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错误》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错误》教学设计 篇1
一. 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二.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 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 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 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 诵读吟咏法。
2. 联想、想象法。
3. 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 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错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
进入诗歌
整体感知
读
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一生试读.
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读.
教师学生齐读
想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
说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白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整体把握诗意
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
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
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
共同明确:
时间:阳春地点:江南小镇人物:"我"——过客"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
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
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
具体赏析:
赏析引子
学生感情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
表现形式及效果
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
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
赏析诗的第一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
运用了四个比喻:
不揭的春帷——隔绝
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
寂寞的城——孤苦寂寞
紧掩的窗扉——封闭
倒装句式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
学生齐声美读.
赏析诗的第二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在全诗的作用:诗眼
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住)
教师总结
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
难点揣摩:
教师引导:我们读郑这首诗,总是咀嚼出浓浓的古典意蕴,这种古典意蕴具体表现在何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主题——闺怨
人物形象——深闺思妇
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
格调——清丽凄婉
扩展延伸
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师生齐声背诵全诗.
《错误》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摇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
听安雯《月满西楼》新古典主义歌曲,请学生谈谈感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看歌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哀怨、忧伤、无奈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1)初读:全班齐读,正音。
柳絮(xù)、跫(qióng)音、春帏(wéi)、窗扉(fēi)
提醒: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
1)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2)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一位痴情女子默默等候丈夫归来,等来的确是他人归来的马蹄声。
2.讲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
参考: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这时,街上传来了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是个过客。(注意故事叙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作题解
解题: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取名《错误》?
参考:“我”的出现是一个错误;女子的判断是一个错误。
(三)诗歌解读与意象分析
1.找寻意象
(1)请同学默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参考:莲花、东风、柳絮、城、街道、蛩音、春帏、窗扉
看看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样的修饰语?
参考: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些修饰语可以归类吗?
参考:
1)比喻类:(开落的)莲花、(小小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2)否定类: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2.诗歌理解及意象分析
(1)前奏部分
思考:
1)谁在等?
参考:闺中女子在等
2)等了多久?
参考:等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
3)作者如何表达这种久等?
参考: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4)为何选用“莲花”意象?
参考:“莲花”是江南特产,呼应故事地点,莲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和坚贞。
5)“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下面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参考:倒装句,应为“容颜如开落的莲花”。增强诗歌的音节美和语言美。音节美:“落”与“过”押韵;语言美: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还有: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主体部分
思考:
1)此处“东风”指什么?
参考:东风:春风,百花之媒,东风不来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2)“柳絮”指什么?
参考:“柳”为“留,“絮”为“绪”,喻指绵绵不尽的思绪
3)作者为什么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吗?
参考:因为女子始终等候在闺房,在她那里只有“听”,没有“看”,自然不会关注外界的变化。
4)作者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心可以比作城?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
参考:狭小、寂寞、冰冷
5)对于女子的“心”还有描述吗?什么特征?
参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封闭
6)这颗“心”会在何时变化?
参考:听到“蛩音”
7)这颗“心”被点燃之后,女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参考:由“听”转为“看”。揭开“春帷”,希望化为失望。
女子的心:狭小、寂寞、冰冷、封闭
女子的心:盼望――希望――失望
(3)结尾部分
思考: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在全诗结构上又什么作用?
参考: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
2)既然是错误,又说是美丽的?不矛盾吗?如何理解?
