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

2025/09/02教案

此篇文章《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青年人成材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起因,主要写“我”练琴遭冷遇;第2—10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经过,写“我”在林中练琴遇知音使得琴技不断提高,而这一切是由于老妇人给我的鼓励和爱护使我有了信心,流露出对老妇人的感激之情;第11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我”在舞台演奏生感慨,再次点明老妇人对我的影响。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富有美感,如:“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独享的幽静。”这的确真实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想法,在质朴的同时那“和谐” 、“幽静”却给人美的感受;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他们拥有独立阅读的机会,与小组交流讨论的时空,让他们凭借着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进而有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文的语言文字,内容情感篇章结构特点,本课着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中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美好,去感受人世间的大爱。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的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注意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美好

4、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间的真情的美好。

五、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

六、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让我们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然后告诉老师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乐曲《月光奏鸣曲》)

生:我觉得这首曲子是由小提琴这种乐器所演奏的。

师:看来你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位音乐家,是的,刚才大家所听到的《月光奏鸣曲》是由小提琴所演奏的。它的音色是多么的优美,可是要想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那得付出多少艰辛,要经过多少磨难呀!而一位被父亲与妹妹认为他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究竟他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生:是老教授。

师:对极了,是一位老教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教授那特殊的教育方式以及这位小伙子的成长历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声音响亮些,再来一遍。(生再读)

【课伊始就播放课件,让《月光奏鸣曲》伴随着课文,第一副插图出现在屏幕上,这样就能产生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让他们真的走进课文中去,而这种情、境的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也激发了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渴望,使学生与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智慧上产生积极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懂:悠、歉、溜等生字,遇到不懂读的生字或词语可以请教你的同桌或老师。(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组能成为识字冠军,不止会读还要懂得它的识字方法。(出示生字课件)。

生(1):老师,我认识“溜”字,这个字读成liu,我是这样子记住它的:水(三点水)边“留”。

生(2):老师,我认识“割”字,因为它是把“害”人的“刀”子,有一次我妈妈切肉时不小心割到她的手了,害得那天我好伤心。

师:你不止是个孝顺的孩子,还是个懂学习的孩子,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记生字,我相信不久的你在学习上定有飞越,加油哦。

生(3):我会记“仪”字,因为我们人要活得有意义。

师:是呀,人要活得有意义,不要虚度光阴,因为时间真的太宝贵了。

……

师:请同学们再根据生字找出它的'形近字再组词,写完后同桌互相检查,指出错误的地方。(生相互检查,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学得很认真,不止开动脑筋想问题,还联系生活来认识这些字,我相信接下来的问题,你们一定能迎刃而解的。谁来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个观众演奏的事。

师:嗯,概括得真具体,谁还有不同的看法呢?(没有)是的,本文讲述的就是“我”在一位老教授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个观众演奏的事,那通过这样的一件事,它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1):我认为它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坚持不懈一定能获得成功。

生(2):我认为它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真诚的帮助加上热情的鼓励,才能帮助又树立起自信心。

师:看,他们把书读得多用心呀,只有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我”的成功历程。

【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性感知,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自主学习,质疑问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要用心去读,读出你们的感受,在读中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圈一圈,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一会儿,反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并在课文空白出写上批注(生圈点批注,小组交流,提出问题,师巡视)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相互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你们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明白,需要提出的请举手。

生(1):我想问的是老妇人,她为什么欺骗“我”说她耳聋呢?

生(2):我想问的是那么多的听众在听演奏,他为什么就单单地想起她那唯一听众呢?

生(3):“我”在练琴的时候,心理和行动有了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

师:在没有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哪一组来说说,汇报你们的交流结果。

生(1):在没有遇到老妇人之前,爸爸及妹妹说他拉小提琴就像在锯床腿,当时男孩应该是伤心的。

生(2):我想他肯定很灰心,对练琴失去了信心。

生(3):在没有遇到老妇人之前,爸爸和妹妹都说他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所以他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沮丧的。

生(4):我补充,我想他当时肯定很想大哭一场,再也不想练小提琴了。

师:是呀,一个人在音乐方面是白痴的人,为什么能为成百上千个观众演奏小提琴呢?到底是谁改变了这一切,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集中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让他们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课堂上让学生多方质疑,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可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小结

