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精选3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出示课件5、6。
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演示课件9
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出示课件12“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出示课件5、6。
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演示课件9
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出示课件12“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篇3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植树问题》、第26讲《上楼梯与植树》,知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应用一一间隔的规律解决问题。
一一间隔的规律是指: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一个;如果两端的物体不同,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如果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个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个数也是相同的(把封闭图形从任意一个点剪开展开,就可以得到与第二种情况相同的排列)。
在植树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树苗和间距看作两种物体,先求出间距的个数,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算出树苗的棵数。
在爬楼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楼层看着两端物体,把楼梯看做中间物体,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根据楼层求楼梯的层数。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有16个同学排成一排,要求每2名学生中间放2盆花,需要放几盆花?
【解析】:
16个同学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之间有一个间隔,共有间隔:16-1=15(个)
每个间隔放2盆花,需要摆花:15×2=30(盆)。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某城市举行长跑比赛,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全长42千米,沿途等距离设茶水站7个,求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
【解析】:
从题目给出条件:“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可知这次长跑路线是个封闭图形,所以茶水站个数与茶水站之间的间距的个数是相同的。所以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是:
42÷7=6(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小敏用同样的速度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散步,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6棵树用了5分钟,当他走了15分钟时应到达地几棵树?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在散步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路程,也就是树的间距,而不是树的棵数。
走到第6棵树,走来5个间距,用了5分钟,每分钟的路程为1个间距:5÷(6-1)=1(个)。
走15分钟,共走了15个间距,到达第16棵树:15×1+1=16(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一根木料锯成4段用了6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8分钟可以锯几段?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一、在锯木头的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锯的次数和每次锯的时间,而不是锯的段数;二、木头锯成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1。
锯4段需要锯3次,锯一次的时间是:6÷(4-1)=2(分)。
18分钟可以锯的次数是:18÷2=9(次)。
18分钟可以锯的段数是:9+1=10(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解析】:
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钟每敲两下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钟敲6下,有5个时间间隔共5秒,即每敲两下之间间隔1秒:5÷(6-1)=1(秒)。
时钟敲12下有11个时间间隔,需时间:(12-1)×1=11(秒)。
《奥赛天天练》第2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一个运动员参加马拉松赛跑,他从第1个茶水站跑到第4个茶水站共用了75分钟,已知从起点到终点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起点和终点都没有茶水站),他跑完全程共花了200分钟,问马拉松的赛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
从第1个茶水站到第4个茶水站中间有3个间隔,共用了75分钟,每跑一个间隔需要时间:75÷(4-1)=25(分钟)。
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即这个运动员25分钟跑了5千米。200分钟跑的路程也就是马拉松的赛程:200÷25×5=4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