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比大小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1
“比大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在学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对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教材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是通过图形表示分数,让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比较分数大小,我主要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本节课我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秋节”淘气和笑笑吃月饼这一情境导入,小小吃了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一,而淘气也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月饼,淘气要想吃的比笑笑多一些,那么淘气要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这样,很自然的引出了比较分数的大小。
在自学探究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先表示出 1/4 和 3/4 ,并通过比较涂色部分比较它们的大小,我让两位学生展示、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在说时,容易忽略分数的意义,所以,我加以引导,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我又设计了一道“用分数表示出途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同学们通过两组分数,进而观察出同分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由此,让学生由感性的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我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
在比较 1/4 和 1/2 时,仍然开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 1/4 和 1/2 ,并通过比较涂色部分比较它们的大小,我让两位学生展示、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在说时花的时间有点长,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分子相同,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我结合学生的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表示的 1/4 和 1/2 ,说明:同样大小的两张正方形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 1 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 1 份就越多。接着,我又我又设计了二道“用分数表示出途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我再次说明同样大小的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 1 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 1 份就越多。,但,我说的比较多,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同学们通过三组分数,进而观察出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在讲解方法时,不够透彻,强调的不够多。
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理解符号的含义。
2.会比较10以内的数字大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2.数字卡1-10,符号卡片“> < ”两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10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数字卡片,你能说出是数字几吗?
是数字几,你就可以拍几下手?
2.幼儿看数字几,并用拍手表示数量。
二、认识>号和<号
1.教师出示数卡6和7,引导幼儿判断谁大谁小。
(1)提问:6和7中间可以放哪种符号?
(<放在6和7中间)
(2)小结:<这是小于符号,小屁股撅给小数看,所以6小于7。
2.练习:出示数字7和8
(1)哪个大?哪个小?中间放的什么符号?为什么?应该怎么读呢?
(2)小结:8大7小,中间放小于符号,因为屁股尖尖对着小数,所以7小于8.
3.出示6和5
(1)提问:这是数字几和几?哪个大哪个小?
(2)教师把“>“符号放在6和5的中间,告诉幼儿这是大于符号,大嘴巴朝着大数笑,所以6小于5。.
4.比较符号、观察不同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
三、游戏巩固
1.请两个小朋友各选一个数字,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选符号站在他们中间。
2.请一个小朋友拿着符号,让两个孩子分别站两边。
3.请小朋友看一看,他们站得对不对。
四、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1.讲解作业要求
2.教师指导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用他们可以来比较数字大。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能准确区分“〉”符号和“〈”符号。整个活动的层次比较清晰,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和“〈”,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操作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确区分符号,并能准确的在两个数字中选择符号,虽然孩子能进行区分,但在表达上有些孩子会出现读错现象,主要是对符号的认识还不够,我将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辅导及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并能掌握正确的读法。
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3
《比大小》这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便于为儿童所理解,并借以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经验;但是,生活感受、生活经验还不是数学,还必须经过一番“数学化”的工作。而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辅助完成。本堂课一开始,我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而且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好动。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东西;用动作表示>,<的形状;根据数字找符号;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抽象出数字说出算式。使学生在口说、手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弘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符合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时代要求。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短,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4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直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在教完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找图中还有哪些是同样多的,谁多谁少,并让学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功夫。
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5
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两个数量哪个多、哪个少的实际问题,甚至亲自解决过类似的问题。但是,究竟怎样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根据这些情况,我首先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根据经验来比较家人的年龄大小,从而引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紧接着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围绕“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谁拾得多?也就是多少和多少比?”引出46和38比。让学生在比较46和38(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时,自己尝试比较,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四十几比三十几多,也可以比十位,十位上4比3大,从而得出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先比十位。
再通过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思考,让他们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互相交流将比较方法得以提升,让学生知道碰到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两个数位不同的数进行比较,则数位多的数大(即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两位数比一位数大)。目的在于体现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最后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比大小教学反思 篇6
《比大小》一课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简单分数(分母不大于10的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比大小》。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我充分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借助面积模型让学生经历比较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
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上。在比较1/4和3/4谁大谁小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而后请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验证环节,有的用正方形,有的用长方形,有的用圆形等各种形状来表示心中的1/4和3/4,由于经历了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对于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断的形成表象,因此对于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大小》》。
二、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生得出比较结果之后,还注重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将自己比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在质疑中提升
当学生探究出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后,有一学生冒出了一个问题:同分子的分数怎么比较?这个问题问得正是时候,我正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于是我直接把问题转抛给学生,学生在经历猜测之后,同样用自己喜欢的画图的方法来解释说明自己的比较方法。由于是学生自主想探索的问题,所以探索的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中,轻松的得到比较的方法。
上完这一课,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问题意识逐渐的冒出来了。可不足的是这样的学生还不多,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只停留在听的层面,在总结发现规律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