参考:不矛盾。从情感上来说,因为马蹄声是美丽的,女子因为听到这个心情发生变化;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 3)请同学找找身边与“美丽的错误”类似的现象。
参考:善意的谎言
(四)小结
1.尝试背诵诗歌
建议:尝试背诵线索:我――你――我
2.艺术特色梳理
参考:句子长短错落,音韵和谐;意象传统,比喻别致;诗歌融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与一体。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将郑愁予的《错误》与温庭筠的《望江南》相比较,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
参考: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词,每当看到思妇闺怨的诗词,首先萦回于我眼前的就是这望江楼上痴望终日的伊人形象。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一千多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它莫非意味着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们所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O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二者都是描写了女子万般期盼佳人归来,却终究没有等候到心上人归来的画面,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写“美丽的错误”,在这些词句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古代女子一股幸福的暖流袭遍全身之后又骤然化为深深失落的情感。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中的过客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温词中的有对女子出现了正面描写,而郑诗中没有。
教学反思与探讨
1.作为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我们没有华丽的雕饰,只是朴素的教学。通过一首新古典主义歌曲把学生带入相同的诗歌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一定的感情基础。初读之后,让学生来自行讲述诗歌叙事化的内容,这样又将诗歌文本内容降低一个层次,使得郑诗可以走近学生。随后,让学生自行提炼本诗理解的最大障碍――意象,通过引领性的解读分析,学生可以渐趋深入到诗歌意境。主体部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为本诗那个“楼台”上的女子形象作了一幅很好的塑像,一种中国独有的古典女子情节油然而生。带着此种认识再来回归诗歌主题、总结诗歌特色,显然已不再有太高难度系数。
2.对于职高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错误》本身存有一定难度,好在第一单元讲解时,《沁园春》《相信未来》等诗歌,我们已经针对意象、情感等展开过一定解读,学生至少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感觉不再陌生。尽管后人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分析种种,但我们认为,文本的解读始终是第一位的,诗歌教学如果没有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疏通,再深刻的哲理传授都是一纸空文。故而,我们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将文本分析落实透彻,每位同学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都能各抒己见,特别是初读之后,笼罩着一层浪漫色彩的情感诗歌,更是职高生的青睐之作。我们以一首充满古典意味的《月满西楼》歌曲掀开本诗教学,或多或少带给学生几丝哀怨美的感受,学生可以跟随老师问题的预设,老师可以跟随学生理解的困惑,彼此主动地去疏通诗歌、品味诗歌、鉴赏诗歌,过程中他们积极表达着自己的意见,浸润在诗歌的情感中理解男女主人公,甚至于设身处地地延伸心理想象。我们认为,在纯熟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又能做到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诗歌教学是成功的。
3.诗歌文本历来以开放的文本结构存在,读者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品读诗歌本身也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但凡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打开,空间想象被激活,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互通对话就能自然实现。因而,引导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弥足珍贵。
《错误》教学设计 篇4
一. 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二.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 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 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 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 诵读吟咏法。
2. 联想、想象法。
3. 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 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错误》教学设计 篇5
一、设计理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独特的生命。习作是个性化的产物,正所谓“我手写我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应把习作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习作评改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探索和磕绊的乐趣还给学生。让每个孩子自自然然地流露,无拘无束地表达。
二、教材分析
这篇“笔下生花”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九个主题单元《面对错误》,它是课文和拓展阅读的延伸。学生通过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的学习,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感悟到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认识到其实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与认识面对错误时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评改,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与认识面对错误时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从而体验成长的快乐。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在互评互改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评改的.欲望,在课堂中敢评、乐评、会评,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习作。
五、主要学习方法
1、自主评改法:让学生充分自评,使评改成为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2、互赏互评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习作,学会评价,在互赏互评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六、主要教学方式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形象。
2、循序渐进法:先扶后放,先赏后评,注重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气氛活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
七、教学程序预设
(一)多媒体课件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吗?
(指名背诵)同时出示课件欣赏。
2、哪个词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绿)
作者曾经用了那些字?(课件展示)
3、小结:真是千锤百炼为一“绿”,今天我们要对上次习作反复推敲,认真评改,希望大家的习作也能“笔下生花”。
(二)回顾上次习作要求
1、选择印象深刻的一次错误写下来,自己确定题目,如果
能用上“畅所欲言”中的词语更好。
2、习作内容应充实,语言要简洁,并非越长越好。
3、写完后反复读,能不要的词语、句子就删去,不要舍不得。
(三)交流赏析,全班评改
1、出示评改标准
(1)内容是否充实,条理是否清晰 。
(2)语言是否流畅、简洁。
(3)是否恰当的运用了“畅所欲言”中的词语 。
2、将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篇习作用投影仪投影出来,集体赏析、评改。
(1)边听边思考:他哪些地方值得你欣赏,你觉得哪儿还写得不够好?能帮帮他吗?
(2)交流反馈,赏析评改
(引导学生从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评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四)小组合作,自评互改
1、出示修改步骤
(1)修改前,从头至尾读一遍。
(2)修改时,一边读一边改,把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以及病句都一一改正过来。
(3)看内容是否充实,是否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4)修改后,再读一读,看语言是否简洁,有没有需要删除的词句。再作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2、明确“畅所欲言”中的词语
反思 抱歉 后悔 惭愧 内疚 自责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冰释前嫌
3、小组内互评,自改。
(五)汇报交流,谈收获
1、学生汇报修改后的体会。
2、小结修改方法,课件出示。
读——赏——评——议
(六)送法宝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
《错误》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摇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
听安雯《月满西楼》新古典主义歌曲,请学生谈谈感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看歌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哀怨、忧伤、无奈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1)初读:全班齐读,正音。
柳絮(xù)、跫(qióng)音、春帏(wéi)、窗扉(fēi)
提醒: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
1)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2)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一位痴情女子默默等候丈夫归来,等来的确是他人归来的马蹄声。
2.讲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
参考: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这时,街上传来了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是个过客。(注意故事叙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作题解
解题: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取名《错误》?