师:课文中讲述了老妇人通过她那独特的教育方式帮助了“我”找回信心,并为成百上千个观众演奏小提琴的事,那你们认为这个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认为她是个善良的人。

生(2):我认为她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生(3):我知道她是个在音乐方面有声望的人。

……

师:是呀,就是这样的老妇人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听写生字。

2.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交流感悟

师:小伙子之所以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是因为他成功的背后得益于他那位——唯一的听众。那老妇人是如何教育他,使他成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说的话,并与小组同伴讨论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点)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悬念式的布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使我感到十分的沮丧与灰心,从而不敢在家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谁能来告诉大家。

生(1):“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做一会儿。”

生(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生(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课件出现以上三句话)

师:你看他们读得多好呀,从他们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呢?

生(1):从小雨的读中让我知道了她是位耳聋的老妇人。

生(2):从他们俩的朗读中我不仅知道了她是位耳聋的老妇人,我还知道他在称赞小伙子的琴拉得好。

生(3):从他们俩的朗读中让我体会到了这位老妇人一定是个善解人意的大好人。

师:哇,你看,你们表现得太棒了。从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竟能让你们学会那么多的知识,我想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可是让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昨天小伙子在家拉小提琴时就像在锯床腿而今天他怎么能拉得这么好听呢?

生:老师,其实他不是拉得好听,而是把锯子带到了树林子里,只是老妇人不想让他伤心才这么说的。

师:嗯,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谁还想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老师,我想老妇人是为了让“我”在练琴的时无所顾忌才谎称是她耳聋的。

生(2):老师,我觉得老妇人是在鼓励“我”,你听这一句“我想你一定拉得很好。”

生(3):老师我从老妇人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他对小伙子的尊重。

生(4):老师,我从“也许我会用心去……每天早晨”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妇人希望小伙子继续拉小提琴给她听。

师:听着你们对这些句子的解释,我也被这个老妇人感动了,是的,当听到“我”糟糕的琴技后,她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在练琴的时候无所顾忌,减轻负担,拾起信心。而这种善意的欺骗却是一种鼓励,希望我不要放弃,更主动当我的听众,这无中对“我”的练琴形成了一种督促。那我们怎样来读一读老妇人说的话呢?

生:我觉得“是我打扰了你吗……一会儿”这句应该读得温柔些。

师:你可以读给我们大家听吗?

(生朗读)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1):我觉得她读得好听极了。

生(2):我觉得她在读的时候“你吗?”这里声音在放低点就更好了。

师:嗯,你真的可以当她的小老师了,那你来读一读。

(生朗诵,全班读)

生(3):我觉得“我想你一定拉得……请继续吧。”这句应该读出那种赞许的语气。

生(4):我觉得“也许我会用心……,每天早晨”这句话应该读出那种真诚与恳切。

师:你们讲得连我都想读一读了,那请你们也一起加入我的朗读中吧。

(全班朗读)

【读能引起学生的悟。透过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丰富的内涵,读出了情和意,读得更加的投入,从而体会得更加深切,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而教师不失实际的激励,引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表现出积极思考,自主发现,不甘示弱的学习行为。】

师:是呀,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分信心,从而每天早晨“我”都会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当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些什么呢?

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说此时此刻,老妇人她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我认为她感受到了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

生(2):我认为她已经感受到“我”练琴的进步。

生(3):我认为她感受到了“我”在用心地拉着小提琴。

师:是呀。老妇人就这么纯朴的一句话让“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生(1):应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生(2):应是一种甜甜的感觉,那感觉比吃了蜜还要甜。

生(3):应是一种喜滋滋的感觉,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师:是的,这就是老妇人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来未有过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让“我”继续朝着那目标努力着。那除了以上的句子外你还能找出老妇人说的话吗?

生:老师,我能!

师:这么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说吧。

生:“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哦,你真聪明,那你还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句什么句吗?

生:它应该是第三人称转述句。

师:对!那请你把它改为直接引述句,能吗?

生:能,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出示句子)哦,你的思维能力让老师为你叹服,那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齐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她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我。

生(2):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进步不断的赞扬。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了,她的赞扬和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那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使我爱上了小提琴,所以常常会忘记她是?

