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比一比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1
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拍球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那组获胜这一问题,一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对前两种比赛的方法分别用个人成绩和几个人的总成绩进行胜负的比较。由于老师的同情失败队伍,加入第二次拍球比总数时失败一方的队伍,造成输赢之势易也的争论局面,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拍球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二、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和区分物体的长短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比较的结果。
2、能够通过直接比较与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比较长短的方法。
3、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比长短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和区分物体的长短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比较的结果。
活动难点:能够通过直接比较与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比较长短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Ppt 课件,扭扭棒若干,图谱,大树图片。学具:雪花片、吸管、图谱、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森林比赛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森林比赛的现场!我是这场比赛的主持人张老师。今天,张老师邀请你们来到森林,和我一起来当裁判员!
(二)基本部分
1、第一场比赛:直接比较长短
师:欢迎来到第一场比赛:比尾巴。请小小裁判员迅速判断,谁的尾巴长。
(1)出示兔子、小猫的尾巴
师:谁的尾巴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继续出示猴子的尾巴
师:谁的尾巴长?那谁是这场比赛的`冠军?谁的尾巴最长,谁的尾巴最短? 师小结:在长短差距很大的时候,我们用小眼睛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最长和
最短。
2、第二场比赛:探索直接比较长短的方法
师:多亏了我们的小裁判员,第一场比赛这么快就分出了胜负!
现在,欢迎来到第二场比赛:手工大赛。森林里的巧手妈妈们做了很多好看手工作品,请你们来看一看!
(1) 扭扭棒比长短
蜘蛛妈妈们编织了很多颜色鲜艳的扭扭棒,请你们来比一比,谁的更长? 教师拿出三根扭扭棒,遮住末端部分,请幼儿比长短。
教师展示末端部分,师:请你们仔细观察,现在他们是一样长的吗?看来, 要比较长短,
光是眼睛看到的结果,还不够准确。有什么办法来比较长短呢?我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试一试。并在图谱中,最长打√,最短打 X。
(2)彩色吸管比长短
师:我的小裁判员们。长颈鹿妈妈送来了彩虹吸管,请你们用刚刚的方法来比一比,哪一根最长?哪一根最短?并告诉我答案。
(3)幼儿分享结果与比较方法。
3、第三场比赛:自然测量比长短
师:恭喜小裁判员们,我们顺利到达了第三场比赛!这次可不容易,森林的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哪一组的小裁判员最厉害。这是我们小小裁判员之间的比赛! 小动物们给我们出了 4 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看。
(1)浅棕色和深棕色的木头,他们想要比一比,谁更长?
师:现在可麻烦了,我们要怎么测量呢?仔细思考,我们身边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测量工具?
师:我想到了!可以用我们常常玩到的雪花片来测量! 展示结果:哪个用到的雪花片更多?并在图谱上画√
(2)幼儿自主操作
教师讲解规则,鼓励幼儿进行小组操作。
①蓝色的鱼和橙色色的鱼,谁更长?
②黄色的毛毛虫和绿色的毛毛虫,谁更长?
③绿色的叶子和红色的叶子,谁更长?
(3)教师验证结果
小结:我们发现,在无法使用末端对齐的方法比长短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
(三)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师:感谢我的小裁判员们,因为有你们,森林比赛圆满结束啦!小动物们希望你们能够把今天学到的本领用在生活当中,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比一比?怎么样比呢?嘘,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索一下!
(四)活动延伸:家园联系
师:把学到的比长短的方法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
活动总结
1、情景化教学:情景贯穿始终。以森林比赛的情景贯穿了活动始终,引导幼儿扮演小小裁判员进行游戏操作,比较能够吸引幼儿兴趣。
2、目标达成度较高:通过本次活动开展,幼儿对于长短概念掌握程度高,能够通过眼睛直接比较、末端对齐比较、用雪花片进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长短,并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说出比较的结果。
3、环节设置层次分明,遵从了从易到难的顺序。
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幻灯片
师:哇!好美的一幅图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好象来到了魔幻世界。
生2:那里有一棵奇怪的大树,树上长满了萝卜。
生3:另一棵树上长着一个飞机头,好奇怪哦。
生4:在树上一座房子是那个小男孩的家,他还有一个天文望眼镜,可以看天空的。
生5:我还看到了字宝宝。
师:你能大声读出这些字宝宝吗?
生5:《比一比》,设计制作:黄丽坤。
师:真棒!刚刚有小朋友说他好象来到魔幻世界,对了,今天我们要去魔幻世界冒冒险,准备好跟老师一起去了吗?
全班齐声说:准备好了。
师:那就让我们走吧。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大和小
(1)、点击出现卡通动物皮卡丘
让我们看看,皮卡丘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好朋友?
(2)、指名回答问题。(来了一只大象和一只小狗)
(3)、模仿大象是怎么走路的?小狗是怎么叫的`?
(4)、现在大象和小狗想请小朋友当当评委,比比谁大谁小?
(5)、指名说。(要求学生能完整的说出谁大谁小)
师:老师请你来说一说,谁大谁小?
生:大象大,小狗小。
师:(引导)大象比……大,小狗比……小?
