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送行》教案

2025/08/19教案

此篇文章《送行》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送行》教案 篇1

一、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感人至深,但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笔下的送行却是一种职业,那样的送行是真诚的吗?

【这样导入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可谓“疑为学之始”,然后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定向设疑,走进文本

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领学生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定向设疑

【聚焦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关注,我研究过的40多套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20几篇阅读直接或间接从标题来拟题。其实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

我引导学生围绕“标题”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 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带领他们从第二个角度设疑,那就是从结构设疑,或是从情节设疑——

【聚焦结构(情节)】

中考试题中,对结构的考查一般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某个情节能否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文章前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后一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结构,扣住了重点,那理解文章的主旨应该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导学生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设疑

【聚焦主旨】

《送行》一文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直接给出了两个疑问让他们思考:

1.勒罗车站送行时,其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2.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四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以上四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的质疑,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定向质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后还有很多疑问,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在其展示后,帮他们归纳出所提问题的角度。因此我设置了下一个环节,那就是——

三、自由质疑,以“渔”捕“鱼”

我在学生亮疑后借助大屏幕告诉学生质疑的常见角度——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

然后让学生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有些题目则由学生课后解决。

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学会从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角度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xxx、xxx年中考语文考查的记叙文拿出来,《做客》《向泥土敬礼》,(两篇文章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阅读),这时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角度分组质疑,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向泥土敬礼?

“做客”有什么含义?以“做客”为题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活动,再次明确多角度质疑对阅读美文、时文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多角度深层理解时文、美文,这不仅为备战中考服务,也能提高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含有喜剧成分的散文,文中真正送别朋友的人尴尬、局促不安,而扮演的送行者却真情流露;其实有时候人们有真情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而无话可说,而这是一个渴望理解与沟通的社会,必要的时候,我们得学会去表达感情,学习去流露真情。

在你中考的征程中,这样的美文还有很多很多,你阅读时不妨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多角度质疑,或许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试试吧!

布置作业:

1.课后再读课文,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譬如语言方面、写作方面……)并请进行深入探究。

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生活中现象的看法。

某日,镇上的一个丧主为老人出殡。本来这位霍姓老汉只有两个女儿、女婿,没有儿子,而在送葬队伍的前面,却出现了儿子、孙子披重孝、打幡、端盆的角色。经村人指点得知,儿子、孙子及队伍中七八人,都是雇的哭丧公司人扮的。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不仅在于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百态,能“国事、家事、天下事”多多关心,做新时代富有个性的中学生。

《送行》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然后激疑: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

——这一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兴趣,这样顺势导入课文学习。

二、预习交流

1.同学们交流本课生字词,然后教师投影一些生字词,与同学们相互交流。

2.交流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加以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了哪些人送行有什么不同?

(2)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

2.指名学生评价朗读,并展示朗读。

3.学生回答思考题(1),教师板书。

4.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四分小组讨论思考题(2),发现共同之处,初步体会本文主旨

5.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总目标,“疑为学之始”,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引出学生对思考题(2)的回答与讨论。

(1)通过阅读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共同解决。

(2)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3)分小组选择一类题,由其它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做适当的启发、点拨。

(4)最后交流讨论结果。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发现问题,同桌之间讨论。

2.预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2.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通过品味语言了解幽默的内涵及作用,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思考:(1)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文章写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都能动真情,找出文中刻画勒罗为人送行的细节的句子,体会勒罗为什么能成功?

(1)学生仔细阅读勒罗为人送行的段落,勾画出描写送行细节的.句子。

(2)仔细品味这些句子,体会勒罗表达的是不是真情实感?

(3)讨论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深入品味文章主旨。

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补充板书。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及作用

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幽默的事物,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五、小结本文内容

六、作业

1.选择性地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课外收集幽默性的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板书设计

局促不安

有真情而不懂表达

我们送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结果事与愿违?? 人与人需要沟通

强作欢颜

对比:渴望真情实感

感人的表情 扮演的送行者

勒罗送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却能触动真情

热情地说

《送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触?谁来说说你们发现和感触?

(让学生说说他们在送行亲人朋友和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的发现和感触,老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感触)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用漫画眼光看送行的这篇幽默散文《十三送行》。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 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板书)

送行

违反人之常情

却有良好效果

有良好愿望

却事与愿违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真 情) 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 雇) 热切地说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参考观点举例: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3、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七、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略)。

《送行》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然后激疑: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

——这一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兴趣,这样顺势导入课文学习。

二、预习交流

1.同学们交流本课生字词,然后教师投影一些生字词,与同学们相互交流。

2.交流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加以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了哪些人送行有什么不同?

(2)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

2.指名学生评价朗读,并展示朗读。

3.学生回答思考题(1),教师板书。

4.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四分小组讨论思考题(2),发现共同之处,初步体会本文主旨

5.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总目标,“疑为学之始”,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引出学生对思考题(2)的回答与讨论。

(1)通过阅读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共同解决。

(2)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3)分小组选择一类题,由其它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做适当的启发、点拨。

(4)最后交流讨论结果。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发现问题,同桌之间讨论。

2.预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2.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通过品味语言了解幽默的内涵及作用,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思考:(1)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文章写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都能动真情,找出文中刻画勒罗为人送行的细节的句子,体会勒罗为什么能成功?

(1)学生仔细阅读勒罗为人送行的段落,勾画出描写送行细节的句子。

(2)仔细品味这些句子,体会勒罗表达的是不是真情实感?

(3)讨论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深入品味文章主旨。

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补充板书。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及作用

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幽默的事物,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五、小结本文内容

六、作业

1.选择性地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课外收集幽默性的'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板书设计

局促不安

有真情而不懂表达

我们送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结果事与愿违?? 人与人需要沟通

强作欢颜

对比:渴望真情实感

感人的表情 扮演的送行者

勒罗送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却能触动真情

热情地说

《送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触?谁来说说你们发现和感触?

(让学生说说他们在送行亲人朋友和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的发现和感触,老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感触)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用漫画眼光看送行的这篇幽默散文《十三

送行》。看看漫画家比尔博姆对送别有什么发现和感触。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

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ān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chuàng怆:凄凉,悲伤。

③xiè邂hòu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板书)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真情)

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

热切地说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参考观点举例: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3、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七、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略)

《送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