生:常常会忘记她是聋子。

师: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们另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沉思、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找一找对老教授眼神的描写,并小组讨论说说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谁来说说你从老妇人的这些眼神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当“我”拉出难听的锯床的琴声时,她的平静地望着我,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生(2):当“我”进步时她的平静,让“我”感觉到了她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

师:是呀,她那双眼睛永远都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了自卑,赢回自信。

【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助的局面。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表达,让他们真正走入文中,与文中进行对话。】

三、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师:“我”从老妇人那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我”从内心感激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同学之间要学习这种: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的精神。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表现。现在我们班中有没有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人?请你写出让他感动的话,也让他找回自信心。

(生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随着琴声把你诗一般的语言递给需要鼓励的同学。

播放《月光奏鸣曲》

【把学生再次引入情境,让他们联系生活,自主感悟,让他们在感悟中更深刻地体会爱的力量,从而使得情感的升华。】

四、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关爱、鼓励→信心、勇气→力量→成功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新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会运用个别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8课《唯一的听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的跳出来,就是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中的人物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你迅速浏览课文,想想你对课文有了什么想法?

生快速浏览课文,组织语言。

师:想与不想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老师听听你们的看法。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妇人帮助“我”,使“我”成功的事。

师:看来,你把文章读进了心里,你对文章有了高度的概括。

生:读了课文,我认为老妇人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师:你队老妇人有一个美好的印象,老师也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下一步》有相似的地方,都说人有信心才能成功。

师:你注意与以前的课文相结合、对照、比较,这样更有助于你的学习。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我”很坚强。

师:你对课文的感受力比较强。

生:我很喜欢老妇人,她善于鼓励别人。

师:你真会读书,竟看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处。

二、理解课文

师:这一篇课文并不难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都说“风雨过后,就见彩虹”,文中的作者历经风雨,最后见到彩虹了吗?

生:见到了,因为他成功了。

师: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知道的?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能深入进去,想想你从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他的成功?

生:“足够熟练、永远无法割舍、成百上千”等词。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成功的喜悦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作者的琴艺水平一直那么好吗?那他的琴艺水平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交流。

生找句子交流。师板书“白痴”―――――“成功”

指导学生读句子。

师:看到板书,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为什么会成功?

师:静静的思考、思考他能由“白痴”最后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走向”

生:他能走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老妇人的鼓励。

师:看来你深深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鼓励的`,老妇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鼓励他的?当时情景怎样?

生:是在“我”灰心、沮丧的时候,老妇人鼓励我的。

师:请找出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读句子“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是呀,难过的是她又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从开始的沮丧到现在的诅咒,这种情景下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劝解他?有用吗?老妇人怎么做的?她的哪方面最打动你?

生交流句子。

生:“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在鼓励她,而且还告诉作者音乐是用心灵去感受的。

生读句子。

师:除了语言,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很平静。

师:是呀!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作为一名小提琴手,面对如同锯床腿的音乐,她的表情如此镇定,没有流露出一丝丝的无奈和烦躁,她帮助别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老师看到了一位老人对别人的“尊重”(板书“尊重”)面对看到的这感人的一幕,你有话要说吗?

生:正是由于老妇人才让作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自信。

生:有人夸我。

生:我也有人欣赏。

师:一个人的成功仅仅依靠别人的鼓励行吗?还需要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生:一个人的成功最主要的需要自己的努力,我是从以下句子知道的:“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

指导全班读句子。

师:我不在乎什么?

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师:我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读一读。

生:“直、又酸又痛、湿透”

师:开始是“沮丧、蹑手蹑脚”现在却不在乎,还能坚持拉琴,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作者不怕吃苦,坚持不懈

师:做事就需要这股韧劲,板书“韧劲”。正是由于老妇人的鼓励,加上我的坚持,才让我最后感觉奏出了真正的音乐,一起读——

生读句子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美丽的清晨,一个人静静的拉,一个人静静的听。”

师:多么温馨感人的一幕,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谁说他们没有交流,他们只是没有用世俗的语言进行交流,此时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他们是用整个心灵来交流,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交流。只是“一个人……

生接着读句子“一个人静静的拉,一个人静静的听。”

师:让我们再一次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他们情境交融、心灵相通的一幕吧!