生: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
(6)、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谁能给下面的句子添上合适的词呢?
大象比小狗( 大 ) 小狗比大象( 小 )
(7)全班齐读句子。
2、比较多少
(1)过渡
师:大象为了谢谢大家的帮忙,特意摘了许多的水果,快看看都有哪写水果啊?
生:有西瓜和香蕉。
师:哇,这么多的水果,我们要先分好了水果再来吃好吗?
生:好。
(2)数一数
师:现在请你们先数数西瓜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生:西瓜有6个。
师:我们一边数着,一边把西瓜摘下来好吗?
生:好,1、2、3、4……
师:那么香蕉又有几个呢?我们把香蕉也摘下来。
生:4个,1、2、3、4。
(西瓜和香蕉排列整齐后对比谁多谁少)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生:西瓜比香蕉多。
生:香蕉比西瓜少。
(4)吃水果奖励自己
师:现在我们可以张大嘴巴把大象送给我们的水果都吃下去了。
生:啊……(全班快乐的张大了嘴巴)
3、比较长短
(1)过渡
师:吃完了水果,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坐火车,想去的小朋友可要做好了。(全班马上坐直了)但是啊,你且先读会屏幕上的小小儿歌先?br> 生:小火车,开进来,一开开到你这来。
呜呜呜,开来了二辆火车。
(2)比一比
说说哪辆火车长哪辆火车短?
指名说。
(4)真棒!敲敲大鼓表扬自己!
4、智力大比拼,谁是聪明小博士!(综合题)
(1)、过渡:现在我们要坐上火车出发了,去巧克力冰淇淋城堡,但是我们的火车要过三关才能到达,请看第一关。
(2)比一比下面哪种动物最大,哪种动物最小?
小狗、小鸭、大象
小狗比小鸭(大) 小鸭比小狗(小) 大象比小狗(大)
(3)、找出最多的草莓画上√,最少的画χ,一样多的画ο。
(4)找出最长的火车画√,最短的χ,一样长的画ο。
(5)哎呀,小朋友真棒,全都过了关!快看,巧克力城堡到了!(出现巧克力城堡画面)
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4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第3节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知识不算难,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是会比较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知识从生活层面提升到数学的层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喜羊羊和灰太狼写数比赛”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学习探究知识。通过喜羊羊和灰太狼三个回合的比赛使学生探究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要点。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学生,比较适合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方式。因此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创设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每一回合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本节课为了巩固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我还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以巩固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首先我设计了“游览风景胜地”的情境让学生练习两个数之间比大小,紧接着安排了6个数之间比大小,引导学生在进行比较大小之前可以先进行分类。然后设计了填空题:5□7<523 706>□01 32□>325这样在巩固了全班的基础上,使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我设计了游戏“购物街,猜价格”。通过游戏,学生不仅中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保持了学习热情,学习气氛高涨。
当然本节课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还不是很规范,日后还是要加强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2、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3、教学时心太急,怕耽误时间,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动口说,给予式的讲解有点多。
4、教学时激情不够,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
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5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从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通过9○23 100○63 54○52的复习,再提问:你能说说百以内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吗?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万以数的大小比较。
2、在情境图上也作了巧妙的处理,如:这台饮水机的价钱是由1个千、1个百和8个十组成,从而让学生猜出这台饮水机的价格。这样的处理又一次复习了第四单元的生活中的大数。在学习主题图部分,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很快地说出1180大于990,我没有主学生说出具体的比较方法,而是先进行一个小练,如2150○965 5000○68等,通过练习、观察、比较,再学生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得比较深刻,数位多的那个数就大学生掌握得比较到位。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一次次轻松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3、通过出示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通过比较四座大山的海拔高度进而巩固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要点。
4、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每个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最后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小窗后面躲着谁?526﹤52□ 1000﹥□99 40÷5﹥□﹢4在巩固了生班的基础上,能让优生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在我上"比一比"一课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以为是个阴天,料想今天一天必定是天气不好,没想到,太阳眷顾了我们,一下子觉得,整个操场都充满了生机。
早上第二节课,我上了《比一比》这一课,昨天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学生的朗读会不会出现问题,读的毫无生气,拖拖沓沓的?其二,教案的生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会不会令学生感到很难;其三,能不能少用课件,多用文本?由于担心的问题比较多,所以上课之前心里还是没底的。
上完《比一比》后,看来问题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两节课下来,学生学的不错,而且下课后还意犹味尽的讨论谁大谁小,谁多谁少?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朗读不会想象的那么差,现在我上课尽量让学生手脚并用,学生能用动作表演来读,本来学生是非常好动的,但是一加上动作,比如说:一堆杏子,学生就能用动作很好的`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上语调,看来这个问题不难。第二个问题,其实有时忽略了学生的观察力跟表现力,以为他们还是简单的思维,可是现在的孩子思维真的太快了,有时连自己都跟不上,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深思的问题,孩子的文本问题一直都是很棘手的,很多孩子学不会看书,而单调的翻书看书,学生又注意力不集中,课件又是必不可少的,这节课还是没协调好,看来还得多下功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