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乘加
此篇文章二年级数学乘加(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乘加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1.教学例3。
(1)出示: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教师出示: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2)全班读题后提问:
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就算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不能)
那我们要求“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在玩?旁边有多少人?)
大家想一想我们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根据题目的哪些条件可以求出“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
怎样列式?[4X3=12(人)]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是求3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12人在玩跷跷板,那第二步该算什么?(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2+7=19(人)]
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4X3+7=19]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应用题解答完要记住写答案。
列式:4X3=12(人)或4X3+7
12+7=19(人)=12+7
=19(人)
答: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19人。
(3)小结:这一道应用题时用乘法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再用加法求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列式计算写答案。
2.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做一做。
[此题呈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画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
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口头编题。
如:(1)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多少只小鸟?
列式:10-4+3或:10-(4-3)
(2)花丛中有一些小蜜蜂,有两个花丛的蜜蜂是4只,还有一个花丛的蜜蜂是3只。花丛中一共有多少小蜜蜂?
列式:4X2+3
(可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请同学解答,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教师在评讲时要肯定同学们的积极性。)(学生列完算式一定要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的第1题。
(1)看图口头编题:爸爸,妈妈和大熊都掰了9个玉米,小熊掰了6个玉米,小熊一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X3=27(个)27+6=33(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学校教学楼有四层,每层有6间教室。后来又盖了8问,现在一共有多少间?
3.刘老师有5盒乒乓球,每盒装6个,同学们借走了17个,还剩多少个?
4.文具店原有钢笔40支,又新进6盒钢笔,每盒8支,现在文具店有多少支钢笔?
5.同学们做了5盒大红花,每盒装9朵,送三好学生32朵,还剩下多少朵?
6.育红小学有4个班参加乒乓球赛,每班选8名选手和一名候补队员。问一共选了多少名选手?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乘加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个)
3×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3=9(个)
或3×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
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3+3也就是4×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
列式4×4
再还1个苹果
列式4×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 就是2个3 2个3+3就是3个3
3+3=6(个)3×3=9(个)
3×2=6(个)3×2+3=9(个)
3个3+3 就是4个3 4个3+2
3×3+3=12(个)3×4+2=14(个)
3×4=12(个)4×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级数学乘加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个)
3×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3=9(个)
或3×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
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3+3也就是4×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
列式4×4
再还1个苹果
列式4×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 就是2个3 2个3+3就是3个3
3+3=6(个) 3×3=9(个)
3×2=6(个) 3×2+3=9(个)
3个3+3 就是4个3 4个3+2
3×3+3=12(个) 3×4+2=14(个)
3×4=12(个) 4×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乘加 篇4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