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意图:
本文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故事性较强。通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文中读出自己,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情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学生按照旅游线路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通过感悟内容,让学生领会“人们美丽的手和心”,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向往之情,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背景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故事性较强,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有深层次的阅读。也就是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文章内容较为零散,经过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并体会引用其他情节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阅读——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而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现代作家。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词汇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安澜桥桥墩岷江逮捕头晕眼花
雪冤千真万确
3、展示“安澜桥”“都江堰”“二王庙”的图片。
4、按旅游行踪感悟课文内容
介绍索桥(1):名称、桥身、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都江堰
走下索桥(4-5):索桥来历
感悟(6):主旨
5、合作探究:
(1)、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
(2)、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
(3)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你猜猜石头会说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结尾一句“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结合现实生活你还能说出那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
四、板书设计:
介绍索桥
索桥的得到比故事
站在索桥看到——都江堰联想——手和心
故事更美好的东西
走下索桥——故事——燃烧的心
五、写作技巧:
1、比喻手法
2、联想
3、衬托
4、铺垫
六、作业:
课下写一段反映“爱心”这一主题的语段,200字左右。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列提纲,教师要肯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再给予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列提纲
交流
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安排有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
能体会课文3、5段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引导学生分析课题。
2、介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二、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投影出示
安澜(lán)桥
缝隙(xì)
大堤(dī)
相关资料展示:安澜桥介绍 鱼嘴剖面图。
三、正确朗读,了解内容。
1、指名,自定朗读段,要求把字读正确。
2、自由读,弄清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再读课文,想想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每自然段内容。
4、全班交流,理清表达顺序。
(1) 介绍索桥的样子。
(2) 在索桥上,想到两千年前的李冰父子所留下的工程。
(3) 介绍鱼嘴及它的作用。
(4)走下索桥,想起索桥的另一个名字。
(5)从故事中感受到“燃烧的心”,引发思绪。
(6)由索桥的故事想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5、联系全文,想想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6、分别朗读理解。
四、总结学习收获。
五、作业。
进一步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7*索桥的故事
介绍索桥
按参观游览顺序站在桥上 想到千年前
走下索桥,引发思绪
点明中心,深化含义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意图:
本文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故事性较强。通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文中读出自己,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情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学生按照旅游线路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通过感悟内容,让学生领会“人们美丽的手和心”,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向往之情,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背景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故事性较强,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有深层次的阅读。也就是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文章内容较为零散,经过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并体会引用其他情节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阅读——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而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现代作家。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词汇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安澜桥桥墩岷江逮捕头晕眼花
雪冤千真万确
3、展示“安澜桥”“都江堰”“二王庙”的图片。
4、按旅游行踪感悟课文内容
介绍索桥(1):名称、桥身、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都江堰
走下索桥(4-5):索桥来历
感悟(6):主旨
5、合作探究:
(1)、写索桥为什么还要还要写都江堰?
(2)、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
(3)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你猜猜石头会说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结尾一句“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结合现实生活你还能说出那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
四、板书设计:
介绍索桥
索桥的得到比故事
站在索桥看到——都江堰联想——手和心
故事更美好的东西
走下索桥——故事——燃烧的心
五、写作技巧:
1、比喻手法
2、联想
3、衬托
4、铺垫
六、作业:
课下写一段反映“爱心”这一主题的语段,200字左右。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索桥的故事》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列提纲,教师要肯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再给予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列提纲
交流
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安排有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
能体会课文3、5段中一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引导学生分析课题。
2、介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二、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投影出示
安澜(lán)桥
缝隙(xì)
大堤(dī)
相关资料展示:安澜桥介绍 鱼嘴剖面图。
三、正确朗读,了解内容。
1、指名,自定朗读段,要求把字读正确。
2、自由读,弄清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再读课文,想想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每自然段内容。
4、全班交流,理清表达顺序。
(1) 介绍索桥的样子。
(2) 在索桥上,想到两千年前的李冰父子所留下的工程。
(3) 介绍鱼嘴及它的作用。
(4)走下索桥,想起索桥的'另一个名字。
(5)从故事中感受到“燃烧的心”,引发思绪。
(6)由索桥的故事想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5、联系全文,想想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6、分别朗读理解。
四、总结学习收获。
五、作业。
进一步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7*索桥的故事
介绍索桥
按参观游览顺序站在桥上 想到千年前
走下索桥,引发思绪
点明中心,深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