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思想】
教学诗歌主要是欣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那么,要欣赏诗中形象的真正内涵,就要赏析诗歌本身的社会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意义。诗歌的语言艺术重在领会其优美、精炼、生动、传神的风格。而表达技巧主要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诗歌所应用的表现手法。就《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而言,这首以梅花为主要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自信和乐观,形象鲜明,语言独特,表达技巧特殊,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笔者做如下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所塑造的形象,分析景物所蕴含的真正内涵。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语言的巧妙运用。
3、体会词中作者以逆境为美和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
【教学方法】
诵读领会,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理顺词句。
2、播放《卜算子咏梅》朗读带,增强学生对词的情感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读出意象,读出意境。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感情,(教师提示,毛泽东作此词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二、理解“寒梅”寓深意
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因其能在严寒冷酷的季节仍旺盛成长而闻名,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坚韧、贞节的象征含义。可经得起风雨袭击,霜雪严寒的摧残。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因当时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之地,许多人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并不回避形式的险恶,而是清醒意识到逆境的严峻,于是作词《卜算子咏梅》,用寒梅寓意他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充满信心和乐观之情,全词体现出一种激情昂扬的风格特点。
三、看山花烂漫,思反陆词之意。
1、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
研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笑”有何深刻含义?
研习:一个“笑”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乐观,把梅花在经历严寒霜冻之后以胜利者姿态傲然挺立的形象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她曾在“百丈冰”的悬崖“俏”过,现今在“山花烂漫”时,却温婉而笑,是历经磨难后胜利的“笑”是对恶劣环境的“笑”。一次,仅一个“笑”字,毛泽东的伟岸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词的首行写“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里“反其意”反在何处?
(老师介绍陆游写《卜算子咏梅》的社会背景和用意)
研习:首先,是毛泽东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准确判断与认识,他肯定唯物辩证法,逆境总会转化为顺境,充满乐观。
其次,毛泽东以一句“犹有花枝俏”,点出梅花之自得、自如、自豪、傲然于逆境,反陆词孤独寂寞和哀伤。
其三、毛泽东的乐观与自信着实在词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写梅花在逆境严峻的考验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反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悲剧感,流露出从不失败,一派乐天自得。
其四、毛泽东在词中所写梅花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坚贞不渝、洁身自好的情怀,而是充分体现了词人坦荡宽广的胸怀和在恶劣环境中的洒脱英姿。
4、以“我心中的梅花”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语言简练,层次分明,主题鲜明。
此题设制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强化文本的主体内容,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是本文情感体验的一个特意体现。
四、比较探究异同,拓展延伸文本。
1、理解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中“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精神内涵。
2、比较阅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的异同。
3、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追求的逆境美感和壮美之情?
方案B
一、【提示导入】
中国传统诗歌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时,无论是借古讽今,用典或直接抒情,还是叙事抒情,托物言志,都特别注重对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如“春风又来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都可谓点睛之笔,达作者难达之情,状作者难状之景,今天,我们就通过字词的推敲来学习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
二、反复诵读,悟词中所蕴之意。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抓住“梅花”这一独特意象,理解所含深意,
3、学生齐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整体设疑,互探其意。
1、词中典型意象是什么?
2、此意象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用此意象?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同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相比较,探究毛泽东的“反其意”反在何处?
四、合作对话共协商,比较探究思其源。
1、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中的“崖”字能否改为“岩”?为什么?
探究:“崖”有“高而陡”之意,而“岩”重在“突起”,另外,“崖”则更具口语化,容易被读者接受,也突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恶劣。
2、“百丈冰”中的“百”能否改为“万”?为什么?
探究:“百丈冰”更能体现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精神状态,也有从战略上对敌情的蔑视,和“悬崖”结合,更能说明毛泽东对当前逆境严峻形势的清醒认识,充分表象其乐观、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
3、词句“犹有花枝俏”中的“犹”能否改为“独”假如改后,又有什么不同?
