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教具:
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猜想一下,这节课上一节实践课: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
猜想一亿有多大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叙说所要研究的课题
学生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三、小节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验证猜想。推出一万张纸和一亿张纸的高度。
交流感受,进行评价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习簿100本,秒表1只,天平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习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习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习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秒数的平均数接近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习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 000 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平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近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
2.使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个,大米25粒。
2.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练习簿100本,秒表1只,天平1架。
3.教师准备卷尺1把,实物投影仪1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100 000 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齐答后,教师在该数上方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已经会读、会写一亿这个数了。但你们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吗?这节课就来开展几项活动,让大家了解这“一亿”究竟有多大。(在“一亿”后面继续板书“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数一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100本练习簿的活动。(如果每组准备100本练习簿有困难,也可只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0)小组内有1人使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习簿和计时。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3)提问: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106页上的表格,让学生共同推算,并将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如果刚才求得的'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秒数的平均数接近90,则用书上表格中的原数;如果出入较大,如“80”或“100”,则要将表格中前两栏的秒数改过来,并依此推算填人表内。)
(4)探究。
提问:数一亿本练习簿的秒数大约相当于多少年?你们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样算?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再转换成多少时,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90秒,则转换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将得数保留整数。如果学生数100本练习簿所用的时间大约是80秒或100秒,则转换成多少分、多少时也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也要将得数保留整数,书上的等号就要改成约等号。
然后由各组交流计算的最后结果,并交流看了这一结果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师请出10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内手拉手地分站两三行)。再请几个学生和教师一道量出这一行(要从左端学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学生的右手尖)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取整米数)。
(2)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少米长?(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采推算,并把逐次推算的结果填在书上。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诉学生:地球赤道全长是40 000 000米。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这项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如果刚才量得10个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不是14米,则要将第106页图上的数据和第107页表格“米数”栏中前两个数据修改为实际数据,并让学生按实际数据进行推算。
②如果学生所带的计算器的显示器上只能显示8个数位,则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引导学生把被除数、除数的米数都转化成千米数。例如,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于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认识,可以将教科书上的约等号改成等号,商用一位小数表示,不必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一结果有什么感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实,在长度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3.称一称。
(1)以小组为单位,数出100粒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大约重多少克。由于100粒大米的实际重量大于2克,小于3克,可能有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小组里对操作方法作出具体指导,让学生用移动天平上游标的方法,称出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然后像上面活动那样,推算出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填在表格里。
(2)探究。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近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4.说一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三、全课总结(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精华)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篇4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33、34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一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2、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学习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获取成功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操作平台、计数器
一、引入课题
1、铺垫
⑴师:一亿就是100000000。(板书)1亿:100000000
⑵师生口述:()个一千万就是一亿。
()个一百万就是一亿。
⑶关于“亿”,我们还知道什么?通过投影仪,再现课本小知识:
(P4)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P4)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要画3年零2个月。
(P10)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我们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跳一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2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又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一亿次要2年零5个月。
2、引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以亿作单位的数。
上网搜寻“横沥镇”,进入“横沥镇简况”,呈现如下资料: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7亿元,财政收入2.38亿元,各项税收总额1.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1亿元,用电总量4.69亿千瓦时,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为6.21亿元。
师带学生进行资料的了解后,问:这些都是以亿作单位的数,但是1亿到底有多大呢?(学生面带茫然)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实践活动
活动方案及步骤:
活动小组及活动方案
步骤及结果
第一组
一亿张纸有多厚
第二组
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地方
第三组
1亿粒米是多少
第四组
1亿个字是多少
步骤一:
基数的测定(小组合作完成)
(师有选择性地)准备100张纸让学生测量厚度,学生测量出:
100张纸约厚1厘米
实地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确立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
数1克米的粒数:
1克米约有53粒
通过查阅超过封底说明,知道五本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共227千字
步骤二:
推理计算
(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计算器完成)
100000000÷100
=1000000厘米
=10000米
100000000÷4
=25000000平方米
=2500公顷
=25平方千米
1克米53粒
1000克米53000粒
100000000÷53000
≈1887千克
1887千克≈2砘
100000000÷227000
≈440(套)
结果
1亿张纸大约10000米高
每平方米站4个人,1亿个小朋友要站25平方千米
1亿粒米大约重2吨
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共227千字,要440套才够1亿字
三、交流推广
小组汇报,师根据汇报的情况帮学生建立实体模型,感知1亿有多大
1.引导学生把1亿张纸的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相比
1亿张纸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引导学生把1亿个小朋友站的面积同我镇的面积相比
1亿个小朋友要站25平方千米,我们横沥镇辖区总面积为50平方千米,这样,1亿个小朋友正好站满一半;要站满全镇,则要2亿个小朋友。
结合课本第21页图片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教育。
3、帮助学生建立13亿粒米的实物模型
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药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4、引导学生探讨读完一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如果以一年365天为计,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1825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教育学生要多读书、勤学习。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一亿有多大?一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里人听。简单的说,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一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一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
最后,我们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目。
输入关键字“亿”,搜寻,浏览......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一亿:100000000
1、一亿张纸撂起来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一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相当于我们横沥镇面积的一半
3、一亿粒米大约重2吨,全中国每人一天节约一粒,可节约26吨,如果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来运,要运7次
4、一亿个字要用人毕生来读,如果每天读5000个字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广度(一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一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一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一亿张纸叠起来大约10000米高,一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一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学生依然是从一个陌生进入另一个陌生,为了化解这种“山外青山楼外楼,模糊概念几时休”的境地,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一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亿个小朋友可站本镇的一半面积,一亿粒米要用一辆大车来运载,一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间,思品教育(人口危机意识、节约爱惜粮食、多读书、勤学习),网络学习行为(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亦潜移默化于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