生再读刚才的句子。

师:我看着老妇人()的坐着,()着,手指()打着节奏,(师生合作,生填空)

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也许她听到的演奏太多太多,但作为一名音乐家,能亲眼看到一名音乐学子的巨大进步,又怎么不感到欣慰,感到高兴哪!而

我只有——

生接着读句子“我只有尽全力演奏,让老妇人感到一丝丝的安慰与快乐”。

师: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也许她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她不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一生,后来我成功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掌声,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的却是……

生接着课文读完,“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师:正是由于她(生根据板书回答)我才由音乐上的白痴走向成功。

师:是呀!人的漫长一生中,尊重是互相的,欣赏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当你或我或他灰心丧气时,意志消沉时,别人的真诚的褒扬与欣赏使我们的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收获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帮助别人,“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努力,韧劲是所有获得成功的人所拥有的品质,走过去,你将看到一片蔚蓝的天空!

板书:白痴——(走向)——成功?

(理想)

我:自信+韧劲

老人:尊重、鼓励、欣赏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

【教具准备】

小提琴曲、歌曲《感恩的心》视频。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曲,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二、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悠仪、谦、溜、嘿、割、神圣、庄重、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大吃一惊。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唯一的听众” 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2、她使我在拉琴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使我有了自信,从而不断努力,最后成功。)

四、再读课文

1、质疑: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2、将表现老妇人的句子画出来,说说老妇人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的作用,从而明确鼓励的价值。)

3、作者对老妇人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她对作者的影响仅仅在拉琴方面吗?

五、主题升华

1、教师小节:同学们,老妇人的优秀品质贵在她给予了一个陌生人无私的帮助,使得作者在拉琴与做人方面都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也同样教育了我们要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心怀感恩,懂得关爱。说到这,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感恩的心》的由来。

2、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3、学生谈感受。

4、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写上最想说的一句话。

六、作业

1、写一篇小作文,内容:自己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经历。

2、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洗一次脚。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和词语。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2、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课堂教学实录

师: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从小就不断地追求美,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成功。这组课文将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今天我们将学习这组的第一篇课文.孩子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文中那位教授不是真的耳聋,是假装的。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被爸爸和妹妹称做音乐白痴的“我”,在一位假装耳聋的老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成了小提琴演奏家的故事。

生:我还知道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在写。

生:我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四大段。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说明大家预习得挺认真的!老师这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我解答:这篇文章主要是写谁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老教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拉小提琴的这个人。

师:同学们各持己见,没有人云亦云非常好。这个问题我们呆会再来解决。现在请孩子们读书并思考:

1.你对文中的人和事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含有美和丑的词语来形容他们?

2.老教授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整个课堂静思默想,孩子们拿着笔圈点勾画写自己的感悟。老师及时表扬认真的学生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生:“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

生:“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生: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生:“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生:“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感悟也很深,那么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古人说得好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无进。

生:为什么文中人物先坐着拉琴后又站着拉?

师:我请我们班在练琴的孩子起来帮他解惑。

生:坐着拉琴,手脚会放不开,也拉不出优美的曲子。但站着拉就不会受约束了,手脚放开了动作优美了。

生:拉小提琴本来就应该站着拉。这是拉小提琴的基本姿势。

生:文中“我”先拉琴拉得不好,父亲和妹妹说我是音乐白痴使。“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所以做事畏手畏脚的只好坐者拉琴。而后来我得到了老教授的鼓励使我重新找回自信所以就会站着拉小提琴了。

生: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动作的描写,但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心理的变化。

师:孩子们解答的都很精彩!谁能用含美的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内容。可以用“的”句式来形容。

生:美好的老妇人。

师:板书“美好的老妇人”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师:板书“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生:优美的旋律。

师:板书“优美的旋律”

生:美妙的音符

师:板书“美妙的音符”

生:美丽的谎言

师:板书“美丽的谎言”

生:美满的结局

师:板书“美满的结局”

师:一位美好的老妇人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用美丽的谎言鼓励一名被父亲和妹妹称做音乐白痴的“我”用小提琴奏出了美妙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同时也为这个故事划上了美满的结局。创造这个美满结局的是谁?

生:老教授。

师:那文中主要是写的谁?

生:老教授。

师:这位老教授是怎样创造奇迹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她美好的心灵?

(孩子们自读自找)

师:可以用“我找到……我从这些句子体会到……”的句式来表达。

生:我找到“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要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元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体会到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师:板书“善意的谎言”,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老教授说完第一句话后,“我”的表情怎样?

