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外国诗教案

2025/08/26教案

此篇文章外国诗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外国诗教案 篇1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述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忙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能够看出来两部分的资料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

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好处。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述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

外国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品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教案,ppt

新课导入

说到路,我们很自然想到人生之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有“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感触。

路,往往寄托了人们无限遐想,今天我们一起赏析美国诗人笔下那《未选择之路》。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1912年,38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放弃本来平静安稳的教书生活,投身于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中。这首诗便暗示了诗人这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弗罗斯特也像《未选择的路》中写的那样,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形成了与20世纪多数诗人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找同学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请同学们自读诗歌,要求:读出节奏、语气。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用低沉,深婉,略带点惆怅的语调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同学点评。

全班齐读。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第一小节:诗人面对两条路伫立思索,不能选择。

第二小节:写诗人勇敢地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第三小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第四小节:写诗人遥想未来: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五、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歌第1节中,“我”站在歧路口,为什么“久久伫立”?

这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人生道路的选择对每个人的人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慎重选择,因为一旦选定,就不能回头。

2.学习象征手法: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为的是借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示例:“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松柏”象征“坚强勇敢”

“康乃馨”象征“母爱”

3.诗中的.“荒草”、“足迹”、“落叶”等又象征什么呢?

“荒草”——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

“足迹”——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

“落叶”——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

诗歌第2节中,“我”为什么选了一条“更幽寂”“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道路?

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希望“我”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更有挑战性,更不平庸。

全诗写“我”选择了一条路,为什么题目又叫做“未选择的路”呢?

从诗歌内容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从诗人感情看,诗人要抒发的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这条路的欢欣与庆幸,而是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

从诗歌主旨看,诗人的写作意图是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重视,从而促使人们对最初的选择进行反思,进而告诫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6.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的写法有什么大的差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未选择的路》则用了许多具体形象来阐释人生哲理。

六、课堂总结

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我没有刀,我就不能保护你。如果我有刀,我就不能拥抱你。”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一段优美风景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的路林荫匝道,有的路落英缤纷,有的路表面阴云密布却转角柳暗花明,有的路看去阳光明媚却暗藏埋伏重重,而只有选择一条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外国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外国诗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外国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外国诗教案 篇6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中的第一首。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读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篇幅简短、语言浅近的哲理诗,告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人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学情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外国哲理诗,篇幅简短、语言浅近,宜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地体验性学习。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七年级下期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已初步适应,心理和学习方法已得到初步调整。他们对事理性作品已经较为了解,容易感知作品的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理解问题不能深入文字内分析其内涵。因此,在本文教学中,应着力进行对学生思维方法的练习,给予学生适当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思维去判断,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感悟作者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时候真的不能随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么面对人生的。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

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新课讲授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并划分朗读节拍(,PPT展示节拍划分)。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5、当生活欺骗了你时: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须要镇静

相信未来

6、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二)、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方面,诗人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所以没有必要消极悲观。

2、既然“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为什么“现在却常是忧郁”?

对待生活我们应该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是生活中,常有挫折与失意、痛苦与悲伤,这是不可避免的。

3、作者通过展示他的生活态度,要告诫我们的是:

要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五、课堂小结

本诗以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念。

六、布置作业

1、仿写这首小诗的第一节(课堂练习)。

2、预习《未选择的路》。

七、板书设计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如何面对乐观追求人

假如生活沉着镇静,相信未来生

欺骗了你一切都将会过去真

交代原因永向未来谛

过去成为亲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