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2025/08/26读后感

此篇文章《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1

“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是小林先生对小豆豆说得最多的话,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话。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有些孩子之所以长大后会变坏,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是在家长和学校教育身上。

小豆豆在一年级时,就被学校退学了。原因是小豆豆上课时总喜欢将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老师制止后,又将文具盒里的文具、课本等一样一样全部放在书桌里,需要的时候再打开书桌一样一样拿出来,又关上。而且总在上课时,站在窗边和路边跟来来往往的宣传艺人打招呼,影响上课秩序,并且还大声和窗边的燕子说话!最终老师忍无可忍,将小豆豆劝退了。

于是小豆豆在妈妈惴惴不安的带领下来到了巴学园,在这里她遇见了小林先生,这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小豆豆是个“坏孩子”,因为她被退学了。妈妈当时并没有将小豆豆被退学的事实告诉她,因为担心这会对她单纯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妈妈的这种做法我觉得是值得广大家长学习的,因为即使是小孩子,也会感受到被排斥的难过。

孩子会想:为什么老师不喜欢我?为什么小朋友们不喜欢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自己是坏孩子吗?很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进而感到自卑,影响孩子之后的社会交往及发展。

小豆豆是个很喜欢说话的孩子,也许很多孩子都和小豆豆一样,很喜欢说话。但是一般情况下,成人并没有耐心去认真听一个孩子说那些孩子觉得很有趣的事,因为在成人眼里看来,那些事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即使成人会听孩子说,但更多是敷衍地听,不会认真去思考孩子的.想法。

但是小林先生在与小豆豆第一次见面时,就认真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

小豆豆从车站检票的大叔讲到以前学校的燕子窝,从家里的小狗“洛基”讲到爸爸在海里游泳……各种小事,小豆豆一件一件说给小林先生听,小林先生也边笑边听,有时候还问“后来呢”,直到小豆豆把全部想说的都说完,找不到可以说的了,小林先生才站起来摸了摸小豆豆的头,说以后小豆豆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小林先生是个真正尊重孩子的校长和教育家,从他认真听小豆豆讲琐碎的小事四个小时就能看出来。对于孩子来说,有人认真听他说话是很开心的,让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也促进孩子学会表达。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即使孩子说得不清楚,家长也应引导孩子将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孩子需要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就像小林先生对待小豆豆那样,每次看见小豆豆,小林先生都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小豆豆也会很高兴地笑,蹦蹦跳跳地说:“是啊,我真是一个好孩子!”因为,小豆豆得到了校长先生的肯定,自己不是一个坏孩子。小豆豆也会更加乐于去帮助别人,因为校长先生说了自己“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会让孩子更有信心,也会让孩子从内心肯定自己。

孩子是喜欢探索的,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就小豆豆一样,对路上来来往往的宣传艺人充满好奇,对树上的燕子充满好奇,对路上出现的报纸充满好奇……

这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探索而做出很多让家长、老师生气的事。例如小豆豆上课时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打招呼;和燕子说话;跳到报纸上,结果掉进了茅坑里……可是即使孩子做出这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阻拦孩子探索的步伐和好奇心。家长应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孩子正确探索,正确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在教育孩子方面,小林先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即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只有在爱孩子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小林先生就是深深地爱着他的学生们,并用这种方式去教育他们,不断告诉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是的,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所以,请不要吝啬,大声对您的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2

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穿梭在拥挤的人群,往学校食堂行去。食堂前的空地上,数块木板搭起的桌子上摆放着许多书籍,浏览一遍后,发现许多书籍早就想“据为己有”,可惜身上资金有限。最后狠心拿下几本,而《窗边的小豆豆》正是其一。

“拿下”《窗边的小豆豆》是因为一次课上,老师的极力推荐,听完老师简单地给我们讲述书中的故事后――太平洋战争前夕一个日本小女孩在一所学校发生的故事,内心急切地想要一睹这本书的风采。

书买后的二十几天中,多少次翻阅这本老师极力推荐的书,就收获了多少感动。在太平洋战争前夕,主人公小豆豆因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退学,但妈妈从不会告诉可爱的小豆豆真相。后来辗转到巴学园,便发生了书中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书中,有小豆豆妈妈的伟大母爱,有校长对孩子们的爱护、独特的教育方法,还有学校中孩子们友爱相处的温馨画面,更有战争的残酷……

