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篇1
画人像是五年级的一节造型领域的课,看似简单,其实不易。人像是最难表现的,涉及到的.知识相当丰富。但是同时又是非常难掌握的一课。
在上课时我尽量和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的特征,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物面部的三停五眼、人体比例:立七、坐五、蹲三半以及人物常有的表情,并通过两个小练笔加强写生训练。这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挑战,我为了上这一节课提前备了好长时间课。但是效果还是不好,虽然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学生在作业中往往线条比较死板,特别是肩膀处容易画直角,脖子很长很细,五官画的过于简单。我想我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分析教材中的作品,也可以拿出带有这些问题的作业进行学生分析比较,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上这节课时也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的,比如课堂结构,时间分配不合理。自己说的较多,学生主动性较差等等。另外作品达不到预期效果,还需加强训练。
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篇2
《重复的美》是赣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12课的内容,这是一节平面构成设计课,学习简单的图案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平面构成的现象和知识,不断丰富和增强学生的设计思维。首先,通过欣赏、回忆、体会重复的美感来让学生了解重复图形的概念。列车的.车窗、士兵的队列、放牧的牛羊,无不是一种重复的现象。在平面设计中,反复而多次使用同一的视觉元素及关系元素而使形状相同、空间相等的形象得以反复排列就称之为重复构成,形成重复的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两幅图找出重复图案不同的排列方式,
(1)分析特点:图形大小相同、有规律排列
(2)排列顺序:横、竖、斜、交叉变方向排列等。图例理解
(3) 组织形式:具象图形重复构成: 几何图形重复构成:利用骨格线重复,形成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等。
(4)色彩: 黑白、彩色 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把准备好的几何形状摆出各种不同的重复图案,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就把放下去的活动收上来,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并对探究出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与补充。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步骤自己来设计一幅重复的形。这节课上下来,我认为课堂传授的只是不需要过于专业化。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美术意识的培养,美术情趣的陶冶,努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虽然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体验《重复的形》产生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尝试用不同的基本形进行创作,来表现这些重复的美,体验造型的乐趣。
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篇3
第1课:椅子设计
本课是一节设计?运用课,我以故事游戏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造型,设计、运用,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体验愉悦感和成就感。
第2课:民乐放光彩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成功学习的秘诀。这节课我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欣赏民族乐器的演奏场面,演奏中多种民乐的声音交替出现,有独奏的声音也有齐奏的声音交相辉映,气势庞大。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乐器的优美动听的、独特的演奏,从而引发学生内心对民乐的喜欢。很好的激发了
第3课:舞台美术设计
第一节主要以认识舞台美术设计,从舞台美术设计的各个环节下来认识一场舞台剧,后来分工的认识,从第一堂课,小组分工、导演确定到绘制流程。而第二堂课开始,基本上学生都已经准备好道具了,但也有一些班级第一堂课安排不出来的,这也是班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第4课:小小果壳箱 教学中我利用大量图片展示了各种不同造型的果壳箱,穿插了一些设计导向提示,用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果壳箱的设计元素。还展示了学生的设计作品,以及简单的制作步骤图,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制作方法,并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造,启发学生从既美观又实用的角度出发,进行果壳箱的设计。
第5课:中华扇子
扇子虽然是纳凉的用具,但却有着丰富的种类和艺术形式。我紧紧结合教材,扇子的种类、形式、内容、结构等方面展开,包括扇面的表现形式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和感受、比较与分析,在欣赏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理解,并展开自己的艺术联想。
第6课:亭子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亭子图片及学习相关知识。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哪些有名的亭子及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及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观察、概括不同亭子的造型特点,明确创作要点,再提供学生作业,拉近了学生的创作距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7课:夸张的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了解未知、学习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时也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五年级美术《夸张的脸》一课,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为本实施教学。
教学时我通过课件给予了学生充分感受的机会,教材中的欣赏图例已经给了一些表现方法上的启示,如泼墨写意、勾写结合、勾线设色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很难的。我自己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再补充了一些自己觉得更适合的.作品图例进行教学,但第一节课教学下来,由于自己和学生的观念存在着差别,学生不喜欢我选定的那些唯美的表现内容,如哪些江南韵味的人物。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身边的图象资料进行表现,如自己或父母的照片、同学模特、报纸画刊上的一些人物图片等,以此减弱人物表现时的难度,而专注于水墨特点的把握和方法的研究。同时教学时要设定好问题和探究的任务,开展广泛的交流。对于表现技法,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即可,如勾线、设色、点写等,然后启发学生大胆探究更好的表现方法,画出墨色的变化与画面的整体关系。
第9课:齐白石笔下的蔬果
《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一课属水墨画范畴,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应该单调的为教技法而教技法,更不能按成人画法,依葫芦画瓢,而应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自由想象、自由创造,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学得主动、愉快、有创造。
