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此篇文章《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哭成此书,芹为泪尽而逝。
红楼梦未完。
这似乎就意味着,这部费尽芹溪心血的恢宏之作,众多的“草蛇灰线”,都没能等到揭晓的一天了。可人们却不满足,带着种种猜测,去窥探八十回后众人的去处。
姑且不往远了论,先说一个稍微明晰的“晴天霹雳”——金钏儿投井。我是被那句谶语给惊住了,“金簪子掉进井里,是你的还是你的。”当时巧笑倩兮,听者也无意。偏偏隔了好几回,都快忘了有这回事的时候,突然发生这样的悲剧,哪里还想得起那句话。老师突然那么一提,我细思恐极。即便是被王夫人诬陷成“好好的爷们都被你们勾引坏了”,其本质也不是无情的啊。这个姑娘既说了这么一句话,怀着的是怎样的爱意,有着怎样的依顺啊。对应后面的投井,这个姑娘是在以死明志啊。作者没有给她留更多的话,就那么一句。可是大家细读,却都能明白她和王夫人、宝玉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之后宝玉抛下众人去铁槛寺祭她,也便能够理解。
再一个可供参考的“晴天霹雳”的前奏,「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让宝玉撞见,作者安排宝玉成为这场感情波折的见证者,似乎也是让笔下的主人公,也是让我们领悟到一个事实: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要继续。只是不要忘了过去,时不时可以再来祭奠。再照应歌里便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这两种感情也有些相似,一个是不被认可的同性之间的狎昵之情,一个是不能延续家族兴旺的同样不被认可的.自由恋爱。结局也都是没有排斥身边再添新人,只不过一个让过去的过去,一个最终选择了叛离,当然后者还有更为复杂的因果。人生如戏,演了一场戏,谢罢幕,戏子们尚能走出来,而人生终不比戏。
若只是去看故事背后的隐射,很多表现生活意趣的情节岂不白白错失了?读懂里面极有特色的口语,就像知道为什么一个笑话让大家都哈哈大笑了一样痛快。比如宝玉的“给你个榧子吃!”,对应“看我打你不”的半是威胁半是嗔怒的情态;王熙凤向李纨解释到“她这说的是四五门子的话呢,难怪你不懂”,说的是四五家的事,真是贴切极了,说的可不就是“舅奶奶”、“你们奶奶”、“我们奶奶”这几家人的事吗?而不是我猜测的哪个“江湖帮派”……还有那句唱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是“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我不着急一下子全知道,想知道了就去查查,有些限于阅历也不能体会,但我愿意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珍惜一点一滴的积累。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一部含悲的笑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家族没落的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曹雪芹笔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展开一幅画卷,更着重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故而,于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出曹雪芹大胆的控诉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与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这不单是这一大家族的必然崩溃与罪恶,更是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也许很多人看这本书是冲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也许是某个电视片段,也许是某个人的口述让人产生想探究那时爱情如何的想法,可是不曾想到头来竟也是一个悲怆的历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是以付出自身的生命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二人爱情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封建污浊的社会是否能容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誓言呢?我想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繁花似锦的.贾府日子,仿佛让人忘记了世俗的悲惨,又仿佛隔绝了外界的肮脏。可贾府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这一方小园又怎能阻止封建社会对其的侵蚀?又怎能避免悲剧的上演?
作者正是生于那个时代,书中他对不幸给予同情,同时又深深批判封建社会的原因、道理。在他笔下追溯到统治阶级繁荣景象的阴暗面揭露了封建制度必然没落的道理。曹雪芹先生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印证一个道理:历史可以变迁,时代可以变化,人性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本书里所表达的人性,即使是以现在的角度去看,依然可以感同身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多少名著里的悲欢离合,看《红楼梦》里如花的生命坠落在时代的长河里,一片锦绣繁荣里的落幕,让昨日的绚丽都入了尘埃。
还真是一本含笑的悲剧,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无奈,红楼可真是梦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
作为大观园中的中心人物,他的出现似乎和追逐仕途经济的社会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他讨厌社会上弥漫的仕途的气息,更偏爱女儿国中纯净的空气。他憎恶没有自由的富贵之家,他讨厌封建牢笼,可抬头却只能望见四角天空。他自哭自笑,和星星月亮对话,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在别人眼中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别人认为他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就连他的.父亲贾政,因为他无心考取功名竟相视如仇,视他为逆子。
其实,他不是不通人间世务,只是他不愿追逐功名利禄,他不是不爱读书,只是看不进科举八股。他渴望逃出封建的囚牢,他渴望打碎死名死节的封建政治伦理的价值形式,他拒绝那个充满枷锁的时代,于是社会也就抛弃了这个异类。他只好逃到桃花源中,女儿国的土地上派遣孤独感,尽管就连黛玉也不能从理智上完全理解他的心思,但是他能感到温暖,感到纯净他认为,男子也是浊臭的。
精神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空有极力排斥传统封建礼教的念想,却不得不在现的枷锁下缓缓朝着原先设定好的轨道前行。除昏晨定省外,虽极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郊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追求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去路,他想要摆脱贵族生活的桎梏,却又不得不依附贵族。以至于他人格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就像他虽生在大观园,却仍说出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不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的丧气话。换做旁人,如若真心放得下尘缘往事,如若真心看得透三千世界的虚妄笑谈,如若真的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断不会有此等女人家的闺中小矫情。既然渴望和林妹妹举案齐眉,既然想要过一种田园阡陌的生活,既然不愿活在喧嚣的时代,断然不会让心爱之人含恨而终,断然不会蜷缩在壳中与世隔绝,断然不会苟且于喧嚣之人世!