一本好书,即使身处浮华喧闹之地,书中的文字也能让心灵获得平静,在扣人心弦的情节里,让求知欲无限扩大。

6 个小故事以时间作为主线,向我们讲诉小豆豆从坐火车到进入巴学园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宝贵的教育契机,很适合在职妈妈,幼儿教师、学生、男性朋友、教育者等适读。

书中长大后的小豆豆成为了一个很棒的人,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著名的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亲善大使。但小豆豆的妈妈、巴学园的校长、小豆豆周围的同学……活泼可爱的人所构成的有趣生动的环境,都是小豆豆成功里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

妈妈在听到小豆豆在学校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老师和同学被劝退时,没有第一时间责怪小豆豆,而是在二十岁之后才告诉她。小豆豆的妈妈是一位特别的母亲,在面对这样的小豆豆时,没有给她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选择细心呵护。小豆豆的愿望总是在改变,从宣传艺人到间谍、售票员、再到巴学园的老师。

小林宗作先生(也就是巴学园的校长)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者。从巴学园环境的描述就可知这位校长先生教育方法的独特。巴学园的大门是矮矮的树,教室是废弃的电车……他认为: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在后天的成长里会受到环境和成人的影响,所以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将孩子培养成有个性的人;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并将这一观点付诸于教学上,饭后散步是巴学园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他为让患有残疾的高桥君充满自信而精心准备运动会;他第一次看见小豆豆,就认真、耐心地听完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他很尊重孩子。巴学园的课程设置很特别,老师写下一天的课程让孩子从喜爱的课程开始学;就连中午的盒饭也很是特别,校长要求每一个孩子带来“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包括陆地的食物与动物,比如蔬菜,猪,牛、鸡等,而“海的味道”则是鱼,海味等。每到吃午饭前,大家要先唱一遍《饭前歌》,这首歌是校长根据英国《划船歌》改编的,他认为吃饭本是一件享受的事,而不应是囫囵吞枣。

每一个故事读起来都那么令人欢悦,但战争却是让人惋惜甚至是难受的。一天夜里,这座承载校长先生心血的巴学园,被熊熊战火吞噬,孩子们的快乐家园也在战争中化为灰烬,校长先生在战争十几年后,与世长辞,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散落天涯。如果没有战争,孩子们的快乐可以一直延续,校长先生会培育出更多学生……现实没有如果,许多事情我们无法避免,也不能重来,与其面对结果充满未知的恐惧,不如把过程活的简单、快乐、有意义一些。在校长先生独特的教育下,巴学园的大多数孩子后来都成为了不起的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小豆豆、患有残疾的高桥君有了一份很棒的工作,不再自卑、美代(校长先生的女儿)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这一切都得益于校长先生,或许这便是对他呕心沥血的最好回报吧!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让人沉迷,值得深思的好书。妈妈的静心呵护、校长独特的教育理念、温馨和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对战争的无力、对未来的憧憬……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3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近代的儿童读物。十年前,我看这本书时,书名是《窗边的小姑娘》,书中的主人公叫冬冬,而现在改成了小豆豆。这本书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冬冬与豆豆的音相似,但豆豆突出了小,也更形象些。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黑柳彻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传统的私塾先生带学生走出校门,在自然中认识诗中所说的动植物,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蓝天学校。

《窗边的小豆豆》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真实自然。非常值得老师、家长、学生看。它讲述的是一位叫小豆豆的孩子被一所小学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这所学校所经历——成长的事。可读性强,故事趣味浓,这所学校是孩子们向往的健康成长的乐园。

巴学园这个学校非常尊重学生,如小豆豆入学的第一天,校长认真地听了小豆豆的四个小时“演讲”,没有一点儿显示出不耐烦,或打呵欠什么的。对于喜欢表现自己的小豆豆,这样的学校怎么能让她不喜欢呢?学校非常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从小进行饮食均衡的教育,校长老师要求学生带到学校吃的菜里要有山里的和海里的东西。这是用孩子的语言,让孩子接受健康的知识。学校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教师将所学的课程列出,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先学,到最后学习完所有列出的内容,完成学习内容后,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去散步,这是特殊的散步,在散步中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接触人文,不但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在社会、自然生活中学习知识。想想我们今天的不少小学,连春游、秋游都以安全为由给取消了,规定的是“十不准”“十不能”。这样,孩子与饲料鸡的生长环境有什么差别?

