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
此篇文章《十五从军征》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乐府常识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
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2、朗读诗歌正读音
3、理解字词
始:才
阿:语气词,无意义
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狗洞雉:野鸡
旅:野生葵:葵菜
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
羹: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4、读诗歌解诗意: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5、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二、品诗句,悟诗情
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呢?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服役
2、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老人心情怎样的呢?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亲人亡)
(2)兔从狗窦入、旅谷旅葵。(家凄凉)
(3)舂谷持作饭——舂谷做饭,采葵做汤(无依靠)
悲
3、“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4、怎样理解:面对这一切,让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啊!——出门东向看”这一细节?
描写老兵们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揭主题、谈感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感受: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变已经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和平世界的美好吧!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十五、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
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五、拓展提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该诗。
2、积累古诗中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一直存在着战争,你们希望和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热情地呼吁吧:消除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回到家中
回家心情
主题:反对战争,揭露黑暗。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2
【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 【年代】:汉 【作者】:两汉乐府
【内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写法鉴赏】: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无法忍受的悲痛。在叙述上,结构严谨,并起伏有变化。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的语言风格,它以深刻地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杜甫的名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都明显看出受本诗的影响。
【乐府】:他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夸张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兔从……葵。
3.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
4.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这样安排任务,考虑到让学生从整体来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此环节以学生自读、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主,我仅在生僻字音、词义上提供帮助、进行点拨。】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为叙事诗,语言平实简洁,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指导学生想象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指导学生细细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全诗没用一个比喻、拟人、夸张的语句,也不见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但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大意之后,在诗歌侧面描写的景物中,可以深深体会到老兵命运的“凄凉、悲惨。】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小精灵儿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多种形式读诗:自读自品,情入内心;大声诵读,震撼人心;配乐读,入情入境,感人至深。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师:正如刚才很多同学所说,老人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强调,升华主题。让学生整体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4
《十五从军征》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五从军征》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一生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为数不少。想一想,在你们积累的古诗中,有哪些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6)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3.这是一首乐府诗,从内容来看,也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他悲苦的一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师:65年啊,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他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这样漫长的岁月,想一想,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2.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人民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许多人在忍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