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2025/09/16教案

此篇文章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3)还可以排列成诗句的样式: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上述这一段话,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既关注了物,又关注了人。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想象基础上谈谈感受。从而加深对下一句话的理解: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三)以诗的形式写几句感受

安塞腰鼓赞

安塞腰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鼓声

强盛的生命

蓬勃的想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 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4

教材解读: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隆隆的鼓声、有力的搏击来赞美黄土高原人豪放、开放的性格。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何让学生在多角度地鉴赏文本、拓展文本、批注文本、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量——理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1、变一味“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2、在阅读中进行语言鉴赏方法的点拨与实践。

3、充分展开师生对话,让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课题:14 安塞腰鼓),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图片,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图片,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词语,也可以填句子。(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可填: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读好这句话。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你留下的感受,就是——美(板书)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

二、欣赏腰鼓,朗读赏析

1、速读课文,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2、确实,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在修辞叫做反复。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四次,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去感受感受,在相应的句子旁写写你的感受。然后,用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或:你听):”的句式来说一说。

3、交流。

(一)第一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

(出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1)什么是发狠了?为什么要发狠了

读,再读

(2)为什么忘情了,没命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没命了

忘情了?在击鼓时太投入了就是忘情了

一齐读这句话。

(3)看小伙子们敲起腰鼓来是怎么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你从哪儿体会到?

百十个……石头

乱石飞溅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世贸大厦爆炸

海啸

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

骤雨一样……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出示: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 齐读

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板书:火烈的舞蹈)

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使恬静的阳光—— ,使困倦的世界—— 。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 ,阳光是—— ,世界是—— ,腰鼓捶起来了 ,空气—— ,阳光—— ,世界——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

1、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齐读9、10两节。

2、谁来填一填: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 上, 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 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我们的心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3、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隆隆的鼓声)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2、13节:

1、指名读,齐读。

2、(出示黄土高坡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使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 ,谁都会惊异于—— !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 的后生。)

(1)理解“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2)理解“元气淋漓”: 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

(3)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顽强的民族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板书:搏击的后生)

3、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节)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第15小节: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使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再来欣赏。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板书:变幻的舞姿)

2、引读16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好一个安塞腰鼓!

(稍停顿一会儿)

三、感受最后一节。

(语速梢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板书设计:

好一个

14 安塞腰鼓

火烈的舞蹈

隆隆的鼓声

搏击的后生 美

变幻的舞姿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3)还可以排列成诗句的样式: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上述这一段话,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既关注了物,又关注了人。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想象基础上谈谈感受。从而加深对下一句话的理解: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三)以诗的形式写几句感受

安塞腰鼓赞

安塞腰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鼓声

强盛的生命

蓬勃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