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2025/09/11读后感

此篇文章《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1

2005年1月,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发表言论称:高科技和工程领域因天赋和兴趣不同而导致的“性别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女子学理逊于男子”的观点,劳伦斯·萨默斯的观点立刻招致了猛烈的攻击,许多人基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性”原则,指责他发表歧视性言论,劳伦斯·萨默斯也因此辞去哈佛校长一职。

也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很多人都默默在一个错误的领域深耕多年,因为越雷池一步你很可能遭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还有很多人一反常态,勇敢的将自己的不同观点剖析出来,虽然遭到激烈的批评,但是依然坚持己见,因为他们始终相信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像这劳伦斯·萨默斯这样敢于勇敢站出来说不的人还有《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像我们你阐述了,当前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聪明,有天赋,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问题,但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学生该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不做那只优秀的绵羊?

当今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强迫你选择是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这是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的观点,事实上是否真的这样?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今天所经历的现状,大概不会否认威廉的这一观点,每一个当家长的一边渴望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两难的状况下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看到很多3岁就开始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幼儿英语,小学奥数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名校的学区房天价增长,家长一边感叹应该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各种婴幼儿启蒙班,英语启蒙班,奥数启蒙班等等迅速崛起。似乎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为今生奋斗。

在北京一些重点初中,高中也纷纷效仿那些名校的做法,比如在小升初的过程中最后一道8分加分题就是奥数题目,但是九年义务教育里小学课程里是不能够有奥数的课程,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拿那8分,有的甚至从1年级就开始要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学奥数,而很多课外奥数班都是用选拔的方式来增加门槛,说白了就是你过来报名我不一定有名额你得等,等到有人毕业了或者有人跟不上了主动退课了,下一个再来。我想这也是这些班的火爆原因,一是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二是培训机构故意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青睐。就像《优秀的绵羊》里说的那样,学生追求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大家都在做什么。

没有一个国家需要20000颗核弹,除非另一个国家有19000颗核弹,没有一个孩子需要上11种课外辅导班,除非有一个孩子上了10种课外辅导班。这种教育系统培养下的孩子就像长颈鹿的脖子别越拉越长,越拉越畸形,可能最终吃到了别人认为最好吃的叶子,但是自己内心却充满焦虑与恐慌。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2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fsir)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3

《优秀的绵羊》一书批判了美国精英教育。藤校学生善于考试内心迷惘。害怕失败的心态造让他们不知道想要什么,像绵羊一样。过去常青藤大学主要录取白人贵族的小孩,现在主要录取中上阶层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师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学。藤校学费贵。

撇去谈理想谈人生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提到不少藤校学生看书只看开头和结尾,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的章节最有意思。

《优秀的绵羊》对《虎妈战歌》及作者蔡美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蔡的育儿方式充满自恋。蔡内心没有长大,通过让女儿进哈佛来证明自己。蔡的女儿进了哈佛,哈佛奖励了不该奖励的人,可见美国精英教育录取系统有问题。最后一条颇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并不好,那么蔡的女儿进哈佛就不算奖励了。《优秀的绵羊》的作者与蔡美儿背景类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毕业,同(曾)是耶鲁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这两本书都与美国藤校有关,相比之下:

《优秀的绵羊》文采斐然,文笔略胜一筹。《虎妈战歌》更真诚,掏心掏肺把家里所有直系亲属的人生故事附带照片都献给了读者。《优秀的绵羊》发现了问题,没有实际解决办法。作者建议大家考虑公立大学或者文学艺术类小学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过,对非藤校了解不深。

《虎妈战歌》描述了虎妈瞄准目标,利用规则,培养两个女儿的人生故事。这本充满争议的书,刮起了一阵大风,把女儿的小船们吹进了哈佛。虎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得到了它。虎妈不是常青藤绵羊,而是一头自封的母老虎。

《优秀的绵羊》对现实全方位批判,批评它文章少。《虎妈战歌》描述了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批评它的文章多。题外话,《优秀的绵羊》作者没有拿到耶鲁英文系的终身教职,《虎妈战歌》的作者是耶鲁法学院正教授。

