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
此篇文章高二化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高二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 HNO3+ 2N2↑+ 9/2H2O ===>5NH4NO3 === 2HNO3+ 4N2↑+ 9H2O
N:+1——→+5 升高4×1
2N:(+1—→0)×2 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 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高二化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 O
2、酯的通式:R—C—O--R/
来自于: 酸 醇
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 ? 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软脂酸)
·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
CH2
—OH
CH—OH +3C17H35COOH
CH2—OH
CH2OCOC17H35
CHOCOC17H35 +3H2O
CH2OCOC17H35
·观察投影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
·回答“酯类”。区别“脂”与“酯”的不同
·与生活中所见的实物相联系
·默读教材,对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
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进入新课
一、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试写出油脂的通式。O
通式:R1—C--O—CH2
R2—C—O—CH
R3—C—O—CH2
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
单甘油酯——烃基相同
混甘油酯——烃基不同
烃基饱和呈固态;烃基不饱和则呈液态
·试写通式
·订正各自的写法结果,作笔记
·带着疑问默读后,回答:
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作笔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
启发思考、调用旧知以获取新知,为“油脂氢化”埋下伏笔
二、油脂的性质
(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
(2)它们体现了油脂怎样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
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一同学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记笔记
·联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
·思考并回答(联系酯的通性)
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合理的推理
2、化学性质
①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② 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实验现象是 ? ; 这是因为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质。
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2.1、油脂的氢化
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3COOCH+3H2 C17H35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不饱和烃基(液态) 饱和烃基(固态)
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胶片(内容略)
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因此称为油脂的硬化,产物称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观察实验现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②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
·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
·(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试写
·学生记,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看投影,
听讲述,
记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
训练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准确掌握油脂氢化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进行科普教育,体会化工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如前述油脂属于酯类,那么它应该具有酯类通性的 ? 性
2.2 油脂的水解
酯类水解的条件, 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①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H2O ……
C17H35COO-CH2
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常彻底呢?
方案的可行性——加碱——使生成物中的酸减少,促使反应物完全消失。
②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NaOH ……
C17H35COO-CH2
(留空格写“皂化反应”)
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盐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应能够进行到底。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议论,果断地做出判断——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回忆乙酸乙酯在无机酸作用下的水解。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下面写后师生共查(系数、连接符号等)。
·订正写法,作笔记
·设想多种方案,互相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辨别NaOH作为反应物和作为反应条件时反应式写法的不同。
·静听,记笔记,认识皂化反应。
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检查学生书写的准确性
训练学生发散想象及评价能力。超前认识可逆反应的平衡与移动知识
肥皂的制取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肥皂制取的过程有哪些?
肥皂制取过程的四阶段,并投影讲析(投影内容及讲析内容略):
皂化 盐析 分离 加工成型
水浴 加NaCl 加填充料等
1、洗涤剂的洗涤原理。
2、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利用。
·阅读课本肥皂的制取,总结制取过程的步骤。
·静听,作简要笔记
·静听,思考理解有关内容;
·与生物知识相衍接。
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线索的阅读自学能力
介绍化工生产,进行科普教育,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拓展知识
·看黑板发言
培养自学与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练习
1、(1) 和 统称油脂,其结构可表示为 。
若油脂中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 ,则熔点较高,例如 。
反之,则熔点较低。
(2)、液态油生成固态油脂,要在 条件下,用油与 ? 反应
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油脂不属于酯类; B 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 C 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D 油脂属于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乙烯 B油酸 C苯酚 D丁炔
(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 萃取胜B蒸馏 C过滤D盐析
3、某同学说“酯的碱性水解是皂化反应”对吗?
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读题,选择(判断)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订正结论
巩固知识,促进理解,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P162习题3、4、、6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 油脂(属于酯类)
一、 油脂的组成与结构 2.1 油脂的氢化 副板书:
R1-C-O-CH2 单甘油酯-烃其相同 …… 1、脂与酯的区别
R2-C-O-CH è 混甘油酯-烃基不相同 2.2 油脂的水解&
nbsp; 2、油和脂肪
R3-C-O-CH2 烃基饱和时呈固态, ①酸性时 3、洗涤剂
不饱和时呈液态 …… 4、油脂与营养
二、油脂的性质 ②碱性时
1、物理性质 ……
…… ___皂化反应
2、化学性质 肥皂的制取:……
高二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高二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合成氨生产的一般流程和反应原理、反应条件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成氨生产条件的分析和选择,使学生了解应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选择合成氨反应条件,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归纳能力。
(3)通过合成氨对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化学对于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在现代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生物化工等生产中,大多数产品的合成往往需要使用的主要化学反应条件是()。
(A)高温(B)高压(C)催化剂(D)高温、高压、催化剂
2.将 V 1 L的H 2和 V 2 L的N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总体积为 V 3 L(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生成NH 3的体积是()。
(A)( V 1 + V 2 -V 3)L(B)( V 1 +V 2 +V 3)L
(C)( V 1 + V 2 -2 V 3)L(D)[ V 3 -( V 1 + V 2)]L
3.在某合成氨厂合成氨的反应中,测得合成塔入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6:18:1,出口处气体N 2 、 H 2 、 NH 3的体积比为9:27:8,则氮的转化率为()。
(A)5%(B)50%(C)25%(D)20%
4.下面是合成氨的简要流程示意图(如图2-4-1):
沿x路线回去的物质的是()。
(A)N 2和H 2(B)催化剂(C)N 2(D)H 2
5.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尿素。已知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反应产生H 2和CO 2,H 2是合成氨的原料,CO 2供合成尿素用。若从充分利用原料的角度考虑,选用____物质作原料较好。
(A)CO(B)石油脑(C 5 H 12 、 C 6 H 14)(C)CH 4(D)焦炭
6.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NH 3的体积分数为25% 。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之比是()。
(A)1:5(B)1:4(C)1:3(D)1:2
7.在3H 2 + N 22NH 3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理由是()。
(A)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没有催化剂该反应不能发生
(C)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遏止逆反应的发生
8.总压强为3.0 × 10 7 Pa时,氮氢混合气体(体积比为1:3)通入合成塔,反应达平衡时的压强降为2.5 × 10 7 Pa 。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
(A)35%(B)30%(C)25%(D)20%
9.将2LN 2和6 LH 2充入密闭容器里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2L,计算:
(1)平衡时,混合气体里各气体物质的质量分数。
(2)N 2转化为NH 3的转化率。
(3)混合气体中NH 3全部被0.005L水吸收,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氨水的密度为0.96g/mL,气体在标况下)质量分数是多少?
10.某温度下,1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 2和3molH 2,使合成氨反应达平衡,平衡混合物中N 2 、 H 2和NH 3的物质的量分别用 m 、 n 、 g mol表示,如果温度不变,只改变初始物质的加入量,而要求 m 、 n 、 g 的值不变,如果用 x 、 y 、 z 表示所加入的N 2 、 H 2和NH 3的量,那么 x 、 y 、 z 应满足:
(1)若 x =0, y =0,则 z =-____mol 。
(2)若 x =0.75mol,则 y =____mol, z =-____mol 。
(3) x 、 y 、 z 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用 x 、 y 、 z 的代数式表示)。
1D,2A,3C,4A,5B,6A,7C,8D 。
9.(1)H 2 14.11%;N 2 65.79%;NH 3 20.06%;(2)20%;(3)7.2 mol 。 L -1;12.8% 。
10.(1)2;
(2)2.25,0.5;
(3) x +=1,2 y +3 z =6 。
高二化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高二化学教案 篇6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