参考:“我”的出现是一个错误;女子的判断是一个错误。
(三)诗歌解读与意象分析
1.找寻意象
(1)请同学默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参考:莲花、东风、柳絮、城、街道、蛩音、春帏、窗扉
看看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样的修饰语?
参考: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些修饰语可以归类吗?
参考:
1)比喻类:(开落的)莲花、(小小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2)否定类: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2.诗歌理解及意象分析
(1)前奏部分
思考:
1)谁在等?
参考:闺中女子在等
2)等了多久?
参考:等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
3)作者如何表达这种久等?
参考: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4)为何选用“莲花”意象?
参考:“莲花”是江南特产,呼应故事地点,莲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和坚贞。
5)“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下面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参考:倒装句,应为“容颜如开落的莲花”。增强诗歌的音节美和语言美。音节美:“落”与“过”押韵;语言美: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还有: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主体部分
思考:
1)此处“东风”指什么?
参考:东风:春风,百花之媒,东风不来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2)“柳絮”指什么?
参考:“柳”为“留,“絮”为“绪”,喻指绵绵不尽的思绪
3)作者为什么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吗?
参考:因为女子始终等候在闺房,在她那里只有“听”,没有“看”,自然不会关注外界的变化。
4)作者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心可以比作城?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
参考:狭小、寂寞、冰冷
5)对于女子的“心”还有描述吗?什么特征?
参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封闭
6)这颗“心”会在何时变化?
参考:听到“蛩音”
7)这颗“心”被点燃之后,女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参考:由“听”转为“看”。揭开“春帷”,希望化为失望。
女子的心:狭小、寂寞、冰冷、封闭
女子的心:盼望――希望――失望
(3)结尾部分
思考: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在全诗结构上又什么作用?
参考: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
2)既然是错误,又说是美丽的?不矛盾吗?如何理解?
参考:不矛盾。从情感上来说,因为马蹄声是美丽的,女子因为听到这个心情发生变化;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 3)请同学找找身边与“美丽的错误”类似的现象。
参考:善意的谎言
(四)小结
1.尝试背诵诗歌
建议:尝试背诵线索:我――你――我
2.艺术特色梳理
参考:句子长短错落,音韵和谐;意象传统,比喻别致;诗歌融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与一体。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将郑愁予的《错误》与温庭筠的《望江南》相比较,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
参考: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词,每当看到思妇闺怨的诗词,首先萦回于我眼前的就是这望江楼上痴望终日的伊人形象。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一千多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它莫非意味着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们所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O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二者都是描写了女子万般期盼佳人归来,却终究没有等候到心上人归来的画面,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写“美丽的错误”,在这些词句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古代女子一股幸福的暖流袭遍全身之后又骤然化为深深失落的情感。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中的过客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温词中的有对女子出现了正面描写,而郑诗中没有。
教学反思与探讨
1.作为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我们没有华丽的雕饰,只是朴素的教学。通过一首新古典主义歌曲把学生带入相同的诗歌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一定的感情基础。初读之后,让学生来自行讲述诗歌叙事化的内容,这样又将诗歌文本内容降低一个层次,使得郑诗可以走近学生。随后,让学生自行提炼本诗理解的最大障碍――意象,通过引领性的解读分析,学生可以渐趋深入到诗歌意境。主体部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为本诗那个“楼台”上的女子形象作了一幅很好的塑像,一种中国独有的古典女子情节油然而生。带着此种认识再来回归诗歌主题、总结诗歌特色,显然已不再有太高难度系数。
2.对于职高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错误》本身存有一定难度,好在第一单元讲解时,《沁园春》《相信未来》等诗歌,我们已经针对意象、情感等展开过一定解读,学生至少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感觉不再陌生。尽管后人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分析种种,但我们认为,文本的解读始终是第一位的,诗歌教学如果没有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疏通,再深刻的哲理传授都是一纸空文。故而,我们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将文本分析落实透彻,每位同学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都能各抒己见,特别是初读之后,笼罩着一层浪漫色彩的情感诗歌,更是职高生的青睐之作。我们以一首充满古典意味的《月满西楼》歌曲掀开本诗教学,或多或少带给学生几丝哀怨美的感受,学生可以跟随老师问题的预设,老师可以跟随学生理解的困惑,彼此主动地去疏通诗歌、品味诗歌、鉴赏诗歌,过程中他们积极表达着自己的意见,浸润在诗歌的情感中理解男女主人公,甚至于设身处地地延伸心理想象。我们认为,在纯熟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又能做到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诗歌教学是成功的。
3.诗歌文本历来以开放的文本结构存在,读者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品读诗歌本身也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但凡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打开,空间想象被激活,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互通对话就能自然实现。因而,引导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