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2025/08/26教案

此篇文章《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篇1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

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篇2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根本就不敢讲。不仅仅是担心破坏诗歌美丽的意境,而是自己根本就不会讲。过去这首诗在读本里出现,我只是要求学生背一下。现在,这首诗成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如果再轻易的放过,不用别人,连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了。

但,的确不敢讲,尤其是逐句进行分析,这是我的教学弱项。所幸,这首诗是作为“赏析示例”出现了,书上有名家赏析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就是不讲,学生也可以借助这篇赏析来理解诗歌。

这个单元的题目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意思是说,深入理解一首古诗,特别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需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诗中的意境,通过体味诗中的意象来了解诗歌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不要琐碎地去分析诗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来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如此一来,我就又窃喜了一回:看来我不讲是对的了。

关于这首诗,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安排学生在早读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背过。至于课上,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项,诵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读,名家配乐诵读,来“置身诗境”。第二项,阅读赏析文字,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三项,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为什么前人评价此诗“孤篇盖全唐”?从内容和形式来简要回答。

这样一来,我就绕过了在我看来最艰难的“感性分析”阶段,而且还能与考试联系到一起。至于一些具体诗句的分析,我可以在以后专门讲诗歌鉴赏技巧的时候举例来解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篇3

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美好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该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篇4

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美好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该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篇5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

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或,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张若虚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或许是作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这首诗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胜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有值得牵挂的人,同时又被人牵挂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