看雪课文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看雪课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看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1
《看雪》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课文围绕着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惊奇地问老师为重点,老师又深情地回答学生们的话为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理解。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而理解“深情”是难点。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中国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看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2
《看雪》一文讲的是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看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3
《看雪》一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教师用书上的学情分析是“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识字量较大,本课的识字、写字我并没有觉得有难度,备课的时候我就把“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确定为教学难点。非常遗憾,在实际教学中,我真的并没有突破所设定的教学难点。
上课前,经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北京到台湾的航班已经开通好几年,去台湾旅游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课前调查,我们班就有5位同学到过台湾游玩,孩子们对台湾并不是特别陌生。他们不理解什么叫“不统一”,我该如何解释?
身为北方孩子,对下雪不陌生,不觉得稀奇,身为OO后的孩子,夏天可能去东北度假,冬天可能去热带过春节,在他们意识中,地球只是个小村子。这节课的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课文,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落实情感教育。
看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4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祖国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中国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出示中国台湾岛图,出示诗句: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看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5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师生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重点是体会台湾孩子对北京的`向往,而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我在执教中,能较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一、探究阅读,把握重点
首先,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合作中学生们行动了,课堂也就完全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难免有的学生所提问题价值不大,但所看所听却让我体会到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一组,配合倒也默契。接着,集体交流。在读中感悟交流,学生更是兴致浓厚。较顺利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诸如,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乡”是什么意思?“顺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银装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以解决。进而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体会出台湾的孩子对雪的期盼,对北京的向往。
二、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为突破难点,我依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范读、接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同时,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随机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突破了难点。
同样,在读悟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层层领悟。最终,升华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同学们爱国的情感便在他们的心中得以激扬!
总之,通过执教《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不断地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语文教学”的真实回归。
看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6
一节课下来,我讲的不多,孩子们理解得却多了。想想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让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今天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团结友爱,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力。学生们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决重点疑问的时侯,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从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字,一个词,左想右说,使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现在,学生的思路扩散了,想象丰富,思维也变得敏锐了。再加上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带着动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乐趣,得到收获,课堂气氛很活跃。
通过学习《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娈化,我们作为一名教者,要不断地充实新的观念,补充多的知识。现在,我己试着在多篇课文学习中采用了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更方便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发挥。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真实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