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此篇文章《皮囊》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皮囊》读后感 篇1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书,于是也放入了书架打算抽空读一读,今天在火车上利用整块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此书的评价大概是有两个极端,我也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的非常完美,关键是要看读者自己的着眼点,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评书人,言语可以犀利,但是绝不能刻薄。
于糟糕的那个极端的评论者来说,大多数皆认为该书文笔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了狭隘、阴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读这本书虽然平淡,却感觉很真实,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达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觉,这或许与作者作为记者出身,又经年累月做以真实性出发的报道有一定关系吧。我们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惊天动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中又能经历几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复杂多样的灵魂、人性,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不必说,人类是崇尚美好的,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没有了那些狭隘、阴暗的一面只会显得不真实,倘若人性中没有了阴暗的属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过这些无限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历程,总能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手里人生方向盘的转动带来一些启发。
《皮囊》读后感 篇2
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人谈话,喜欢蔡先生简单而富含哲理的话语,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对生活的思考,也让我审视周围的一切。
书中描述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当属这一段:“我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除了真实的生存压力,还在于,我根本不敢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时间,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这段作者的自我反思发人深省,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每日都计划着把时间填补得满满的,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害怕一空出来该怎么去填充时间,我从来不去想也不敢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大多数时候只知道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在忙忙碌碌的同时也在失去些东西,而那些东西错过了就不再拥有,如果说时间是一辆前行的列车,那我们就是车内的乘客,上车下车,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
一个人除了努力工作,更应该学会享受生活,x一首小曲,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场旅行……让心沉淀,让梦更甜!
《皮囊》读后感 篇3
《皮囊》一书,第一感觉就是蔡崇达的文笔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是一个好朋友娓娓道来它的过去,他的故事。
世间万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来接受来自外界无时无刻的摧残,但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却是加附的灵魂。随着岁月带来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无法承受这摧残,灵魂才会离开,寻找它未来的依附。人生在世,来这世间走一遭,皮囊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却也让我们感受这人世的悲怆。
文章结尾,蔡崇达曾点出,所有的理想和责任不过是逃避生活的借口。有的人终其一生追逐梦想,未曾一刻休息,这不过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罢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满嘴"理想"和"世界",却遭到现实的沉重打击。灵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让我们整装来享受生活,活在当下。但有时候信念却也是一种好事,比如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信念能给你力量继续前行,就像作者的母亲,当父亲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见巫人,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离家较近的祠堂里。因为当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时候,信念便能驱使你的皮囊来面对考验。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灵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无差别。然而,穷其一生来追求,享受生活,我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 篇4
《皮囊》这本书是我去年在诚品书店购买的。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苏州诚品书店。一进门,就冲进儿童阅览区,希望能找到一本与我品味相匹的书籍。可令我失望的是,放眼望去,竟是一堆堆幼稚的童话书和幼儿园小朋友才看的识字书。压根没有一本适合三年级小学生的书。
没能买到一本书,我心情低落极了,闷闷不乐的跟着爸爸妈妈去成人区。在成人区,我百无聊赖,就随意翻开一本书,漫不经心地读着。慢慢的我被他那生动的故事,深奥的文字所吸引,找了个座位,饶有兴趣地“品尝”了起来。后来我看的不过瘾,便让爸爸把这本《皮囊》买了下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蔡崇达,他是个从小在偏僻的闽南村落长大的孩子,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世了,从此,他就成了一家之主,照顾妈妈和姐姐。他在一生中,遇到过不同的人,如,傲慢的阿晓,生活在新世界的厚朴,天才文展,石头般的阿泰等。一个个悲伤欢乐的故事,引领我走进崇达的生活,让我体会到他那贫穷的家的艰苦,感受到作者对家的思念。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舒适、有的艰难。而这本《皮囊》,就把我带进了这个“乡巴佬”的生活,让我感受了一回“艰苦”。
《皮囊》读后感 篇5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之前,他写过几百万字的专题报道,登在《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网友说,蔡崇达的手指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并拢,因为以前写了太多的字。这部小说散文集基本上是他的自传。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猜想的到这不是一本让人觉的轻松愉悦的书。它记述了一个早就历经沧桑的年轻人的故事,关于贫困、疾病、亲情、爱情、乡情、青春对人的冲击。蔡崇达的有些经历,大部分人要等到四、五十岁才会遇到,那种“上有病父,下有稚子”的中年危机,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就全都承受了,成了母亲口中的“一家之主”。唯一让人觉的欣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穿越了重重困难,重重迷障,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看完这本书,令人觉的五味杂陈,心里有很多感触,却无从表达起。韩寒在编者按中写到: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经历相对不平常的韩寒也无法驾驭这么厚重的话题。还有两个人写了前言,一个是刘德华,一个是著名的学者李敬泽。刘德华的文章写的非常精彩,短短千言,没有轻飘飘的同情和滥情,有的是知心知肺的理解,道尽了一个老江湖的人生智慧,真是英雄惜英雄。相反,学者的文章太过文艺和矫情,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哇。也难怪,他们的经历相差太远了,不在一个话语空间。
我想我不会经常翻看这本书的,这样清醒地、赤裸裸地直面人生,太伤神了。
《皮囊》读后感 篇6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