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2025/09/14教案

此篇文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篇1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愁张翰许汜

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桓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结合郭沫若对联加以说明:“铜板铁琶“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 “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先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一下字音、停顿、语调、语气。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请学生结合预习,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寻幽探微 男生齐读 分组讨论 品味上片

1.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幻灯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 “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伟大深沉的孤独感。【情读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可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

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 “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 简单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江河)、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自主探究 女生齐读 思考讨论 略析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

简单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 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四)总结归纳 板书整合 学生齐读

手法:寓情于景 细节描绘 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课外练笔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六)课外延伸

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②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词作借景抒情及用典的艺术手法。②学会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作品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词语言。

2.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⒈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⒉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一首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必修4第二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词风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学生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 教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并向学生讲解“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文本细读主要有以下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文本细读法: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挖掘,体会作者的用意,教会学生在不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的前提下鉴赏诗歌。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立足文字,文本细读,深入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导入——巧用对联,引出作者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大家猜猜对联所写之人是谁?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我们已经领略了苏轼“大江东去”旷放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体味他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通过“三看”,获取信息

学习诗词有“三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提问:从词的标题你获得了怎样的信息?

明确:登亭。

师:古人有“登高抒怀”的习惯。孔子曰“登高必赋”他们一旦登山、临水,凭轩(楼、阁),往往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感而发。

提问: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登高抒怀”之作?

师:不同的人登高之后所抒之情不同,今天我们就看一下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三、诵读词作——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1.学生朗读:之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词作,现在,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注意读出豪放的味道来。

2.名家朗读:注意听准字音,并做好笔记,同时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3.全体自由读:体会情感的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所见所闻所感,词中与标题相对应的一个词是什么?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登临意(词眼)。

过渡:作者登亭临水,即为登临,那么,作者看到了什么?

(壮阔的)江天、(秀丽的)远山,以及楼头的落日。听到了什么?

(孤)雁的叫声。

想到了什么?

张翰——乐于归隐

许纪——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过渡:词人的这些感触,使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于是引出了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么,词人在痛苦之际,没有找朋友相诉,而是想要求得女子的安慰,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没有朋友,没有可倾诉的对象,用文中话说,即为“无人会”,更与何人说?)。

在没有知己,无人理解的情况下,词人之泪只能由有母性光辉的女子来擦干。所以,我们讲这三句呼应了前面的词眼,那么,这样的女子出现了吗?

明确:没有。倩,请别人代替自己做,“何人”意为“无人”,连个能帮他去唤取歌女的人都没有,就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极度孤独落寞之感。

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哭呢?只是看眼前景想心中事这么简单吗?别人无法领会的“登临意”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思呢?

四、文本细读——字里行间,掌握主旨

点拨:我们常说分析诗词要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即通过作者的经历及他的思想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情感及主旨。然而,在考试中出现我们熟悉的作家的概率不是很高,有时这种方法行不通。现在跟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通过对文字本身的挖掘,体会作者的用意,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文本细读”。

过渡:大家对这首词内容的整体把握都很到位,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仍然无法回答“意”的内涵。现在,大家一起通过文字,来解读辛弃疾此次登临的“意”。

点拨:这种方法要求大家对词作中的每一字都认真去看,进而思考,挖掘其内涵。

提问: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地读一遍,用笔画下来你认为可以反映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来。教师先举例示范,再由学生自由发言。

例1:献愁供恨——移情及物

此句的中心词语应该是“愁”和“恨”,那么“献”是献上,奉献;“供”是供给,给予。

如此秀丽的远山,把它的“愁”献上,把它的“恨”给予了我,我们说山有没有感情?没有,那此处是一种拟人的写作手法,再深入地去想:实际上,作者站在江苏南京的赏心亭,目光的方向是哪里呢?自然是和他相对的北方,北方是作者的故乡,现在已经被金人占领,作者的心中自然是充满了愁恨。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愁恨”说成是山给予的,这在写法上叫做移情及物,即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2,江南游子——根据背景,充分联想

点拨:“游子”应该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人,此处可理解为作者离开山东历城,宦游江南,故曰“江南游子”。而更深层次来讲,此时作者已经在南方呆了十二年之久,何况故国论丧,此地应该为“故乡”了,又为何称为“游子”呢?

