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习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