巴乐园让孩子尝试错误,在错中吸取教训,容忍学生错误的举动。小豆豆钱包丢了,她认为是被马桶冲进了粪坑,于是自己去掏粪坑。将粪便弄到粪坑的周围。校长发现了,没有去责备她,而是让她自行其事,但交待要将掏出的东西送回原来的地方。又如小豆豆跳入了灰浆,跳入了粪池,这些都是些令人不安的事,但是孩子尝试了,也就认识了自己所做的事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会做些成人认为的傻事,比如小豆豆与自家的小狗做起了谁像狼的游戏,结果自己的耳朵被小狗咬得快掉下来了。但她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担心小狗会被自己的爸妈责备,一个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之心就这样被悄然地激活,渐渐地受到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运动会的奖品居然是蔬菜,拿到奖品的孩子们将自己的成果带回去与全家分享,这是多么奇特的做法。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培养孩子从小能为家里做点什么,培养孩子们如何与家人一道分享快乐。这样的让人终身难忘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因为校长相信小豆豆是个好孩子,因而小豆豆牢记在心,也渐渐的成为了一个天真、善良、勇敢、负责的好孩子。

书中的小林宗作校长说:“现代教育太依靠文字和语言了,这恐怕会使儿童们的官能衰退的吧?这些官能包括用心灵去观赏自然界,谛听神的细语和触发灵感等等。”“看到青蛙跳进池塘这种现象的人里,能够写出‘古池塘,青蛙蓦跳入,水声响’这种绝妙佳句的,恐怕只有松尾芭蕉这样大诗人一个人吧?而看到铁壶盖被里面的蒸汽顶起来的人,看到苹果从树上往地下掉的人,古今中外恐怕也不止瓦特或牛顿一个人吧?”“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这真是对教育工作者语重心长的启示。

这本书,给我以思索,说它是一本教师的现代教育教科书一点不为过,说它是一本孩子的现代童话也名副其实。

《窗边的小豆豆》语言清新,描写细腻,我相信它是一本很好的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有悟性的孩子看了这本书,不但心灵会受到净化,而且作文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4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位日本女作家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理想乐园,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理想校长,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当然,还有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小豆豆。

作者所就读的小学叫巴学园。巴学园的教室由一辆辆废弃的校车组成。那儿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它是个充满爱心和幻想的地方。小豆豆在那里学会了爱,生活和成长,学会了在生命的别离中得到感悟。这本书记叙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候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具体的记录了小豆豆周围的大人们的教育方法,表达了她对孩子心灵的理解。除此之外,对小豆豆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行为、想法的描写生动逼真,读来觉得非常有意思。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给了小豆豆还有她周围的伙伴们勇气和自信的巴学园校长小林的教育方法。这本书会让人们思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在一般人的眼中,小豆豆算是一个问题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乐此不疲地开关桌子,站在窗边跟路上的宣传艺人打招呼?这样的孩子是最让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头疼的学生。但是从书中描述的'故事中,我们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一个小姑娘的聪明、可爱、热情。所以,小林校长每次见到小豆豆时总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让小豆豆开始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觉得小林校长特别了解孩子的心理,善于帮助孩子去掉自卑心。

巴学园里处处充满了爱,处处充满的教育的智慧。教育孩子不偏食,小林校长想出了“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教育孩子们相互协作以及自理能力,有假期里的温泉旅行,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海水的暖冷的变化,还有孩子们自己发现的大木船的故事;再就是练习胆量的“捉鬼记”,最后是那些“鬼”吓得哭着回来了,读到这儿真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小林校长的音乐课,上音乐课时,孩子们可以选择各种自己喜欢的姿势坐在礼堂的地板上先听节奏画音符,在多余的时间可以随意画飞机什么的,不过在地板上画上了音符之后,再要把它们清理掉可就不容易了,先要用黑板擦把粉笔擦掉,然后大家再齐心协力用拖把或者抹布把地板擦干净。把整个礼堂的地板全部弄干净,可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这个缘故,巴学园的学生都知道了如果乱涂乱写或者写一些恶作剧的东西,要把它们收拾干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除了礼堂的地板,孩子们不在任何地方乱写乱画。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压抑,概念里只有对与不对,纯粹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而小林校长却是以引导为主,辅以学习五线谱,寓苦燥的学习

2于快乐之中,无形中教育了孩子怎么做是对,为什么是对的,如何做会更好更棒,从孩子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以教人为先,并在其中传授知识,多好的育人之法啊!