探究:用“犹”则避免了字面上的“孤独”、“孤僻”之意,反而有了“梅花”生命的旺盛,意志的坚强,自豪自得的品格,也显示了梅花的豪壮气概,飒爽英姿。
4、词句“俏也不争春”中的“俏”能否改为“梅”?
为什么?
探究:不能,“俏”实际上是这首词的灵魂,“俏”有“俏丽”,“俊俏”含义,不仅增强了词的美感,而且体现了“梅花”在经历了风霜严寒之后仍然傲然挺立的豪迈情怀,另外和上句“犹有花枝俏”形成“顶针“读来朗朗上口,其三,这个“俏”字和毛泽东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刚柔相济”的美感。
5、词句“她在丛中笑”中的“丛”字能否改为“旁”字,为什么?
探究:“旁”有“旁边”、“旁观”等意,也有“孤芳自赏”之意,而“丛”则有“共处”、“一起”之意。“梅花”在严寒冷冻中顽强抵抗,终于迎来了胜利,她没有因得到胜利和喜悦而居功自立,而是在百花丛中,和所有千姿百态的鲜花一起欢笑,享受胜利的喜悦和快感。因此:“丛”字则更能体现此意。
五、拓展延伸,巩固成果。
1、 、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中句子“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中“似”能否改为“如”?为什么?
2、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中“已是黄昏独自愁”中的“独”字能否改为“犹”为什么?
3、背诵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并对这首词做简要的赏析。
4、通过以上几首词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结合毛泽东和陆游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背景,通过比较两首同题目的词的异同,来归纳二人的思想情感。
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主要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1、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2、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3、写出赞美自然界景物的文字。
二、过程方法:
1、积极调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和积蓄的情感,参与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2、利用学生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辅助学生学习。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能想象画面,赏析文字。
四、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了解梅花吗?学生交流对梅花的认识。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
2、毛泽东同志真是一个豪迈、浪漫和富于激情的伟人,一场雪,就有一种英姿勃发的气概;一枝梅,更有笑傲江湖的情怀。
3、1962年春天,他看到迎寒怒放的梅花,写了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在这里,词牌名是?题目是?“咏”就是用诗词等来叙述的意思,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毛主席眼中的梅花是怎样的呢?他是怎样赞美梅花的呢?请大家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体会。
(2)读着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的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指名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3)指名诵读:提句读停顿、声调变化和感情扬抑的要求。
(4)齐读。
2、精读感悟
(1)、再读,体会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谈议
(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4)、如果说梅花是一种精神,你觉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如果说梅花是一个人,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能否举例谈谈?
3、品读赏析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想一想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如果梅花有表情,这时是怎样的表情?如果梅花会说话,这时会说些什么呢?(体会无私、高尚)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
1、再次凝视这首词,不觉暗香盈袖,如此佳作,老师想找个人再次朗诵这首词,而且连上陆游的词一并朗诵,听完后告诉我你更喜欢哪一首词,为什么?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学生交流后,板书: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主席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梅花都在冬天开放。但是,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而毛主席词中是“花技俏”。
同学们,毛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主席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4、介绍毛主席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听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毛主席为什么写这首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要被困难吓倒。同时,也表明了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5、小结。毛主席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毛主席巧妙地用陆游词的原韵,写下了这首词,鼓励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其实梅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种梅、赏梅、画梅、写梅,自古以来,留下了许多歌咏梅花的诗词名句,你知道哪些?能否背几句?
(五)写一写
1、大自然中的一切景物都可以入诗入文,我们没个人也都有自己最钟爱的景象,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心中的最爱吧!
2、最后,我想以一首诗来结束这堂课,并表达我对大家的真心祝愿:
咏梅
读陆游、毛泽东咏梅词而写之。
孤苦高傲陆放翁,豪迈乐观毛泽东。
同是挥毫赞梅花,古往今昔殊不同。
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
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感情诵读《卜算子咏梅》。
2、积累关于“愁”的诗句。
3、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
4、书法欣赏,从中感受中国的书法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写字导入
1、出示大屏幕:梅花图,同学们,这是一幅什么图?(梅花)
2、板书“梅”。指导写字,学生书空,再写两个。
3、谁来背一背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
二、朗读指导
1、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梅花,他还为梅花写了一首词。请看大屏幕。
2、出示《卜算子咏梅》图文结合。
3、请同学们先默读。
4、请学生读。(重点指导朗读)
读书就是找感觉,要读准确,字正腔圆。速度放慢,音调放低。
5、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找一个字。(愁)
6、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愁啊!