明确:我们说安身之处不一定是故乡,而真正的故乡是心灵的栖居地,辛弃疾身处江南,但却心系遥远的.战场。此外,在这里他被排挤,不受重用,感到身心疲惫,以“游子”定位自己。

例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动作传情

点拨:此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

明确: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句。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予他慰藉呢?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以尽情抒发,可以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指导朗读:

过渡:现在词人已经由以静态景物抒情到了用动作表达,足以见得内心悲愤的深切、强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读“落日楼头”句,注意融入作者当时的那种激愤之情。

点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此句应读得深沉悲凉,“江南游子”可稍起者,和后面相呼应。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表现出了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后面有意停顿一下。

“无人会,登临意。”

低而沉着,深深吐出。

请一男一女示范读,全班自由体会。

师:词人由眼前景触及到了心头事,才做出了这样的动作。但到底“意”为何,我们心中有些理解,但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词语。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词人心中所想之事,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休说:不要说,是一种否定,用反问句表现了作者的矛盾、焦虑,虽然自己也想念家乡却不能像张翰一样。(反比)羞见:没脸去见,“怕应”表示一种假设,认为像许汜那样的人应该无颜面对有雄才大略的刘备,表现了对许汜的不屑。(反比)

可惜:此二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恐慌,只可惜时光易逝,自己的处境又如此艰难,岁月带走了词人的青春却带不走自己报国的心。作者对桓温的说法感同身受(正比),这正是他所担心的,怕自己没有时间去实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这是他深深的忧愁。同时,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处境感到悲痛和愤慨,这不正是作者登临之意吗?在此,作者点出了“登临意”的核心内容。英雄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时的辛弃疾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却无人体会,流下了孤独寂寞的泪。这是一种超乎自身心系国家的泪,无愧于“英雄”二字。过渡:词人说“无人会”。那么,现在大家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了么?

明确: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辛弃疾满腔爱国热情与报国无门的冲突所造成的无限愤恨,这正是作者登临的意之所在。但当时有没有人理解呢?统治阶层有没有领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正是词人内心的痛,一心为国效力却处处受排挤、猜忌,得不到重用,他的主战思想与当时的主和派格格不入,由此发出感慨:“无人会,登临意。”

小结:对于诗词的解析有很多种方法,但都离不开文字本身,正是由于作者内心有着无尽的感慨才会化为笔下的文字,而文字本身也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因此,通过逐字逐句解读,阐释隐含意义的文本细读法是很实用的。

五、课堂总结——齐读,聆听词人心声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组合,品味了诗词的语言,就把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篇4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愁张翰许汜

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桓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兰州。兰州也被评为20xx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们兰州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

二、简单介绍柳永在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

1、柳永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

1、 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 ,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 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 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 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

1、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六、小结: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 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 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 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习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4、朗读的缺失,诗歌的教学一定是在朗读中完成的。第一位老师范读《登建康赏心亭》激昂慷慨,读得那么好。你应该考虑我是怎么把它读好的,你读好的根据其实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应该把这种感觉传授给学生。而第二位老师在朗读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后面写兰州有什么意义呢?读不够为何去写?是用柳永所用的写作手法写兰州了?如果仿照《望海潮》写《望兰州》用铺叙的手法去写还行。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文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教师喜欢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我们要考虑这个写作是不是从阅读中感悟出来的,是否用阅读中的手法来写作的,如果不用,这样的写作就是多余,还不如让学生反复吟咏词作,读出感情,读出品味。所以希望我们老师把语文教的更加美,更加精准,更加合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四、当堂检测

高考链接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背诵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