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五年级读后感

2025/08/31读后感

此篇文章《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五年级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五年级读后感 篇1

今年寒假再次拜读它――《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心境完全不同,因为思想更加成熟,所以当我再次走进这本书时,我不仅从这本书里收获了很多,而且有了很多的发现……

雷夫老师的这一做法我很感兴趣――雷夫老师把学生分三类(当然我会为了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心里这样分,但绝对不公开,在班里每个孩子眼中大家都是平等的。)第一类聪明,喜欢老师,家长也喜欢老师,各方面都优秀;第三类讨厌老师,讨厌学习,顽固不化,并且爱捣乱;第二类资质平平,学习一般,不是跑得最快的那群人,不是最漂亮的女生,也不会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或最出色的作家,但是他们还过得去。正因为他们还过得去,所以从来没有人注意到他们……雷夫老师通常关注第二类学生,把精力花在他们身上,这些学生会很兴奋:老师注意到我了!于是表现得像第一类学生一样,而第三类学生就被晾在一边,没法捣乱。他的这一做法给我的启示是:打破常规,改变关注对象。别老盯着“坏”孩子的缺点无限放大,天天跟这些孩子斗智斗勇,生气不说,还起不了一点教育效果。要学习雷夫老师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感化“坏”孩子,也让他们融入到教室这个学习知识,学做真人的天地,我想这样的教育才会创造真正的奇迹。

雷夫老师的这个观点我很赞同――雷夫老师重视阅读。“一个孩子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为乐趣而阅读的孩子比大多数只阅读指定功课的孩子,会拥有更多的热情。从整个雷夫与许多教育名家的对话中,我们能体会到雷夫老师对于阅读的关注度和阅读带给56号教室每个学生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我的启示是:作为一位兼语文学科的班主任,更应该明白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浮躁的社会中,阅读且广泛的阅读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也很迫切!因为只有阅读才能让一颗颗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只有阅读才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所以,远离手机,做手捧书本的'一员,不做低头看机的一族。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一顿教育的大餐、一次智慧的盛宴,更值得我在教育路上反复品味:在班级管理中打破常规,改变关注对象;教育教学上努力用阅读安抚孩子们浮躁的心灵,这样我们的教室也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更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

《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五年级读后感 篇2

在去年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曾经拜读过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当听到这个学期我们要读这本书,我不禁有些疑惑:不是已经读过了吗?可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目录时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一本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书中收入了雷夫老师在中国几次难得的与中小学老师的对话问答的全过程,以及中国的各大媒体对雷夫老师的评价。如果说《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是雷夫老师和他的第56号教室的自传的话,那么《第56号教室的故事》这本书就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以及他真正的精髓所在。

当我们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很多老师认为:雷夫老师的成功归根到底因为他在美国,美国老师一定与我们中国老师有着天壤之别的教育背景、成长背景和社会制度,如果雷夫老师在中国他还会一样成功吗。如果56号教室在中国的某个小城市,它还会同样创造奇迹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第56号教室的故事》。本书的第一讲从雷夫老师在北大的演讲开始,读完几页我就发现,该书通过现场实录的方式,记录了雷夫老师讲演的全过程,从雷夫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中我仿佛和以前在现场听过的演讲一样,接触到了一位真实的第一线的老师正在娓娓道来他和他学生们的故事。书中不但有雷夫老师畅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第56号教室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老师雷夫的短片,更精彩的是在网络、北京现场和深圳现场的众多国内的中小学老师对雷夫的现场提问。诸如:您是如何看待中美两国教育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您钟情于“第56号教室”的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接受新班级是您是怎么做的?您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学生早早的来校学习难道您不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吗?此类的问题,既尖锐又实际,很多的问题也正是我在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想向雷夫老师所提的问题。在读完雷夫老师的回答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把一直把西方国家的教育想象的很完美,把美国的教育想象地很神奇,从雷夫老师的话中我找到了答案,其实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一样的。美国也有对学生和老师分数上的要求,美国也有不爱学习的学生,美国老师的工作量甚至比中国老师的还要大。雷夫老师的回答精彩纷呈,解决了很多中国老师的困惑,和我的困惑。比如有一个老师向他提出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学习?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并且我在实际的教学经历中也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绞尽脑汁,花大量的时间在吸引学生的丰富的教学手段上,以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我近十年的教学经历中我也总结出许多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我的英语课,爱上学习英语这门课程,我很高兴。但是也有时候我也会为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学生而抓狂,有时我常常想是不是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呢。雷夫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继续努力探索的动力,他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是啊,我所教授的英语这门语言,学习的最终结果不就是运用到生活中去,用语言去交流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吗?我是否可以给孩子更多更宽广的舞台让他们学以致用呢?如带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可以用得到英语的地方,引入外教老师到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来,带领学生使用网络用英语获取更多的信息等等。我想如果书中老师们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以及雷夫老师的回答,我都能仔细的思考一番的话,读完这本书后,我就会犹如跟着雷夫老师上了一门教育学课程一样大有收获。

看完第一讲其实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想是教所规定的500个字所不能表达的,也许这些想法可以留到下一篇读后感中,我也很期待下一讲雷夫老师与中国名师的对话,让我感受中美两国老师所碰撞出的思想的火花。

《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五年级读后感 篇3

信任是打开与学生沟通大门的金钥匙。

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是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更是人走进彼此内心的一把金钥匙。同龄人间如此,在教师和学生间,亦如此。