《优秀的绵羊》说去哪个学校读书,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学费等因素,让我共鸣。去藤校可以镀金,去公校可以省钱,去军校可以锻炼,去烂校可以寻欢,各有可取之处。想好你想去哪里,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就行了。或赢或输,都不是游戏的结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4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学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时候设想的那么多彩、丰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学习和娱乐上,这哪里像人们描述的大学生活嘛。不过还好我高中就做了准备,知道大学学习压力会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些自律的,成绩也没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对嘛,成绩挺不错,符合大家的认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绩多好,学着点。

在我做了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思考过我自己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别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学,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然后就会有个好生活,这一切的通行证都是你的成绩,也就是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绩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这几个并不能体现所有能力的学科的数字代表了,然后他们告诉你,没分等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等于没钱。没钱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会后悔的,真的吗?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们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不满于你跟他们不一样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们眼中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拿出来“现实”的大棒把你给打回去,说你不够成熟,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吗?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吗?一切个人的品质:勇气、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绩给盖过去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你真的做过一次关于自己的思考吗?如果做过,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还是在别人影响下的对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学,我们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了,我的梦想,在之前只会出现在作文里,要不然就是所谓的大学梦。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都是那么的缺乏,连个追求都没有,像个机器人。出发了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努力地满足父母的预期,可当你做的已经够好的时候,他们还在说:“加油,你还能做的更好!”这是在搞什么?真的对你好吗,我们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吗?还是在教育一个不断学习的动物?父母真的在关注他们孩子的人格培养,还是努力地骗自己只要成绩好一切问题都能掩盖过去呢?那最后会不会崩溃呢?在这里,一切都显着被别人裹挟,他们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如果没跟着大家走,就会受到别样目光的看待,我们就像一群绵羊,被牧羊犬给看着,有时候它们明明没我们体格大,可我们还是不敢越界,有时候甚至因为别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可进了大学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学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强大,试问他们强大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到大学来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学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综合素质而是简简单单学点课本知识?后者那叫提升吗?那叫输入,换别人也行,一个鱼缸,放几块泥土进去谁不行呢?不过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鱼缸里有鱼吗?

好好想想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优秀的绵羊》一书,我推荐所有的大学生读读,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现实”而不敢迈出自己的步子,别软弱地过一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篇5

写在前面:“优秀”的定义参照哈耶普的精英们。

初读此书让人非常震撼,而能够让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平凡的世界》里上个世纪孙少平们追寻梦想的真相,《优秀的绵羊》里精英教育系统来源和运行的真相,同样让我们对整个宏观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嘘不已。

和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关于写大学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所谈大学教育,开卷如茗茶赏曲,内心不禁会生出一种读书人对知识的独特情怀,觉得似乎人生不过一人一书一世界而已,而闭卷面对现实时又发现环境竟也不是那么理想,人心再难平静,且面对的众多问题也不能够解决,比如为何上大学,大学该如何学习等等问题。其实,现在想来也是可以理解,一来那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能够上大学已然是难能可贵,读书就已经是全部的意义了;二来民国大师辈出,大师们的境界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参照?而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在考虑宏观问题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观问题了。整本书总体讲的是由盎德鲁—撒克逊贵族统治美国开始时延续的精英教育系统的规则,以及整个精英教育系统对现代精英们和其他人的影响。其中作者还为我们如何在大学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领略了我无法经历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说,就算它被作者诟病,但是还是让我非常艳羡。不过已经有不少人为此做出了不少牺牲,有的甚至因为没有身处精英家庭而无缘哈耶普。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对精英系统诟病的分析和对后来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对大学教育该教给学生的东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经历,比如学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对老师的评价在于发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够打破知识的诅咒做一个好的教员;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太少;学生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精英系统的游戏在我看来都是那些资本家的游戏,而我们,根本斗不过他们。可是追寻一个好的大学教育,是人人都会有的渴求。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办学水平又让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统的弊病对比它教育的宽容和多元,微小到我们都不奢求考虑,它的大门都是永远紧闭着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远都比你多一张门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宝:一是资源,二是使用资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强大的行动力。我们要是想挑战那些赢在起跑线的人,除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必须要花,而且不能吝啬。

一、作者是依照美国背景写的,精英系统是资本家的游戏,在中国,是地区的游戏。

二、作者是个耶鲁大学教授,从这个系统走出来的,我们有的资格是反思。现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学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优秀的绵羊输不起,可是不优秀的狮子有那个勇气一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