行文至此处,已不知所云,引用书中一句,结束此文: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去年暑假我读了许多的书籍,有令我苦泪的《夏特洛的网》,有的是趣味无穷的《安徒生童话》,还有情节感人,直抒胸臆的《红楼梦》。而我最最爱和体会最深的就是《红楼梦》了。
《红楼梦》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并且我认为这本书非常的感人!别看我现在的年龄小,也只读了一遍,但我还就真懂得了多少呢!里面的很多情节,看得我经常掉眼泪。
我觉得,当时的社会是真的非常的奢侈,并且《红楼梦》里面的贾母是一个非常有权势的人,说话很有分量,基本上贾府的一切大小事宜都是贾母做抉择。还有呢,在《红楼梦》里,我发现大观园里,女孩子是很多的,男的就稍微少了点。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做林黛玉,她虽然很爱哭,但她特别特别有才华,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也就是很有缘分。他们经常在一起玩,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林黛玉最后因为身体的缘故,病情又复发,所以没有和贾宝玉在一起。即便是现在,我想起来也是觉得特别特别的`惋惜。
看了这部著名的《红楼梦》后,我从中学得了很多的道理。同时,我也很佩服写出这部流芳千古的人——曹雪芹!她的文笔也是那么得好,把每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还把剧情安排的那么好,那么的好看!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左右素材三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今天,我就拿起这本的书读了起来。你们也想知道里面的内容?想知道就跟我一起去读一读吧!
林黛玉因父母双亡而来到贾府。她多愁善感,才华横溢,最后因为没能和贾宝玉成亲,伤心而去世。贾宝玉虽然考取了功名,但是他看破了红尘,当了一个和尚。
在故事中,贾宝玉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本是个男人,但骨子里装的却是女人气,天天和丫头在一起;优点是重友情,当他朋友去世时,泪水就像长江水一样不停地流。我们应像他一样重友情,但不要像他一样女人气;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个度量小的人,经常为许多小事而哭泣。但是她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分有才华,我们不要像她一样度量小,有句名言“心宽一寸,受益三分,心宽路就宽,心窄路就窄”。我们要做一个像她一样才华横溢的人。
《红楼梦》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要优柔寡断,要重友情,不要度量小,斤斤计较,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我相信只要做好这些,你一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总喜欢在午夜之后,夜深人静。在幽暗的灯光下,捧一杯香茗,拿一本古典书籍,沉醉这被茶香与书香氤氲了的夜色里。和它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哀叹。灯盏里飘逸出的是风干了的桂花沉香,萦绕在幽蓝昏紫的光边,就这样,呷咂着一本叫做《红楼梦》的书,整晚,整晚……
轻叩红楼之门,逐那桩百年来漫远轻悠的梦。《红楼梦》中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但从来都是重口难调,亦从来都是雅俗共赏。
林黛玉,如月光下的小湖,幽静、明澈。她娇柔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只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悲惨命运的酿成。由于宝玉祖母和母亲为了家族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便促成了宝玉和宝钗的成亲。这一切的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只留下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宝玉,如月光下的丛林,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黛玉,他们的思想情趣想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贾母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于是,宝玉和黛玉也从此相断天涯。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啊!
薛宝钗,如月光下的山川,她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体现了长者风度。她能从一片欢声笑语的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在酒令中察觉出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失语,“兰言解疑癖”,让黛玉免受了谤议,那一番“识礼守分”的说教,更是让黛玉以下叹服;面对恶嫂金桂的寻衅滋事,宝钗随其母前往劝解。虽说是丝丝入情,句句在理,可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来金桂的羞辱讥讽。虽是羞愤难当,却因心痛其母而忍气吞声,大事化小,这般气度,也只有大家闺秀才得如此罢!
身临其境之时,我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随月光一同倾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太多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安排,才会凸显出它的鲜明个性,让它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倦倚红楼,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