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2025/09/05教案

此篇文章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播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3、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 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①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②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③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④“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3

课文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3、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4、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 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6、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的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默挈 田垄 蚱蜢

污秽 谰语 辗 辘 镐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2.导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正课

1.正确流畅,饱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体齐读,或配乐朗读、表情朗读。

2.质疑: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质疑: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讨论并归纳: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4.质疑:P60第二行。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5.质疑: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讨论并归纳:具体(略)。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质疑: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7.质疑: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8.质疑: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9.质疑: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10.质疑:怎样理解P61第二段第四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讨论并归纳:“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11.质疑:怎样理解P60倒数第五行“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讨论并归纳: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12.质疑: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 P61倒数第五行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讨论并归纳: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激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间对话,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字词的积累。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熟读课文,尽可能读得有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

斑斓的色彩,丰饶的物品,好一片神奇的东北大地!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去感受一下那方神奇的热土!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质疑,教师简单板书学生的疑问。)

二、 抽查预习:

积累本课词语(ppt出示):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亘古 镐头 污秽 默契

三、 研习新课:

(一)一读,知内容:

老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圈点勾画,并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土地?

成果展示:(ppt出示两个描写性的语段)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离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梁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是什么样的土地?”结合所找的描写性的语段来说。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教师注意点评,引导朗读。)

就是这样一片美丽、富饶、广袤(词语即板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理解,不限定)……的土地,却在1931年遭到了厄运!

(播放视频)

(二)二读,品情感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三千万同胞在日寇的铁蹄下惨遭蹂躏。1941年9月18日,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面对着破碎的家园,面对这样一方土地,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再看文本,要求关注文中饱含作者强烈情感的句子或词语。

以“炽痛”一词为例,解析品读。(ppt出示)炽痛的热爱

特别提到“泛滥、呻吟、埋葬”

类似这样的`词语或句子,文中还有吗?

(学生再读文本,揣摩品味,交流展示;教师注意点评,引导朗读。)

(三)三读,悟主题

怀着这种复杂的情感,满腔热血的端木蕻良又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呢?在文中找找看。

①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找出并齐读)

②指导朗读:从情感、从语气、从声音、从重音、从停顿……

(组内读,齐读,指名读)

③作者准备怎么去做?用关键词概括一下。

学生活动,教师随机板书:回去、战斗、牺牲

④板书小结:面对着这样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作者端木蕻良怀着热爱、眷恋……的情感,发出了回去、战斗、牺牲的铮铮誓言。

⑤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广大的东北人民 每一个炎黄子孙

所有的中国人

⑥再次齐读,要求读出甘担大义的侠骨和义赴国难的豪情。

四、课堂延伸:我的爱国、爱乡情

我们这一课的话题有些沉重了。可喜的是,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早已实现。中华民族正走上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新世纪的你们对祖国、对家乡,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或者说你愿为了祖国、家乡做出什么样的承诺呢?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

五、课堂结束语:

大家的一个个小心愿,将会汇聚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

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来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再次向那片土地致敬!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触动你心灵的语句,进一步交流。

2、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图画式,内容为学生研讨的结果,当堂生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5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这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作者及作品资料,小组代表介绍。

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富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②热爱、赞美家乡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请同学们说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6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这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作者及作品资料,小组代表介绍。

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富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②热爱、赞美家乡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请同学们说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