我常常在想,像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多半会被当成是坏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顺利成长和才华的展示。

巴学园上课的方式与众不同,没有固定的课程表,每一节课都是按孩子们的喜好来决定上什么内容。在小林校长看来,这种看来“乱糟糟”的上课方法很管用:随着学生们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多、能力的增强,教师和校长就能逐渐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和独特的思考与学习方式,这样教师就能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小林校长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成长。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就是这样的教育,在课堂上总爱做实验弄酒精灯的小男孩,最终成为一名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

反思我们的教育,成人总习惯于替孩子安排、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都套用到孩子脖子上,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用,即使有用,那又有多大的用?孩子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虽然巴学园是几十年前出现在日本的学校,但是小林校长那种尊重、爱护学生,民主、平等、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5

20xx年的9月份我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在从事小学教育的压力下,我网购了这本书,一读还真上了瘾,没想到日本那么先进,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已经有了那么先进的小学教育,难怪二战后日本那么快就走出了战败的阴影,以很快的速度成为了发达国家。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出问题则国家出问题。

巴学园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这一点国内的学校基本都做不到,除非偏远落后山区的学校。校门是一棵树,没有围墙,没有保安;上午完成了学习任务后,下午就可以到外面散步。外面不是都市,不是水泥钢筋,而是美好自然的乡村,在散步中观察自然,体会农村生活,学到自然农业昆虫等方面的知识,校长甚至请来农民当老师,示范如何种植,让学生亲自体验。这是一个自由的学校,然而又不是放任的学校,50多个学生被学校的魅力吸引着。

巴学园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小豆豆是如何喜欢上这所学校的?恐怕就是从进校长室开始的。“校长先生把椅子拉到小豆豆根前,面对小豆豆坐了下来”,要小豆豆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他听,而校长就是这样静静地听小豆豆讲了4个小时,会有这么一个大人听小孩讲4个小时的话吗?我想恐怕是没有的。校长和小孩之间是平等的,那么其他更平等了。可是现在的教育呢?平等容易做到,但真正的平等不易做到。领导和普通老师之间不一定平等,师生之间也不可能真正平等到哪去,“师道尊严”仍然要,否则60人左右的班级会乱套了去。而巴学园6个年级只有55个学生。

巴学园的教育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当时它与日本所有的学校都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课表,每天都是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写在黑板上,学生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做,老师就观察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兴趣,以后就因材施教。泰明喜欢物理,他就多做物理题目。巴学园的第一次运动会让得了侏儒症的高桥君拿了各个项目的'第一名,也许校长就是为了让高桥君有自信才这样设计的呢。

巴学园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校长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煞费苦心地组织了很多活动:头一个从西方引进韵律操,饭前举行说话训练,在九品佛的寺庙里试胆量,到海边温泉游泳,举办有特殊项目的运动会……这些活动从德智体各个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情商也得以提高。

它还是充满真情的 肯定的 鼓励的学校,让我们记住这个校长的名字------教育家左林宗作先生。

反观中国现在的教育,问题迭出。九年义务制教育名曰素质教育,可是所有学校基本是校门牢牢把守,从年头到年尾一个秋游一个春游都没有;高中教育名副其实是应试教育,这已得到学校家长社会领导的一致认可,这是做题的教育,这是每天拼命学习14个小时的教育,让大多数学生痛恨学习,根本无心搞研究;从小学开始,基本就是女同学占据着学习的有利地位,发展到高考状元基本是女生了;城里小学班级人满为患,70人左右的一个班怎么因材施教?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安静安静规矩规矩,上课当然得静,下楼得静,吃饭得静,排队得静,下课不吵闹最好。如果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学生变得安静,那么好得很。

领导首先要的是分数,其次要的是安全。

这样的教育适合女生的发展,适合培养出中规中矩的机器来,难怪别人评论说中国的学校是一个个的工厂,生产出规格一致的产品。

我不禁想起了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以前把中国没有人得过诺贝尔奖归罪中国教育的失败,现在有了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可是这个莫言是只有小学文化的,不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他本人自学成才的;建国后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什么大家来。失败,很失败!

中国没有“左林宗作”吗?有。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是容不下“巴学园”的。

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能够干什么?搞房地产?搞面子工程?修路?……很多事可做,唯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