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此篇文章《三字经》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一年级小朋友都明白,这就是三字经的经典“台词”。
背诵三字经,人人都会,可谁又明白其含义呢?我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了三字经全解。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
从最经典的几句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格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其实我觉得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这几句一向到“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向是告诉我们应好好学习,亲近教师和同学并且要不耻下问。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础。
今日读了三字经我学到了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我们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孕妇上了车,两位老大爷因为争着让座吵了起来,其他人像看热闹一样,有的还起哄。结果出来了,但孕妇到站了,她为了明白结果还多坐了一站,但她还是很多谢两位老人。司机转头说:“我看在座的大都是年轻人,两位大爷虽然为谁让座而争吵,但至少他们有这个想法,为什么除了两位老大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让座呢?”车上的人听了都默不作声,慢慢地低下了头,车内一片寂静。
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我们不懂礼让,虽然每个人都明白为老孕幼残让座,可谁有动于衷呢
我们应从尊敬兄长和长辈开始,培养自我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应当计较自我的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
21世纪,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赶快拿起《三字经》,相信你的收获比我更多哟!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上小学以后,学校有了国学启蒙课当我站在讲台上带领小伙伴们一起高声朗读《三字经》时
心中格外的自豪。《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经典作品,现在的我已经从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知识。
走进《三字经》就像听一位知识广博的老者在讲历史故事;走进《三字经》就像看一部讲述中华千年历史的变迁;《三字经》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五彩斑斓,耐人寻味;熟读背诵《三字经》既可以知晓天下故事。还可以博古通今,见多识广,《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虽让每句简短但却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告诉我们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的。父母养育我们,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辛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懂得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要想事业有成就要经过不断的磨练和提高,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从而获得成功,而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一有失败就哭就找别人,这样是成不了大气的,因为哭永远是失败的表现,只有擦掉眼泪,记住教训,不断进取成功才会属于你。
《三字经》是中国古老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翻开一次《三字经》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会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啊,我爱这历史悠久的中国,更爱那经典巨著——《三字经》!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学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名句让我受益匪浅。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它,它教会我不少做人的道理。当我读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懂得一个人就算有很多钱,如果不努力学习,没文化修养,也是一个没用的人。我们青少年一代还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懂文化,哪能完成这个使命?文盲是悲惨的,随时可能被人欺骗,有时还会因无知而步入歧途。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知识,做一个有用的人。当我又读到“人相处,贵诚谦;待人宽,律已严”时,我就想起平时的自己。我最爱发小脾气,人家不小心说错话,我就大发雷霆,对别人又不够宽容,也许是我不喜欢结群的缘故吧。读了《三字经》这四句,我明白在跟别人相处时得多为别人着想,少发脾气,其实妒忌和生气都是很痛苦很辛苦的事,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字经》还成为我行动上的指南针。印象深刻的是“三人行,有我师;见人善,即思齐”,它的'意思是:看到别人有啥长处,看到贤德的人,就应该考虑自己怎么向他学习、看齐。在这以前我与它正好相反。以前我是那种满足现状、骄傲自大的人。考试成绩好了,我就心安理得,又可以在人面前炫耀一番!妈妈见到了,常对我说:“成绩只可以代表过去,不可代表将来呀!”读了《三字经》后,我惭愧极了。从此,我变谦虚了,得到好成绩也不自满了,决心更用功学习,更上一层楼。失败了,也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失败后只要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就等于给下一次作一个充分准备。而且,我要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吸取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其实骄傲是不对的,气馁也是没理的,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读了《三字经》,受益真不少,它不但教会了我不少做人的道理,而且还是我行动上的指南,它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吧。这就是《三字经》。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灿烂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艺而佩服;也信服于古代教师独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作“礼仪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具有这样的美德,这是最基本的。这些美德在孔融、黄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我们都应该去学习。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个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养是否得体。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随之发展着,但是脚步却变得越来越快,丝毫不会停下来休息一会或者放慢脚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会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亲情。寻找那丢失已久的亲情是任何一个遗失亲情的人所应该做的,这起因便是源于人们内心对亲情的渴望。一个完整的大家庭,我们做子女就应该孝敬长辈,不仅仅是孝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都应该孝敬。这样一来,这个大家庭便充满孝敬与感恩,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乐趣与温暖。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有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计扳着手都能点的清。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大都数是很宠爱子女的,是的子女都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让他们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经》中也讲到读书。读书使人明智,有一句话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许多人多读书后不都成功了吗?像欧阳修枕上读书,马上读书,甚至是厕上读书,使得他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仅仅喜欢读书也是不够的,还要读好书。作者在书中就提到了许多好书。好书能引领你走向光明;反之,坏书则会让你陷入黑暗。读好书还是坏书最终取决于自己。
中华民子是个强大而繁荣的民族,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就应该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三字经》仅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史为鉴,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带来一生的遗憾。
这本书交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要拥有良书,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用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去了解与理解别人,更加亲近这个世界。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习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