生:有了几分信心。

师:板书“几分”,抓住几分这个词,并联系前面内容来体会老教授的话语,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师生分角色朗读

生:我找到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体会到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师:抓住重点词语“洋溢”“从未有过的感觉”体会句子的意思。找班上会演奏小提琴的学生体会文中“我”得到老教授表扬后的心情。

生:当别人表扬我时我会感到心情愉快

当别人表扬我时我会觉得更加自信

当别人表扬我时我会用更好的表现来报答他的赞美

当别人表扬我时我会更加努力的练习……

师:板书“赞美的话语”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找到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体会到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置信”“潜滋暗长”词语意思。

生: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师:请同学们齐读十一自然段,感受老教授心理变化过程。一次听到拉锯时的琴声时老教授会怎么想

当老教授说:我听不见时。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当老教授说:你的琴声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时,她又是怎么想的?

生:自由畅谈。

师:这位老教授善意的谎言、赞美的话语,使我增强了信心,让我父亲和妹妹所谓的音乐白痴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那么我是怎么体会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呢?请同学们齐读妹妹所说的这段话,并体会当时妹妹说这段话的语气及神态。

生:男女分角色感情朗读。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知道老教授不是聋子时,你会怎么想?心理会萌生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如果我是文中的“我”,我会想原来老教授是为了鼓励我才装聋的,心中回萌生出一种感激之情。

师:用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心情展示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总结,此时此景他们不用多说什么,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用音乐相互交流着。文中前面的有怎么不同?

生:前面的聋子没有引号,后面的聋子有引号。因为前面作者不知道老教授是装聋,以为他是真聋,后来听妹妹的述说,才知道老教授装聋的良苦用心。所以后面用了引号。

师: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我在老教授的鼓励与帮助下,终于有了一点成就,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余音效果耐人寻味。老师作诗一首赞赏老教授。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人真诚无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作者对老人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体会侧面描写队表现主题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妇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作者对老夫人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悟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小提琴乐曲磁带,录音机。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播放小提琴曲。

2、师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对,是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得付出多少的艰辛,尽力多少的磨难,而一个别人以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为成百上千的听众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经历。

3、扳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字词的认知 、理解情况。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4、学生汇报、交流。

5、“唯一的听众”中“唯一”是何意,“听众又是何意?(“唯一”:独一无二的,听众:老妇人。)

6、读完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7、学生各抒己见。

三、研读重点 、感悟中心

过渡:这样一个心灵美好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什么展示在我们面前呢?

1、浏览课文,划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读懂的`,在旁边打上勾或者写几句感受,读不懂的可以问同桌。

2、交流所画的句子,师相机点拨:

⑴ “是我打搅了你吗? ……请继续吧。”

① 他真的耳聋了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为什么那么说?

② 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时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⑵ “也许我会用心 ……就在每天的早晨。”

① “你读明白老人的用意吗?

② 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你能读出来吗?

⑶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① “老人说的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② 读到这儿,对老人。你有没有更深的认识,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懂得教育方式,真诚无私地帮助鼓励年轻人)

⑷ “老人平静的望着我”

① 老人平静地望着我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②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从那平津的眼神里,你能看到什么力量?

(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感到高兴。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过渡:此刻,一位关心鼓励年轻人,懂得教育方法的老人鲜活的站在了我们面前,而作为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我”,作者则主要通过人物的什么是刻画形象的?(心理活动)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病读一读。

4、“我”心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老妇人的关心和爱护鼓励和支持。)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什么?

(为了更好,更真实地衬托出老妇人的美好的心灵。)

2、教师总结写法:

这种写法叫做侧面烘托,今天,老师在告诉同学一个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写作小窍门)

写作小窍门:刻画人物形象通常会抓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的描写,有时,也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特点揭示文章主题。

3、生齐读小窍门。

4、文中还有一个人物角色也是侧面烘托,你们嫩找出她是谁吗?

5、同桌两人合作读文,再次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五、读写结合,扩展延伸

1、师总结全文:同学们,老人那善解人意的话语,是对“我”真诚的鼓励,她那平静的眼神,则是对“我”我省的鼓励,正因为有这些力量才是作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成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对这位唯一的听众吗?

2、生自由抒发。

3、出示句子,生读。

4、平静的神情后,老人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段描写:

⑴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再说……

⑵ 当我每天去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再说……

⑶ 当我渐渐走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再说……

5、交流。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