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阁夜》教学设计

2025/09/08教案

此篇文章《阁夜》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阁夜》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创意及实现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本课作为选修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读篇目,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到诗歌教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这一首”上,因为学生在各种快餐阅读的影响下,天生少了一种“慢阅读”“细品味”阅读情趣。其次,朗读是诗歌鉴赏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单元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的,那样一堂课可能在朗朗书声之外,没有立起来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第三,教师在本课的立意追求上不断努力,通过阅读了金圣叹、莫砺锋、冯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后,终于从题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课的“课眼”——“夜”。本诗每一联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为召唤,带领学生朗读细细品味每一联的诗情,最后又从那一夜走出,勾连起杜甫的其他描写“夜”的诗歌,溯流至中国诗歌“夜”意象的源头——《诗经?君子于役》。课堂设计基本实现。

二、语文能力及提高

1、朗读能力。有人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读,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咏功夫兴味长,毫无疑问,没有吟咏诗韵的朗朗书声,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坐实朗读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据每一联的情感,在朗读上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处理。在教学上,为了授之以渔,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要诀,教师归纳了重音处理的四个办法——重读、轻读、长读、复读。在本课的末尾,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诗情,很杜甫地吟咏一番,博得同学由衷的掌声。

2、语文习惯。公开教学固然要展示教师个人的美丽,但是学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钟,便不能成为教师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开课上教师算得上精彩的话,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学生的精彩里。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置之不理。所以课上,老师注重学生写的习惯的养成。不但在课始时安排了调版,而且要求学生在书上做笔记,期望养成学生语文课动笔的习惯。

3、语言品味。语文学习毫无疑问应该走在“语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学习语言中的精粹——诗歌。教师在每一联中都挖掘出语言品味的节点,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发现惊喜,在深入探究的时候感到兴奋。比如第一联采用“体验法”,用教师的个人经历讲述,让学生体会“寒”字的情感内涵。第二联采用“比较法”,“悲壮”与“雄壮”,“飘摇”、“招摇”与“动摇”,学生自能发现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联采用“还原法”,体会诗人身在阁上,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第四联采用“调序法”,让学生体会诗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声长叹。

三、教学不足

教学语言。作为诗歌的教学,课堂应该有诗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营造诗境。教师的语言显得口语化,而且琐细,有诗歌意味的教学语言少。课后,我县林汇波和庄旭美两位教研员提出了课堂没有主问题设计,主体部分上得比较平淡。经过几天来的思考,如果有了这样一组脉络句:“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对自己说了什么”,也许,学生的整体把握会更好。

《阁夜》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

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知识链接

1、诗人回顾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1)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3、题解、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深感寂寞悲哀。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点拨。

1、初读要求:

(1)正音:①景:jǐng日光;②霁:jì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押ao韵,偶句押韵;

(3)节拍:2—2—1—22—2—1—2。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天涯/霜雪/霁/寒宵。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再读诗歌,感知诗歌格律。注意:诗歌的对仗和平仄。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严谨的对仗,如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去、入三声。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本诗前

2两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有感情自由朗读,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

明确: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学习目标二:探究品味,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阅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分析讨论。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万般感慨集于笔端,又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出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精致。这两句创造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同时蕴含着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背诵本诗。

【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记录

四、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1、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句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这句描写时光短促,景象的凄凉,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无成的悲凉心情。

①④句采用对比手法,描写美丽的大好河山与战乱频繁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现战乱的悲

3惨景象,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五更鼓角声悲壮”这句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写鼓角之声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的的不太平。

⑦句“卧龙”采用借代的修辞,“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的典故,说明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谁能收拾战乱的残局?公孙述是贤是愚作者不加评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们让人联想到战乱的现实,表达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又无奈的矛盾痛苦心情。

⑧句直抒伤时感事的无奈情怀,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2、归纳答语言风格题的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比较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

1、《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

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2、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六、拓展训练20xx年高考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4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明确: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明确:(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阁夜》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 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 解题

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写景、写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岁暮:年终。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时间。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动搖:星宿动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 、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阁夜》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 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 解题