三、诵读“愁”诗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3、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6、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①请同学们读每句诗,教师适当讲解。
②学生齐读愁诗。
四、诵读理解
诗人们的相思之愁,离别之愁也好,思乡之愁,亡国之愁也罢,但陆游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又是一番愁绪。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
2、是啊!如此清幽绝俗,出众的`梅花,却开在郊野的驿外,断桥的旁边。读。
3、驿站经常有人来吗?断桥有人走吗?人迹绝少,倍受冷落。唉!读。
4、它是不是官府中的梅花?它是不是名园中的梅花?它是一株生长在______的野梅。读。
5、这么一株野梅,它得不到应用的护理,无人欣赏,四季之中花默默地开,默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有谁来眷顾呢?这一株无主的野梅啊!读。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句是景语?哪句是情语?
(二)出示: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学生读此句。
2、愁在哪儿?(黄昏、独自、风、雨)
3、日落黄昏的时候,暮色朦胧,它孑然一身。这无人过问的梅花,怎么能承受这种凄凉呢?读。
4、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时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是何等的处境啊,这种处境是何等的冷峻啊!读。
5、这天上,地上,人间,给它的种种压力,梅花失败了吗?(开了)这梅花开了,它是胜利者。这也许就是凝寒独自开,这也许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三)出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请同学读。
2、春天,百花齐放,争丽斗艳,而梅花却不愿意去苦争春,它只想把春的讯息告诉给人们,这引起了谁的妒?(群芳理解群芳)读。
(四)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同学读。
2、还是这株野梅,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摧残。请看这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它又要受到挫折了,它受到哪些挫折?
3、零落:梅花被风雨摧残之后,纷纷落了下来。
成泥:落花与泥水混合,分不清哪是花,哪是泥了。
碾:这又是一个无情的动作,踩。
作尘:梅花被摧残而化作了灰尘。
4、你有什么话想说?(梅花的命运真凄惨。)
5、令人不忍读下去,但还是要读。读。
6、作者仅仅是写梅花的悲惨命运吗?讨论
7、为了突出“香如故”。那别有韵味的“香”,永远如故,一丝一毫没有改变。读。
五、由梅及人
作者仅仅在写梅花吗?那在写什么?(写人、写陆游,从寂寞、愁、争、任、妒看出。)
六、介绍陆游
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早年参加考试荐送第一,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们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恢复中原,又被统治集团所阻止,而不得志;晚年赞成韩侂(tuō)胄(zhòu)北伐,韩侂胄失败后,又被诬陷。
2、陆游写梅花,其实就是写自己,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那高洁品格的梅花是陆游的化身。当我们喜欢或要赞美某一事物的时候,要用笔写下了,这就叫咏。板书“咏”
七、描述词意。
同学们,我们也来学一学陆游,也来咏一咏。请拿出笔,把这首《卜算子·咏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一、二组写上阙,三、四组写下阙。
八、配乐朗读
1、寂寞写在纸上、孤独印在墙上、忧愁化作音符、让听得懂的人静静地聆听……
2、播放乐曲《怆》: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配乐朗读。
九、同名对比
1、陆游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就像梅花一样历尽艰辛。
2、请同学们自由读。要读好这首词,有一秘诀,就是要走出陆游的心里,用清丽明快的语言去读。再请同学单独读。
3、我听出同学们读这首词时,与陆游的不一样。这是怎么个不一样?
