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2025/08/29教案

此篇文章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导语设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3、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修改文章

待人厚送客

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人物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技巧:

①注意首括句。文中的首括句往往告诉读者一段甚至整篇的主旨。

②注意结尾句。它往往小结一段或一篇的中心。

③联系前后句。可以结合前后句的内容,解释考查词句的特定含义。

④注意文题。有时文题直接透露主要信息。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梳理思路。(重点)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难点)

3、理解写法,把握形象。(重点)

4、联系生活,拓展训练。(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目标导学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因小见大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篇2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导语设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3、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3、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人物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技巧:①注意首括句。文中的'首括句往往告诉读者一段甚至整篇的主旨。②注意结尾句。它往往小结一段或一篇的中心。③联系前后句。可以结合前后句的内容,解释考查词句的特定含义。④注意文题。有时文题直接透露主要信息。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梳理思路。(重点)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难点)

3、理解写法,把握形象。(重点)

4、联系生活,拓展训练。(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目标导学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 篇4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展示资料,了解人物

1.张中行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2.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三、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huo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cháng(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四、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五、理解内容,理清结构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11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