第10课: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中我通过大量图片和优秀作品的欣赏,向学生介绍了荷花的造型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欣赏、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促使学生感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荷花的意境美。同时了解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继承和发扬。
第11课:弯弯的小路
点彩画这一绘画表现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感觉比较新奇,学习兴趣较浓厚。但用软性的画笔表现点的时候,画笔的各个不同接触面怎么点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点,对于很少用软性画笔作画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把握的。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作业展示太简单,感觉还太仓促。
第13课:装饰纹样
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欣赏了陶瓷、屏风、服饰及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装饰纹样之美。我详细讲解了毕加索的版画《公牛系列》的局部、形的装饰变化作品、色彩的装饰变化作品和学生作品。这样学习后,学生创作的作品效果很好。
第14课:做做陶艺
第15课:中国传世名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朝代顺序和艺术特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我点击课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表现现实生活、精湛的写生技巧、脸型丰满、设色工丽等。并通过课件再展现几幅具有唐朝典型特点的艺术作品。我在这节课上通过对名作的欣赏、分析、评述,让学生感受名作的艺术特点与魅力。
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节了解色彩基础知识的课程,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色相环上距离近的颜色就是邻近色;第二使学生体会到邻近色搭配组合都是和谐的。
欣赏——贯穿教学新授环节,本课中欣赏色彩和谐的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逐步地在欣赏中产生兴趣、理解新知并掌握新知。经过本课教学实践看也的确取得了这样的效果。
首先,用幻灯片播放的几幅色彩和谐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色彩和谐的美,在学生欣赏过程中学生被美丽的图片深深地吸引,达到了我这一环节的目的。也自然地过度到下一环节——分析图片为什么会给人舒适,和谐的感觉,即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和谐! 其次在第二环节,通过欣赏向学生说明和谐的含义和感受。图片整体的和谐效果的欣赏,学生感受到色彩和谐的图片看着使人很舒服、很美!那么这就是和谐,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色彩和谐的含义;接着把色彩和谐的图片放大,学生直观地分析出和谐的色彩是由相邻颜色构成的.,那么这些相邻的颜色就是邻近色,而且通过观察学生真正理解了邻近色构成的画面都是和谐的。
总之,欣赏贯穿整个新授知识的环节,直观明确,尤其是电脑无限放大图片的简单功能在分析色彩时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放大分析图片的色彩是本节课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也是本节课一个亮点,是最成功之处!
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篇5
我的教学过程兼顾了观察性绘画和想象性绘画的特点,因为孩子们写生时常常把眼前看到的物体进行主观创造,所以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写生,让学生了解植物因种类、生长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高矮、强弱、粗细、大小、翻转等形态变化。在一片草丛中,植物的排列有前有后、遮挡穿插关系。整节课我将镜头拉近,给小草来了一个全方位的特写,教学由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四个环节组成,引导学生对单棵草、多棵草、和草丛特征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观察、记忆、想象的形式表现不同草的特点,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出茂密的'草。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引导学生体会画家是如何用绘画语言表达对草的主次关系、疏密关系,以及近大远小的关系的处理。通过大量的图片感受小草的茂密,千姿百态的美感。
在认识草的转折穿插关系时,我由浅入深先观察一片草叶的转折变化,再到完整的一棵草所体现的穿插关系,然后我再范画,让学生形象的感受草叶的变化,再设置改画三片草叶的环节,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练习和巩固。
在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时,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由单棵草到两棵草再到多棵草和草丛,不同的画面草的大小比例,主次遮挡效果各不相同,学生通过画面直观了解,效果很好 .不过,教学中也留下不少遗憾,例如教学中要多启发学生表现叶子的各种动态变化,引导学生注意线的疏密组织;用线处处都密,必然主次不分;用线处处都稀松,画面必然空洞;用线有疏有密,画面才有节奏感。
五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篇6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是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欣赏齐白石的作品及了解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备课时由于本节课是欣赏评述课,学生是否对齐白石以及中国画欣赏感兴趣是我首先要考虑的。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有关齐白石的生平简介的短片。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立刻被短片中的人物介绍所吸引,对这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国画大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对齐白石作品的欣赏环节交给学生来自己主持和介绍。每一小组重点分析一幅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然后小组其他同学再给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进行适当的总结和补充。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同学对齐白石的作品分析的头头是道,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让人忍俊不禁。在课堂上我并不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节欣赏课,学生们的积极性普遍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发现不仅是画家画画时注重留白,为学生讲课也是如此,美术欣赏更是如此。教学并不只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多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回味,会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深的体会。“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的画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也在教学上给了我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