(从1949年至1958年几乎年年有灾,有时灾情甚至十分严重。59、60、61年出现的主要自然灾情是旱灾,全国闹饥荒。梅花在最严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
十、书法欣赏
1、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都曾借梅抒怀,还留下了书法墨宝。诵读这些经典诗词让我们荡气回肠,欣赏这些书法作品更是倍感豪放。
2、课件出示:书法欣赏
3、布置作业:在课本上书写《卜算子·咏梅》词。
十一、结课收尾
齐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师板画。
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主要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1、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2、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3、写出赞美自然界景物的文字。
二、过程方法:
1、积极调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和积蓄的情感,参与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2、利用学生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辅助学生学习。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能想象画面,赏析文字。
四、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了解梅花吗?学生交流对梅花的认识。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
2、毛泽东同志真是一个豪迈、浪漫和富于激情的伟人,一场雪,就有一种英姿勃发的气概;一枝梅,更有笑傲江湖的.情怀。
3、1962年春天,他看到迎寒怒放的梅花,写了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在这里,词牌名是?题目是?“咏”就是用诗词等来叙述的意思,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毛主席眼中的梅花是怎样的呢?他是怎样赞美梅花的呢?请大家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体会。
(2)读着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的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指名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3)指名诵读:提句读停顿、声调变化和感情扬抑的要求。
(4)齐读。
2、精读感悟
(1)、再读,体会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谈议
(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4)、如果说梅花是一种精神,你觉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如果说梅花是一个人,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能否举例谈谈?
3、品读赏析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想一想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如果梅花有表情,这时是怎样的表情?如果梅花会说话,这时会说些什么呢?(体会无私、高尚)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
1、再次凝视这首词,不觉暗香盈袖,如此佳作,老师想找个人再次朗诵这首词,而且连上陆游的词一并朗诵,听完后告诉我你更喜欢哪一首词,为什么?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学生交流后,板书: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主席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梅花都在冬天开放。但是,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而毛主席词中是“花技俏”。
同学们,毛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主席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4、介绍毛主席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听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毛主席为什么写这首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要被困难吓倒。同时,也表明了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5、小结。毛主席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毛主席巧妙地用陆游词的原韵,写下了这首词,鼓励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其实梅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种梅、赏梅、画梅、写梅,自古以来,留下了许多歌咏梅花的诗词名句,你知道哪些?能否背几句?
(五)写一写
1、大自然中的一切景物都可以入诗入文,我们没个人也都有自己最钟爱的景象,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心中的最爱吧!
2、最后,我想以一首诗来结束这堂课,并表达我对大家的真心祝愿:
咏梅
读陆游、毛泽东咏梅词而写之。
孤苦高傲陆放翁,豪迈乐观毛泽东。
同是挥毫赞梅花,古往今昔殊不同。
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
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过程与方法:学习衬托的手法 ,学会比较赏析。
知识与能力:结合创作背景赏析,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学习衬托的手法 ,学会比较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 咏梅:题目 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孤单冷清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四、设疑自探
1、 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上片梅怎样盛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3、下片哪些词表现出梅花的形象?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五、解疑合探
学生诵读、交流赏析后点拨:
1、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百丈冰:寒;
2、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
3、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 花 烂 漫 (笑) ——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境界美: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六、质疑再探
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你有什么认识?
疏通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赏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 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拨:(相同)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不同)1、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2、 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七、运用拓展
比较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赏析诗词要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知道“诗言志”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该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
形 象 傲雪俊俏,积极乐观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 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 界 气势恢弘,博大高远 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六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感情诵读《卜算子咏梅》。
2、积累关于“愁”的诗句。
3、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的排挤。
4、书法欣赏,从中感受中国的书法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卜算子咏梅》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遭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写字导入
1、出示大屏幕:梅花图,同学们,这是一幅什么图?(梅花)
2、板书“梅”。指导写字,学生书空,再写两个。
3、谁来背一背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
二、朗读指导
1、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梅花,他还为梅花写了一首词。请看大屏幕。
2、出示《卜算子咏梅》图文结合。
3、请同学们先默读。
4、请学生读。(重点指导朗读)
读书就是找感觉,要读准确,字正腔圆。速度放慢,音调放低。
5、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找一个字。(愁)
6、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愁啊!