本学期读了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师的故事》,过程中学习了雷夫许多开放的、与众不同的、更合适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也是雷夫在这场“震撼人心的演讲”和“精彩纷呈的答问”过程中,反复强调,极为重视的,那就是如何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书的序言中提到,当雷夫被问及“怎样让学生如此尊敬您”的时候,雷夫的回答是“我不需要他们爱我,我只需要他们信任我”“而一个老师,要赢得学生尊敬很容易,但是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很难。”从雷夫讲他与学生交流,以及他学生的状态中我们能够看出,雷夫已经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当然,在这本书的问答中,雷夫为我们讲了他与学生建立信任的事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经验,但是更多的是联系生活实际,去践行它。

作为科任教师,与固定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每天行走于各个班级,和每个学生每周只有“一面之缘”。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我有了思想的误区,我觉得每节课讲完自己要讲授的内容,为学生讲解清楚即可,不用和学生有什么过多的接触,学生也不会想和我有什么深入的接触,但是,读了雷夫的书,我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要尝试和学生有更多的.情感接触——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

于是,我开始尝试把这种信任的建立放在课堂,课上我做出的要求,我“说到做到”,让学生对我的要求深信不疑,并能够遵守;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做出相应的奖励,并“言出必行”。这样,学生从心理上,就会信任我。结果,我出奇地发现,这样的沟通和学习方式,让我们彼此都更加轻松,形成了一个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好——彼此更加信任——享受课堂时光——知识消化、吸收更好。于是,课堂成了我们彼此心灵交流的园地,也是彼此收获知识的殿堂。

彼此信任了,心便打开了,心打开了,才能彼此走进去,走进去了,才能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有更多的沟通,只有架起了这座沟通的桥梁,才能方便“互通有无”,才能“双赢”,我们懂得,孩子也懂得。所以,我们要用一把和我们相同刻度的尺,来衡量孩子们的“内心”。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平衡的信任关系,通过信任的建立,打开更多沟通的门,建立更好师生关系,创建更优的学习氛围,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

《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五年级读后感 篇4

拿到书时,不禁对书名产生了疑问和好奇。教室里会有什么奇迹,有的不就是桌椅和学生,五十六号教室里又有什么奇迹呢?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我走进了第五十六号教室,阅读完了整本书。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惊讶的是第五十六号教室则是位于洛杉矶某个布满贫穷,暴力地区的小学教室,那里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而那个第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他对教育的投入和激情及他在教育上的智慧与爱心都深深的感动了我。

这位令人敬佩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师职业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辛苦是因为这项工作的确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开发出自己的智慧,成为好的教师,特殊,是因为这个职业面对的是一群质朴无型的孩子,工作的场地是一间教室。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雷夫正是以他对教育无法比拟的热情将不足40平米的教室无限延伸,使得这里成为了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在化学实验上,一个小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而苦恼,眼里含着泪水。为了不让她掉队,雷夫老师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由于灯芯太小,所以雷夫将头靠的离酒精灯很近,由于很专注,连头发烧着了都没有发觉…

其实这样的事可能很多老师也都能够做到,我真正感动的不是这个故事也不是插图,而是插图下面的那是几个字:”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也许一个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教学并不鲜见,也许一个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教学并不鲜见,也许一个教师为了工作而做出牺牲也实属正常,但是一个教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教学,并且将这种专注视为是正确前进方向的指引的话,那么这位教师已经超越了这个单纯的职业,而将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变为了自己的信仰。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雷夫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一位可敬的教师楷模!

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和小的细节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仔细回想一下,真的是当局者迷,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但有很多次,教育方式有所偏颇,其实我应该再多点耐心。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要努力才行。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小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虑,学会使用更优雅、更成熟、更能达成目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从艾斯奎斯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努力找到平衡,真正以孩子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汲取教训学会跟孩子沟通,让自己成为一个既有智慧又很成功的教师。

《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五年级读后感 篇5

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可以说是风靡全国,本学期我们学校也推荐我们阅读此书。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教育本身的荒漠化,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可光照指引大家的故事或榜样,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干渴,真是期盼这书能如甘露,不一定能溶解僵化的心灵,至少能给我们触动一下。

雷夫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故事?

一、雷夫本身的理念和视野:比如,他的努力和要求不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是更根本的因素:公平。因为他的学生很多母语不是英语,为了使他们得到公平的机会。而在我们的国度,我们一直以来被教育:最大的就是为了的学生着想——最多是努力使他们考上最好的大学,但近来早已退化成个人的'利益作为驱动力,那些领导也是以此来管理的。所以我们没有故事。

二、美国的体制——尊重每一位诚实公民的自主权:在美国雷夫可以根据学生、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课程,甚至时间的安排,如暑假。

而我们的体制走到一个地步:只要自己不用负责任就可以了,所以,不合理的放假学校补课调整,甚至连游历(学生踏足)全部取消,就是怕出事。学校、老师没有任何的自主权,苟且偷安,只为方便和肚腹。所以我们没有故事。

三、真实自我:雷夫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来教学,或者说雷夫是以一个独立的人格、真实的自我在教学。为什么雷夫可以呢?我想首先得归因于雷夫自己成长的那个空间,是什么样的因素使雷夫可以有独立、完整的自我来面对学生?

而我们又为什么没有呢?

我们这些作教室的,在自己的成长和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被塑造成分裂式的人格,我们活在很深的恐惧中,我们被训练为自动不表达自己真实想表达的,我们有意无意的开口闭口与“最高指示”保持一致,而意识形态就是我们不能质疑的真理,要我们一直重复的教导学生。

我们哪能还有独立真实的自我!

上面几点才是奇迹产生的真正原因,而雷夫所说:要耐心、信任、不看重分数等,实际上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若只学这些皮毛,就当有100雷夫在中国到处演讲都没有用。

学习吗?同仁们,改革,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