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1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
教学过程: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
李四光 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 ——震惊世界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⑴《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⑵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⑴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⑶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⑴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⑵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⑶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二、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三、分组交流
四、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感悟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借助一件事写出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以后,我们通过一些平凡的事认识了一些不平凡的人,他们有喜爱灰雀尊重小男孩的列宁,关心少年儿童的大作家高尔基,有从小就讲诚信的宋庆龄。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谁呢?(出示李四光头像和第一自然段: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七课的学习(读课题)
2、快速读课文,自学字词,借助老师的提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李四光小时候对_______产生了疑问,并跑去问——、——,长大后_______________,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
(1)先过字词关:谁会读?
著名 藏在后面 悄悄
yǔn kēnɡ
躲闪 陨石 大坑 卧进 推动
qín yù yí
旅行 考察 秦岭 流域 遗迹
zhèn
研究 震惊
(2)这些字哪个笔画最多?我们一起写一写:
著 藏 悄 闪 坑 卧 推
旅 考 秦 纪 遗 究 震
(重点指导“藏”字的笔顺,顺势让学生写与藏有相同部件的“卧”字,巩固笔顺。)
(3)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和他成为地质学家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到李四光身边去考察考察他。
2、重点探究,学习李四光善于思考,不懈追求的精神。
(1)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这一段的描述中,你考察到了什么?要把目光聚焦到李四光身上,看看小时候的李四光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什么?
联系下文,想一想石头已经放在这里好几百年了,到这儿玩捉迷藏的会有谁,曾经还会有谁?(还会有老师、爸爸、爷爷甚至还有比他们更长的一辈人小时候都可能围着石头捉过迷藏。)
也就是说,曾经围着这块石头玩过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唯独李四光对大石头的来历产生了兴趣,看出什么?(板书:李四光善于发现)谁能读出来?
(2)脑海中有了疑问,李四光又是怎么做的呢?快速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用横线画出李四光的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谁和我分角色读?从这段对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发现李四光很会提问,思维很有逻辑性)
(3)那我们就来看看李四光是怎样提问的。
出示:我们来按课文填空,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填空后,读读划线的部分,看看李四光是怎样提问的?
(不唯师,不唯上,有理有据推理,追根究底探求,让学生明确提问不是凭空乱想,像李四光这样的合理分析,才是科学的思维。)
那我们再来学着李四光,追问一下老师,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老师含糊回答李四光不满意,所以要读出着急,追问,思考的语气)
出示,分角色读:
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4)大家发现刚才最后一句: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李四光是怎样问爸爸的,课文为什么没详细写出来?(让学生明白:问爸爸的过程,因为可能和问老师类似,所以一带而过,明白叙事时重点内容详细写,相似情节简略写的写作方法。板书:重点内容详细写,相似情节简略写)
(5)在孩子心目中,老师、爸爸应该是最有学问的人了,连他们都说不清楚的问题,李四光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剩下的部分,在最关键的几个词底下可以点上着重号,看看从这些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交流,梳理出李四光的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1、关于这石头为什么会在这,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2、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4、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引导学生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李四光执着探索的精神感悟上。感受李四光的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的精神)
3、总结全文,习得写法。
同学们,作者通过“奇怪的大石头”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李四光?(善于提问、善于发现、善于探求)
你明白李四光为什么能成为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了吗?像课文中选取的足以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我们可以称作是典型的事例,我们本单元就要求大家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你写好这件事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明确:要先想好写谁,想写这个人的什么特点,哪件事最能表现这个人的这个特点,选择一件最能表现这个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
叙述事情的时候,本课还有哪些好的做法对你有启发?
(可引导学生想:为了表现李四光善于思考的特点,作者详细写出了李四光和老师的对话,而且还有一点让学生明白:问爸爸的过程,因为可能和问老师类似,所以一带而过,明白叙事时重点内容详细写,相似情节简略写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学文时习得写法,为下一步自己写文做好铺垫。)
4、作业布置:
同学们,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以蕴含着大价值,我们也应该有一颗好奇心,多思考,多发问,去发现一个个神奇,今天我们就来个小练笔:我的小发现。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善于思考
(地质学家) 善于提问 典型事例
善于探求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质疑、解惑,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教学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生活中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自然现象,能向同学老师展示一下你的疑惑吗?(学生自由表达)当你心中有疑惑时你会怎么做呢?(生回答)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两篇文章中也有小孩遇到了疑惑,他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困惑的呢?我们先来走进《奇怪的大石头》中听一听李四光的疑惑,看一看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疑惑的吧。
(二)自主合作,体验阅读内容
1.出示自学建议。
(1)大声读一遍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画出有关词句。
(2)在文中李四光提出了哪些问题?用括号画出来。
(3)小组内交流、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读一读李四光的问题,从他的问题中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看到有的同学眉头都紧锁了,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思考?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设计意图】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概括出石头的怪:一是石头是独立的;二是体积大;三是时间长;四是说它是天上掉下的陨石,却没有卧进土里。概括出来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现石头怪的关键词句。抓住孤零零这个词语体会这块大石头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思考,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了解这块石头的巨大。
(2)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3)李四光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人。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这些问题因何而来呢?这还得从李四光小时候的玩捉迷藏说起。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他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吧?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他们是怎样围着这块石头捉迷藏的?画出有关语句。
2.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出示课件显示巨石讨论: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4.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天长日久,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越来越觉得奇怪,不由得在心里想: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四)体会感悟、挖掘内心想法
1.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分角色演一演3~8自然段。
2.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3.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老师推测是陨石,李四光根据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怎么没砸出一个大坑来?这里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李四光的推理过程,借助课后填空练习,让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思考过程。从而感受李四光那种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而这个疑问,连老师和爸爸都无法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有没有就此放弃,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让他们进一步感受李四光那种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在读中感悟,反复引导孩子诵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受李四光的思考过程。
(五)探索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1.听了老师、爸爸的回答,李四光是不是就放弃了自己心中的疑团呢?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5.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6.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所以我们自豪地说(引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是呀!同学们,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不但替自己解决了小时的困惑,他的善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还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石油,但很多外国专家断定中国没有石油。而李四光经过长期的研究,认定我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也就是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所以我们骄傲地说(引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全面?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口语交际,是非常必要的。
(六)补充阅读,进行思维延伸
1.谈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李四光爷爷小时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索,后来出现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看到苹果往下掉后,也引发了思考:“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牛顿。
2.大家回家可以找名人的故事多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