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2025/08/19教案

此篇文章夸父追日教学反思(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篇1

今天第二节课教的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夸父追日》。本来我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仿照学习前一篇课文《女娲补天》的方法,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早自习布置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个孩子说她在《山海经》里看过这篇文章,很是令我吃惊。原以为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是对古文不大感兴趣的,而且大都看不懂。所以在学习《女娲补天》时,我对《山海经》提都没提。失误!! ——现在补还来得及。于是我马上修改了教学设计,在课件上又把“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段话加了进去。然后告诉孩子们,古代汉语要到初中才深入学习,如果我们三乙班的小朋友可以读懂初中学的内容,那真是了不起!孩子们兴趣大增,边看课文边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译文,不时还和同桌小声讨论。不到三分钟,这篇古文孩子们就能完整说出意思,我为孩子们鼓掌,孩子们也为自己鼓掌。接下来,孩子们把文中自己觉得很神奇的句子画出来,读出来,深入体会夸父向往光明,追求光明的精神,进一步领会到神话故事的神奇。课堂里充满了生气。 在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孩子们课后想做些什么时,有的`告诉我想去读读《山海经》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是怎样描写的,有的打算把这个单元的古代神话故事讲给家长听,有的说这个单元就几篇神话故事,太少了,他得上网去找找其他古代神话故事读一读,还有的发现了这篇课文有不少优美句子想摘抄下来。正要说下课时,有个孩子见我没喊他,干脆站起来说:“我想知道夸父能追到日吗?”马上有人接着他的话回答,“能。”“不能!”见此情景,我干脆让孩子们讨论一分钟,尽管下课铃声已经响了,但是孩子们没在意,我也没在意,因为他们想知道答案,我呢?也想知道我的孩子们会给我怎样的答案。他们果然没让我失望,从地球的自转说到地球的公转,从白天说到黑夜,甚至有的还引用《太阳》一课中的句子作为论据,结束时我又把他们没有说清楚的地方进行了补充。

当我宣布下课时,我加上了一句,“对不起,谢谢你们!”对不起,是因为今天我拖堂了,耽误了孩子们宝贵的课间十分钟;谢谢他们,是因为孩子们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敢于放手,孩子们才会敢想,敢做,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是的,要相信你的学生能行!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篇2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著名神话之一,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光明,决定要把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教学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来领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夸父的巨人形象,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来的追求光明、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首先,我用图片导入课文,用学生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来引出本课学习的是另一篇神话故事。然后,揭示课题。在教学上,我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看“阅读提示”来知道如何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学习“阅读提示”,知道了学习这篇课文的两个要求: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些什么?

三年级的学生,我试着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喜欢光明,不喜欢黑暗),就去追赶(太阳),追到(虞渊)时,他倒下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使学生轻松地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体会神奇方面,学生都能够找出相应的句子和词语,都能感受出神话故事的神奇。接着,我问学生:夸父耗尽所有的力气去追赶太阳,这是为什么?然后,我再为学生创设情境地读,如:

1、当夸父追得口渴难忍时,他是这样想的——(生读出示的句子)

2、当追得气喘吁吁时,夸父还是这样想的——(生读出示的'句子)

3、当追得耗尽全身力气,颓然倒下时,夸父仍然是这样想的——(生读出示的句子)。

这时,我再问学生: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学生马上都能够回答出来:勇敢、坚强、坚持不懈、追求光明……等等。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氛围也轻松愉快,让我感觉到学生们也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到了夸父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教学效果还不错。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整体上是我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夸父追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篇3

《夸父追日》也是一篇神话事,作为课内阅读课文,只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读懂其中的含义。围绕这个目标,让同学们利用高效课堂的流程自己学习,结果非常好。各小组在展示出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各自的问题,并且基本上都通过讨论学习解决了。

问题一:夸父不是跑的很快吗,为什么没有到“大泽”就渴死了?通过全班的讨论展示,最后归结为三点:热、渴、累。还有一点是“远”,讨论时候提到了,归纳时候没有涉及。

问题二:为什么夸父的手杖只变成了桃林,没有变成其他果树林?讨论展示,归结如下几点。1、桃子的味道甘美,水分也大;2、从古到今,都有“寿桃”的说法,《西游记》中也有“蟠桃”,桃子代表长寿;3、桃子有“吉祥”的好兆头。

问题三:为什么夸父会变成一座山?怎么变成一座山的?同学回答是:夸父是一个巨人,他的身材特别高大,当他倒下去的时候,就像是一座山。

问题四:如果他抓到太阳了,他用什么方法把太阳固定在天上?这个问题太有想像力了,课堂上时间原因,没有讨论。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的自由,有兴趣,在学习中,还联想运用了课外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是一堂好课。

李炳亭曾讲,高效课堂的教学要学习“老太太打麻将”,在实践中学习;要学习养猪人的方法,不能才替猪“吃”,只能研究让猪怎么喜欢吃;要学习体育界的方法,让运动员反复去训练,在训练中去学。结合这节课的学习,应该承认李炳亭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篇4

上完《夸父追日》这课,既有一抹亮色,也有一丝遗憾。这一抹亮色主要体现在:

1、整个课堂,我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略交互,相互融合。本文着力点在“体会神话的神奇”,教学中,紧紧抓住那些最具神奇性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使略读与精读融为一体。

2、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以点播台的形式进行字词句小测,既检测学生的预习,又能提高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3、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如指导学生用“提取六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采用划句子——标词语——写感受进行深阅读,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

4、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说罢亮色,最后谈谈一丝遗憾: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篇5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著名神话之一,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光明,决定要把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教学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来领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夸父的巨人形象,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来的追求光明、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首先,我用图片导入课文,用学生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来引出本课学习的是另一篇神话故事。然后,揭示课题。在教学上,我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看“阅读提示”来知道如何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学习“阅读提示”,知道了学习这篇课文的两个要求: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些什么?

三年级的学生,我试着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喜欢光明,不喜欢黑暗),就去追赶(太阳),追到(虞渊)时,他倒下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使学生轻松地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体会神奇方面,学生都能够找出相应的句子和词语,都能感受出神话故事的神奇。接着,我问学生:夸父耗尽所有的力气去追赶太阳,这是为什么?然后,我再为学生创设情境地读,如:

1、当夸父追得口渴难忍时,他是这样想的——(生读出示的句子)

2、当追得气喘吁吁时,夸父还是这样想的——(生读出示的句子)

3、当追得耗尽全身力气,颓然倒下时,夸父仍然是这样想的——(生读出示的句子)。这时,我再问学生: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学生马上都能够回答出来:勇敢、坚强、坚持不懈、追求光明……等等。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氛围也轻松愉快,让我感觉到学生们也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到了夸父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教学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