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此篇文章《弟子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弟子规》,接过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为先”。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曾子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让孩子懂得诚信的道理,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秀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让我们从我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弟子规教我们: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在我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让我深刻体会了弟子规中这两句话的意义。
有一次,我到姐姐家玩,一不小心,打碎了放在姐姐钢琴上的陶瓷小狗。顿时,我六神无主,心怦怦直跳,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几秒钟,我回过神来,四处张望了一下,还好没有人,一个歪主意便油然而生。我悄悄地拾起碎片,小心翼翼得将碎片包在了一张报纸里,拿到门口的大垃圾桶里扔掉。做完这一切之后,我又回到了钢琴边,看看好像不会被轻易察觉,就装作若无其事地样子,跑到后花园中继续玩耍,但是我已经心不在焉。
在过去的几天里,这件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过,姐姐家钢琴上的“小狗”仿佛对我说:“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啊!”终于有一天,姐姐打来了电话问起了小狗的事情,我迫不及待地将整件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姐姐,等待着姐姐的审讯。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姐姐竟然没有生我的气,反而安慰我说:“没关系,我可以再去买一个新的。”我终于如释重负。
这件事情教育我要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千万不要去想方设法掩藏你的错误,那么将会犯下更大的错。子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将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都能做勇敢的人,做正确的事。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当我读了弟子规以后,使我感慨感染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读弟子规的同时,使我学到了良多。好比,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告诉了我善百孝为先,做人应当知恩图报。
在对待父母的求全时,我们因当顺从的接受,而不是义正辞严的顶嘴父母,当父母有什么过失机,作为子女应当耐心地挽劝,而不是大声的求全父母,假如父母不肯接受,就等父母性情好了再劝。
对待兄长时,因用尊重的立场来面对兄长,称呼兄长时不能直接称呼兄长的姓名,这样使我们很没礼貌与对兄长的不尊重。长辈见识多,阅历深,我们因当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似乎什么都懂一样。人生短暂转眼间我从少年变成青年,从而使我懂得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在卫生方面,早上起来一定要洗脸。刷牙。衣服整洁干净,这种良好习惯因从小养成。
对于食品我们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由于偏食会使我们营养不良,但骋+西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而在我们年青时,千万不要饮酒,由于饮酒会使我们丑态百出而难望。
对别人说话,要真是不虚,讲求信用,假如对别人说话不真实,别人就不会与您说话。阔别您,多说话不如少说话,由于岩`必有失,所以说话要公道恰当。符合实际。不能甜言蜜语,否则别人就会讨厌您,对我们来说,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别人就要不断磨砺自己,绝力遇上,在我们无意中做错了事,这就鸣错,而故意往做,这就鸣恶。
读了弟子规以后,使我感慨感染到做什么事情都要当真往做,有什么不足就补足什么,从而使自己的道德。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各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大家应该都看过读过《弟子规》吧!可是大家真正读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读完《弟子规》有什么感触,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领悟到的。
《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和有余力,则学文。这两句让我感触最深!“首孝悌,次谨信。”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孝顺这一点许多人都没做到,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对我们恩重如山。愿为我们赴汤蹈火,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的照顾着我们。就如《游子吟》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来和大家说说黄香是如何孝顺父亲的。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夏天,他每天晚上都给父母扇枕席;在冬天,每天晚上他都先上床用体温把被子捂热。黄香小小年纪就懂得如何孝敬父亲,我要向他学习,我们只要做好身边的小事,不让父母操心,还要学会为父母分忧。
“有余力,则学文。”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余下来的力量一定要去学习文化知识,有些人努力学习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书法家和教育家。而有些人不努力学习,误入歧途,走上了偷窃、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学习的好与坏,决定了你一生的成与败,在学习上我们的前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与例子。学习要用“三余”,“三余”指的是冬天很少有事可做为一年之余;晚上也没什么事可做为一天之余;雨天没什么事可作为平日之余。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从小也不爱学习,母亲训斥了他,告诉他要树立远大理想,报效国家,于是岳飞发奋苦读,最后成为了抗金英雄。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
《弟子规》是本好书,他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孝顺父母,努力学习,大家一起品味一下《弟子规》吧!
《弟子规》读后感 篇6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己应该关爱关心自己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一定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助。而《弟子规》也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