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写景、写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岁暮:年终。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时间。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动搖:星宿动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 、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阁夜》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其多侧面、多角度的取材,定景换点、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清新淡雅且富于诗意的语言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与探究。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散文“形散神聚”、“托物言志”等知识。本次的学习,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领会诗化语言及定景换点等笔法,品味诗意诗境。

二、设计思想

以往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安排2课时。但课文较长,时间较紧,兼之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引导失当,很可能导致课堂流程滞涩。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时间也相对地紧缩,所以,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设计的思路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间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上。教学设计应该力图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景换点”的散文笔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讨论比喻等修辞手法所营造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讨论,体会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自由生活及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赞美。

(2)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爿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意追求。

五、教学难点

1.体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学习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理清思路,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法。品味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埘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标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空中楼阁”,本指海市蜃楼,又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提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含有贬义,因为它往往与不切实际、凭空幻想联系在一起。但台湾作家李乐薇在她的文章中,对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她的“空中楼阁”,描绘“空中楼阁”又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初步感知,把握整体

播放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的影音文本,范读课文。

提示:可以设置声音悠扬的背景音乐、满目葱翠的流动画面,播放抑扬顿挫的朗读(或教师自己范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

1.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以本文的“小屋”为素材,你会拍出哪几幅照片?请依据取景点的不同,分别给每幅照片命名。

注意:想想,拍这些照片,你将会分别站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取景呢?试完成下表。

明确:会拍出6幅照片。

小结:

“定景换点”,是以景物“小屋”为焦点,作者置其于四周美景之中,兼之以丰富的想象,从远与近、高与低、昼与夜、部分与整体、虚与实等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充分展现“小屋”带来的意境之美。

(三)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描写之美

2.提问:在拍摄的这些照片中,你认为哪幅照片最美?为什么?

提示:请结合具体的文句,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的。

明确:

①可能最喜欢第一幅“山脊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优雅,生动而灵巧。作者主要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美。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把山比作女子描过的眉毛,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小屋在山脊的位置,而且很容易由女子妩媚动人的姣美容颜,联想到小屋的美。

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句,“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写出了山的空阔宁静,“一片风帆”“一只飞雁”写出了小屋的娇小灵动,使人浮想联翩。

②可能最喜欢“破晓时(或入暮时)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浪漫。作者还是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这种美。

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花瓣”的绽开和收拢,是光线变化中的山影,而“花蕊”是小屋。作者用“花蕊”、“花瓣”来比喻小屋和山的关系,不仅写出了破晓和入暮时小屋的宁静、美丽,更让人赞叹的是作者的用神奇的想象,把抽象的光线写得具体可见,把静止的大山写成了动态,利用视错觉的形成,化静为动;利用参照物的变化,化熟悉为陌生,十分浪漫。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小结:

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对称的句式,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小屋的美。尤其是比喻的运用,特别出彩。不仅喻体新颖奇特,而且形式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凡此种.种,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就品赏的语段,进行朗读体味。

明确:行云流水,诗情画意,是散文写作追求的境界。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浓郁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是散文呈现给读者的精神大餐。我们今天品读本文,就是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而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文章基调是明快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欢快感和陶醉其中的满足感。

4.还有什么其它方面的描写特色,构成这篇文章的美?

明确:还有很多特色。

(1)变换角度描写。如:①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②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③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2)虚实结合描写。文中对景物进行客观实写,从全景和局部、远景与近景之中写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衬托出小屋之美。而对小屋周围的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等景物的描写,更多地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比较鉴赏,领悟主旨

5.提问:作者所描绘的这么一间小屋,真是上天的恩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么一间像作者所描绘的“小屋”存在呢?

提示: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作者所期待的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能否实现?明确:

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说它现实,是因为将小屋建于山上,很常见;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的确难以实现,但正因为难得,才弥足珍贵。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怀,其实在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教师归纳: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想在这句名言的后面,接上这样的话语:生活中也许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境。佛家说过,境由心造。还是作者在文中总结的好:“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这,应当引导我们学会生活、学习、工作。

古人说过:“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夕阳、芳草,本来都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如果投入感情去观赏体会,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可能是一篇佳作。

《阁夜》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阁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