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1
冰心奶奶一生爱孩子,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文学创作,大部分文字的主题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是冰心62岁游颐和园时,诞生的又一讴歌孩子的力作。
本篇文章,按照地点的转换顺序,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主线,写了儿童的多和生机勃勃,字里行间反应了冰心奶奶对儿童、对春天的浓浓爱意。精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这种感情,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面对如此唯美文章,我力求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有所提升。
本次的课堂,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处:
一、潜心会文体会“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因而,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对语文生发情趣,以兴趣为导引,产生积极主动性,去获取新知。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集合学生的提问,我板书“儿童多”。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潜心会文,找出文中在“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面湖边和玉澜堂”四个地方写儿童多的语句,在相关的语句旁写上自己的读书感想。学生自我生疑自我解答,学习热情不知不觉就产生了。
二、感情朗读体会“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在体会语句的意义、体会文本的主旨上进行。下面以第一自然为例,说说我指导课文朗读的情况。师:在“颐和园门口”的文字中,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儿童多呢?生: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师: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儿童多?谁能具体说一说?生:成千盈百。生:飞涌。生:一群接着一群。师:这句话中,仅仅写出了儿童多吗?生:还写出了儿童的可爱。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生:“闹嚷嚷”一词,让我看见了儿童们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的情景。师:你很会读书,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来感悟课文。师:读这段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作者的角度说一说。生:冰心奶奶很喜爱儿童,文中的.“小天使”就体现了这一点。师:文中不仅写出了儿童多,而且写出了他们的可爱和作者对他们喜爱之情。那么,你能通过朗读将可爱和喜爱之情传达出来吗?紧紧抓住课文中语句和关键词,让学生说感悟感想,然后抓住体会出的感情来朗读课文。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难度极低。
三、研读景物体会“意”
教学中,我用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冰心奶奶和孩子们的对话。该段有一句话:“就是开得旺嘛!”我充分运用这句话,让学生说出“旺”的所指,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海棠花“旺”的语句,在水到渠成中,自然而然过渡到欣赏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精读时,我抛出问题:“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海棠花开得旺?”学生立刻说出了“密密层层”等词语。在齐读课文后,我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加入海棠花的描写?”学生结合上下文,立刻顿悟,作者时为了表达花儿如儿童、儿童如花儿的主题。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好重点词语,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而且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能力。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2
《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教学完本课后,静心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抓住主线,理清思路,掌握内容。
刚上课就先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稍做思考就能说出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接着追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板书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二、抓住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深入的教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童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圈画一些关键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多。再理解这个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指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
2、出示自学要求,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2—4自然段,可同桌交流补充。
3、集体交流。围绕“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儿童多的句子?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呢?”两个问题展开。逐一出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理解、品悟、朗读。
4、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美,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的妙。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
5、回归全文,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以“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结合课后题,让学生体会以花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有很重要的一个词语,那就是“旺”,怎样理解这个词语呢?经过交流,学生理解了“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花开得旺,二是表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花儿旺好理解,可是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也很旺呢?通过默读课文,学生们知道了从“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匆匆”等词语都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那旺盛的生命力,我又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花儿和儿童一样”一句话,让学生找一找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学生们恍然大悟:知道这是是借花喻人,借花多和旺来写那么多的儿童身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教学——“找找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这正是作者的游览路线。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感受语言的色彩,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感悟文本。我让学生找一找并画出描写儿童多的句子,围绕这些句子进行赏读品味,从中体会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比如第1自然段的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小天使”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从描写知春亭畔孩子们的句子中,体会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从“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想象、感悟儿童充满活力。这样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课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美,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的妙。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回归全文,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使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同时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感悟出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范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4
冰心是一位心中充满爱的伟大作家。她一生爱孩子,因此,她笔下的这篇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孩子真诚的爱。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
第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主线,理清游览顺序: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然后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意思。然后抓住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以此为线索,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圈划出文中表现了“儿童多”的词句,朗读品味,交流体会。如第1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让学生说说“大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
其实在文中描写儿童多的`词句很多,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从而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旺,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儿童和花儿在春天里的勃勃生机。
最后再出示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从孩子们高举的小手和精彩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篇5
小学五年级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细细研读了教材、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新补充阅读》上的课文助读,还上网了解了冰心,阅读了一些冰心老人的作品。教学完本课后,静心反思,觉得有几点教学是成功的。
一、抓住主线,理清思路,掌握内容。
刚上课就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稍做思考就能说出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接着追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板书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教学反思:以作者的游览路线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深入的教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童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圈画一些关键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多。再理解这个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指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
2、出示自学要求,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2—4自然段,可同桌交流补充。
3、集体交流。围绕“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儿童多的句子?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呢?”两个问题展开。逐一出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理解、品悟、朗读。
4、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美,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的妙。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
5、回归全文,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教学反思:以“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抓住关键词,深入挖掘,感悟内涵。
通过找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感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就能有根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如“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让学生体会游春儿童的多和快乐之外,结合“小天使”来深入挖掘,这些儿童还是怎样的儿童呢?(天使般的儿童、春天般的儿童、鲜花般的儿童……)学生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下面的句子我同样抓了“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两个“匆匆”等一些最能体现儿童特点的词句,通过朗读、想象等感悟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拓宽阅读,走近作者,感悟真情。
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上台交流朗读课外读的冰心奶奶的作品选段或阅读感受。(课前推荐阅读《小橘灯》、《再寄小读者》、《繁星》等)
教学反思:冰心奶奶是我们大家敬仰的伟大作家,她的许多作品都抒发了童真的无邪和伟大的母爱,处处流露出她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心。我觉得仅仅通过学习一篇课文来了解冰心奶奶真的是太肤浅了。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的走近冰心奶奶,了解冰心奶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来走进她的内心,体会她那颗关怀少年儿童的拳拳爱心。这个教学环节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不仅是对本课的延续,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心,使他们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冰心奶奶的敬爱、钦佩之情,及促使他们积极阅读冰心奶奶作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