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25/09/11教案

此篇文章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磅礴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

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⑴ 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⑵ 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

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⑶ 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2、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⑴ 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

②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③ 品读此句诗。

⑵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 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② 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③ 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④ 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⑤ 品读此句诗。

⑶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② 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③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④ 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⑤ 品读此句诗。

⑷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 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② 学生讨论交流。

③ 品读此句诗。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2、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流感受。

4、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乐

乌蒙 泥丸 雄观

金沙江 暖 气主

大渡河 寒 概义

岷山 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毛泽东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不怕”“只等闲”概括了红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下文的“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将这种精神具体形象化。“远征难”“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下文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这长征途中的五个典型事例,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难忘的岁月”就安排了这首七律。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总体思路:

长征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课前先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课前利用网络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在课件中插入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片段及图片。

为了能让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我以一首激情澎湃的《长征》作为开课的主题曲,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讲长征的故事,让学生在有关长征的歌声中、故事中走进本节课的学习。小学语文应注重阅读理解,一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所以接着我将通过指导学生三读文本,在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交流中,达到感知、悟意、悟情的目的。然后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诗句理解得更透彻,同时情感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精心剪辑的长征的影片片段,其中包括了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越雪山等内容,将红军长征的艰险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出示反映全诗主旨的两句诗,点出这些艰险在红军眼里“只等闲”,并趁热打铁,让他们谈谈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看法,对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用“红军战士们,我想对你们说……”进行写话,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一举三得。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根据我给出的图片,在音乐声中背诵全诗,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质的飞跃。最后,我让学生谈谈,在我们和平的年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是否还需要,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逶迤、磅礴、丸、渡、索、岷”等生字词。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片段剪辑、图片)。

2、布置预习:由于学生对长征的那段历史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观看有关长征的纪录片或电影,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长征》。

导语:同学们知道我们刚刚听的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叫什么吗?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长征》,说到长征,同学们对长征的了解有多少,知道哪些长征的故事2呢?

2、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

过渡:同学们课前的准备可真充分,了解了那么多长征的故事。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一面讲解一面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这一首《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红军在长征中所散发出来的伟大精神吧!

【设计意图:通过长征歌曲的感染,学生课前资料的展示,教师富有激情的谈话,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理解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三读文本

(一)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将字音读准。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全班汇报,理解不懂的词语。

4、再次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结伴读,找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读诗,看谁读得又准又好!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生字词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自学,老师只需从旁指导,加深理解。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诗文,从有目的地自读,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结伴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如此安排是为了接下来理解诗意奠定基础。】

(二)再读悟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诗句旁边打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诗中不理解的地方。

3、全班交流汇报,理解诗意。

重点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自读自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讨论交流,为下面体会红军长征精神埋下伏笔。】

(三)三读悟情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中描绘了红军长征中的哪几个画面?哪幅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小组研读。

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概括几个画面,读读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画”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

3、班级交流。

读诗,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画面: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出示图片)

过渡:在这五幅画面中,描绘的都是当年红军战士所翻过的山,趟过的河,如果要你去经历这一切,你认为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当时只能靠一双脚长征的红军战士来说,要做到这一切,容易吗?毛泽东在诗的开头就说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真的渡过了万道水,千座山吗?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万水的代表是什么?千山呢?诗中有交代吗?

a、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出示图片)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b、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c、“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怎么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 4又如何理解呢?我们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两句诗呢?(出示相关图片及电影片段,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d、如果说翻越了逶迤的五岭,腾越了磅礴的乌蒙,渡过了惊险金沙江与大渡河是让人喜悦与自豪的,那么当红军越过了大雪山,结束长征之途,他们的.心情又会怎样呢?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e、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在写这首诗时,红军

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

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过渡:让我们带着对红军展示不畏艰险,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赞叹之情,再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吧!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现有资源,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作用,眼、耳、脑、嘴齐动,让学生在自主交流、质疑中互动、进步,找寻与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重视读的作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三、情境悟练

1、看影片片段,进一步感悟长征的艰难,红军精神的崇高。

过渡:红军就是这样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渡过了水流湍急、危情四伏的金沙江、大渡河。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了课文,看完了影片,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感慨,那么你们对红军长征有什么看法呢?对于红军在征途上的表现,你认为怎么样呢?请你以“红军战士们,我想对你们说……”简单地写几句话,把自己的感受都说说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过渡: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看来你们这节课的收获都不小,都能理解和5体会诗意诗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在音乐声中把全诗有感情地背诵一次,好吗?(课件自动播放五幅长征画面)【设计意图:真实的画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观感受,深入体会。结合诗歌的影片,能使学生有感而发。同时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方式,全方位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领悟课文主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拓展延伸

1、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它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而这个财富就是长征精神,你知道长征精神是什么吗?(大无畏的精神、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困难??)

2、长征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那时是为了革命所以需要长征,需要长征精神,可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在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还需要长征精神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能联系实际说说吗?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并让学生知道应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有感情背诵全诗。

2、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其他诗歌或文章。

【设计意图:抓好学生语文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毛泽东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习,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主席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习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长征了吗?课后还可以阅读《同步拓展阅读》,还可以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五、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

二、学习生字

1、投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

出示:

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

“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习书写。

5、检查学习效果:

填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习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习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习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⑴ 指名背诵。

⑵ 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习。

⑶ 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

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6、小结:

投影几首毛泽东,带领学生读一读。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