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2025/09/24教案

此篇文章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平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习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席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词的风格,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词的能力。

3、了解苏轼的生平,从而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和了解苏轼的生平,从而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

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活动2【讲授】 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读词,明词意:

1、听配乐朗读。

2、多种形式的读。

方法指引:基调到位,语速适中,感情充沛,内容明了。

四、品词,知词味:

方法指引:

1、词语的妙用:揣摩推敲词语的含义,分析其作用。

2、修辞的手法:分析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段落的理解:了解文段内容。

(如:用一“狂”字统摄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上片:

1、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透视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2、他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3、“千骑”指上千个骑马的人,“卷”指席卷,可见出猎人数之多,军容之武,速度之快,士气之高,威武雄壮的壮观场面。

4、全城的百姓倾城而出,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

5、“亲射虎,看孙郎”借用典故,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老当益壮。

总:“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写了出猎的盛况,勾勒了苏轼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

下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借用典故,“天狼”指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总:进一步写“狂”态。出猎之际,统统快快喝了一顿酒,酒意更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苏轼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在密州召集民众打猎,目的在于武装演习,期待朝廷能让他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

此片借出猎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总结:全词通篇纵情放笔,用典自然,挥洒自如,风格豪放。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壮志生动的刻画了出来。

(历史长河中,如他一样的爱国者也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篇。)

五、延词,积词库:

爱国名言: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以身殉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曹植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茫茫诗坛词苑里,这些人物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别样的.风采,为何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又为何苏轼能够家喻户晓?为何苏轼能够为后人所敬仰?)

六、评价:

1、看视频。

2、总结:苏轼是北宋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罕见的奇才。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保持淡泊的态度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七、悟词,入其心

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说说你对他的理解。

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柳宗元,太忧郁。白居易,太伤感。屈原,太悲壮。面对厄运,我们更乐于选择苏东坡的,潇洒飘逸、超拔洒脱、乐观开朗、豪情满怀。

(共勉: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 周国平)

八、阅词,嚼其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席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我们这些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但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困难,而我们所学的这些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笑谈于死生之际。)

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平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齐读

3、完成练习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