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2025/08/25教案

此篇文章《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1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它是学习十几减几的基础,因此学好它非常重要,但计算课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基于这一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学习新知处,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13-9=?,然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在探究13-9=?时,由于学生间的差异,结果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①将剩下的桃个数数出来,算出13-9=4;②想加算减:9+4=13,13-9=4;③破十法:10-9=1,1+3=4,13-9=4;④连续减:13-3-6=4,13-9=4;⑤简便计算:13-10+1=4,13-9=4。我尊重差异,将每一种方法都展示出来,并一一予以肯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课堂提问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还有小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针对这部分学生,课后还得加强算法的指导。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新授内容“十几减9”。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旧知→情境引入→算法探究→巩固应用。因为是开学第一节新课,结合本课内容,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题,为新课铺垫准备。上学期在练习口算题环节,我采用的是抢答形式,通过一学期的试验,本学期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小本子,每天的口算题都要求独立完成。这样能做到给每个学生都有一次练习的机会。

本节课我将重点放在算法探究,充分给予孩子们动脑的机会。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发现孩子们对旧知的接受能力还是强于新知的.。统计下来,用“算减想加”方法的孩子们明显多于用其他方法的孩子。这让我对新知教学有了新的关注和突破方向。在新授部分,尽可能通过以前所学的方法和内容引入新知。上学期对课后的反馈没有太多关注,这学期我计划新增“课后反馈”这一工作,重点对象为后进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的作业辅导。作业辅导主要以课本练习为主。尽可能做到“今日所学,今日吸收”。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紧紧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对孩子奖惩方面的工作,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偏重于奖。本学期仍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每周评出优秀小组和数学小能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喜爱。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虽然前面已经学过十几减9,掌握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在一节课上把十几减几的题目都学会,不容易。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让学生交流哪一种方法好。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使学生善学、乐学。

为提高学生对“想加算减”的理解。在深化“想加算减‘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他们通过上下两道加减相反的题目自己总结出这种算法的简便性,提高他们方法优化的意识。

不足之处: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启发的不到位,在组织教学方面还缺少经验。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4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我自己觉得。因为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去获取。我记得在新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级并没有金鱼这个教材中的教具,怎么办呢?如果只是让学生枯燥的观察书上的画面,那样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我看到了班级中开得正艳的康乃馨,我决定用班级的花来当我本节课的教具。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班级的康乃馨开得怎么样啊?上面开了多少朵花啊?”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把自己能想得到的形容词似乎都用了个遍。“同学们看看啊,有一些花开的真的很漂亮,可有一些花已经开败了,我们一起做一会园艺师,给他剪掉,好不好?”在学生的异口同声中我们开始了剪枝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数数生,我们完成了本次的剪枝活动。“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现在上面还剩了多少朵花呢?”“5朵”学生又是异口同声说了出来。“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随着通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把问题又抛给了他们。在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听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其实本节课中我就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置了适当的情境,把计算蕴含在了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一方面能有效的技法学生的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体验到了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孩子们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5

十几减5、4、3、2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基础上,这时学生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与前面的十几减9、8、7相比,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绝大多数学生能将“破十法”自主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教学中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时,关注平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虽然在回答中还有些不自信,但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种肯定,对我来说更是高兴。

这堂课我首先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先试着去算12-3=12-4=12-5=通过学生试做,再让孩子们同桌互相说说他是怎么算出来的?最后,我让孩子们在班上说出来。接着我让孩子独立完成11-5=11-4=11-3=8,看谁最快完成。

通过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发现被减数没变,减数越小,结果就越大;减数越大,结果就越小。得到了课堂的生成。

课堂不足,发现孩子掌握破十法以后,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怎么会用其他的如:看加想减,递减法等等。从作业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能正确计算,但不能灵活计算,特别是学生相对喜欢用“想加算减”来计算,面对一个算式时,当他想不到相应的加法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6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以及十几减9的口算,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再通过摆小棒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对于15-5=10,10-3=7这种“平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①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②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③“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