三、诵读“愁”诗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3、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6、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①请同学们读每句诗,教师适当讲解。
②学生齐读愁诗。
四、诵读理解
诗人们的相思之愁,离别之愁也好,思乡之愁,亡国之愁也罢,但陆游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又是一番愁绪。
(一)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愁”在哪儿?(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
2、是啊!如此清幽绝俗,出众的梅花,却开在郊野的驿外,断桥的旁边。读。
3、驿站经常有人来吗?断桥有人走吗?人迹绝少,倍受冷落。唉!读。
4、它是不是官府中的梅花?它是不是名园中的梅花?它是一株生长在______的野梅。读。
5、这么一株野梅,它得不到应用的护理,无人欣赏,四季之中花默默地开,默默地凋落。它孑然一身,有谁来眷顾呢?这一株无主的野梅啊!读。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句是景语?哪句是情语?
(二)出示: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学生读此句。
2、愁在哪儿?(黄昏、独自、风、雨)
3、日落黄昏的时候,暮色朦胧,它孑然一身。这无人过问的梅花,怎么能承受这种凄凉呢?读。
4、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时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是何等的处境啊,这种处境是何等的冷峻啊!读。
5、这天上,地上,人间,给它的种种压力,梅花失败了吗?(开了)这梅花开了,它是胜利者。这也许就是凝寒独自开,这也许就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三)出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请同学读。
2、春天,百花齐放,争丽斗艳,而梅花却不愿意去苦争春,它只想把春的讯息告诉给人们,这引起了谁的妒?(群芳理解群芳)读。
(四)出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同学读。
2、还是这株野梅,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摧残。请看这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它又要受到挫折了,它受到哪些挫折?
3、零落:梅花被风雨摧残之后,纷纷落了下来。
成泥:落花与泥水混合,分不清哪是花,哪是泥了。
碾:这又是一个无情的动作,踩。
作尘:梅花被摧残而化作了灰尘。
4、你有什么话想说?(梅花的命运真凄惨。)
5、令人不忍读下去,但还是要读。读。
6、作者仅仅是写梅花的悲惨命运吗?讨论
7、为了突出“香如故”。那别有韵味的“香”,永远如故,一丝一毫没有改变。读。
五、由梅及人
作者仅仅在写梅花吗?那在写什么?(写人、写陆游,从寂寞、愁、争、任、妒看出。)
六、介绍陆游
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早年参加考试荐送第一,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们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恢复中原,又被统治集团所阻止,而不得志;晚年赞成韩侂(tuō)胄(zhòu)北伐,韩侂胄失败后,又被诬陷。
2、陆游写梅花,其实就是写自己,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那高洁品格的`梅花是陆游的化身。当我们喜欢或要赞美某一事物的时候,要用笔写下了,这就叫咏。板书“咏”
七、描述词意。
同学们,我们也来学一学陆游,也来咏一咏。请拿出笔,把这首《卜算子·咏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一、二组写上阙,三、四组写下阙。
八、配乐朗读
1、寂寞写在纸上、孤独印在墙上、忧愁化作音符、让听得懂的人静静地聆听……
2、播放乐曲《怆》: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配乐朗读。
九、同名对比
1、陆游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就像梅花一样历尽艰辛。
2、请同学们自由读。要读好这首词,有一秘诀,就是要走出陆游的心里,用清丽明快的语言去读。再请同学单独读。
3、我听出同学们读这首词时,与陆游的不一样。这是怎么个不一样?
(从1949年至1958年几乎年年有灾,有时灾情甚至十分严重。59、60、61年出现的主要自然灾情是旱灾,全国闹饥荒。梅花在最严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
十、书法欣赏
1、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都曾借梅抒怀,还留下了书法墨宝。诵读这些经典诗词让我们荡气回肠,欣赏这些书法作品更是倍感豪放。
2、课件出示:书法欣赏
3、布置作业:在课本上书写《卜算子·咏梅》词。
十一、结课收尾
齐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师板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