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名师的教学设计

2025/08/18教案

此篇文章名师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名师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

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任务探究苏轼身上的可贵精神及对我们的教益;

分析苏、李实地考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知识资源准备从学过的游记散文中,知道一般游记的特点;

阅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及罗洪先、俞樾等短文资料。

方法技能准备有一点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知道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主要学习问题设计

问题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问题2: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3: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主要学习活动与步骤

活动一活动任务整合感知文章,比照本文与以前学过的游记作品的不同。

问题引领《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步骤

导入新课

1.《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游记重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怀;

本文重在叙事议论,缘事明理。

2.《石钟山记》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单地疏理一下思路。

明确:

第一段——疑命名之说:探游之因

第二段——探命名之实:冒险夜探

第三段——拓命名之义:缘事明理

笑而不信寺僧扣石——探险动因

三笑为线笑谓迈曰得名之由——探险悟名

讥笑李渤浅陋臆断——探险思考

活动二活动任务合作学习:研讨苏轼实地考察的价值。

问题引领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主要步骤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班级交流分享。

3.教师总结:

①勇于质疑,大胆挑战

②注重实践,小心求证

③切忌妄断,实事求是

④吃苦耐劳,才有收获

⑤透过表象,总结规律

活动三活动任务延伸探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必须深入、全面探究

问题引领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

主要步骤

1.李渤是如何考察石钟山的?如何理解苏轼的“目见耳闻”?

讨论、分析

①李渤能对郦元之说提出质疑,并且亲赴石钟山考证,身历其境,以目见之,以耳闻之,当是“目见耳闻”。(苏轼另有他意)

②苏轼认为“目见耳闻”应该是要做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停留于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的认识。苏轼在其文论中一向强调要对生活进行直接观察和实践。

2.为什么苏轼和李渤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①季节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

②白天与夜晚、晴天与阴天、风霜雨雪可能都有不同

③囿于“声音论”的影响

④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

3.苏、李实地考察却不能探究命名的原因,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

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①跳出前人思维的窠臼,多角度看问题

②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深入调查研究

③分辨真伪,分清表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真理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谁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真理。

4.苏轼实地考察却“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是否影响《石钟山记》的地位和价值呢?

①不是科学论文,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评判。

②作者不畏艰难实地考察的精神值得学习。

③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一般的客观规律。

刘克庄:“坡公此记:议沦,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画也。”

方苞:“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

刘大櫆:“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

吕留良:“此翻案也。李翻郦,苏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独得,详前之所未备,则道元亦遭简点矣。文最奇致,古今绝调。”

学习成果(作业)

就本文学习的诸多启迪,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习作。

后续教学预习(非必须填写)

教学反思《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记,与一般的游记在内容与写法上有较大的差异,更多以叙事和议论为主,阐明目见耳闻对于客观真理认知的重要性,本节课确立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够通过作品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这是立足课本本身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个是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个以课本为媒介,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所以前一个目标重在从课文的解读中提升学生的.认识,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辨,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要能力要求所在;同时“记”这种文体,也一直是高考文言二所考查的主要对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主旨、手法以及分析、评价等,让我校这样层次的学生在心里多少灌输一些高考的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人以问题为抓手,设计了三个问题,《石钟山记》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与一般士大夫相比,苏轼的身上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苏轼实地考察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受到那些启迪和教益?第一个问题紧承上节课课文的词、句、语段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来,对内容和思路进行梳理,这也是为后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正面去理解,发掘和学校苏轼身上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和人格品质;第三个问题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并从中能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逐步分析,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加深拓展。同时三个问题贯穿一节课能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有度,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至于分散游离。

当然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还不是很熟悉,思维的能力与层次还很有欠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程度还很肤浅,回答问题还是不够流畅,只能靠教师反复提示诱导才能顺利地完成各个环节。

故此针对设低层次的学生而言,设计的问题还是很浅显一些,力求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出问题可能更好一些。

名师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再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小组合作,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4、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名师的教学设计 篇3

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这“诗意”不是别的,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正是这浓郁的诗意,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那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二、对明线和暗线的处理这篇散文有两条线索。明线写白杨,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暗线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这种较佳方案?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三、对物和人的.关系的处理教学借物喻人的文章一定要处理好物和人的关系。我认为一般就应先讲好物的特性,然后再讲清人的特点。根据文章的思路,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让学生感到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树立起边疆创业者的高大形象。

四、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又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白杨》一课教学我注意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艺术。以第二课时为例,在教学结构上,导入正课后,我出示了大幅戈壁挂图,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大戈壁荒凉的景象,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忌平淡无奇,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单调乏味的教学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时,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教师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力争达到“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具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 介绍( ) 抚摸( ) 分辨( )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 清晰( ) 动摇( ) 软弱( )

消失(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名师的教学设计 篇4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内容与学情分析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这一设计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

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进一步体会新闻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自主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形成阅读、采访、写作综合的新闻素养,已经呈现动态、综合、立体的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训练运用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活化的目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搜集、阅读、比较不同的新闻体裁及内容,培养学生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让每个小组成员去报纸或网络上搜集新闻报道,拓宽视野,训练新闻阅读。可以是纸质的报刊,也可以是某一新闻网站的新闻。要方便在课上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小组交流法关键信息阅读法比较法

学习

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数个剪辑好的新闻短片,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要接触到翻天覆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学生欣赏新闻短片,了解新闻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新闻广泛性。

名师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习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近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平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名师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特殊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文缺少对朗读环节的强调,而朗读对培养文言语感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