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此篇文章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1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钠、铝的性质,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习,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从而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与生活问题做出初步的解释。
教学方法
诱思设疑、实验探究法教学重点
钠与氧气的反应。教学难点
有关铝氧化膜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4/5是金属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金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投影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
1、初中学过的有关铁的性质。
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学生]回顾、思考、探究。
[思考与交流]自然界中的元素有哪两种存在形态?金属主要以什么形态存在?
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探究。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那些化学反应?
2、分析图3-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金属在反应中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思考与交流。
(对于问题1,学生可能会围绕初中学过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等知识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能写出方程式,并能得出金属在反应中做还原剂的结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结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做还原剂。
[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些金属的共同性质,我们知道大多数金属能跟氧气发生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各自桌面上的仪器与药品,请特别注意金属钠的保存有什么不同?
[学生]金属钠保存在一瓶液体中。
[思考与交流]钠为什么要浸末在一瓶液体中?[学生]思考与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钠会与空气反应,或是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反应,总之,钠保存在液体中是为了隔绝空气。)
[教师]请大家闻一闻液体的气味,这种液体是什么物质?要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学生]闻液体的气味,得出结论:钠保存在煤油中。
[教师]既然大家都认为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钠,并探究钠到底能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现象如何?请同学们做课本P39的实验3-1,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钠要用镊子取用,不能用手拿。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钠的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思考与交流]通过这个实验,能否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 2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密度大于煤油小于水,熔点低。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钠的表面,看看与刚切开时有什么不同?[学生]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问题探究]
刚切开时看到钠有银白色光泽,但很快就变暗,并失去光泽,为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这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注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钠与氧气发生了反应:4Na + O2 == 2Na2O氧化剂是氧气,还原剂是金属钠。 [投影板书]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时钠与氧气很快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4Na + O2 == 2Na2O
现象: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钠在常温时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下面我们把一小快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请大家做实验3-2并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的实验3-2 [投影板书]
(2)加热时,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2Na + O2 == Na2O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钠燃烧时的现象,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
[投影板书] [科学探究]取少量过氧化钠放入试管中,然后把水滴入试管,再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再往试管内滴加酚酞试液,又有何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做实验、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
[教师]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的原因是过氧化钠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使一些有色物质褪色,因此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学生一般不能说出溶液褪色的原因,因此教师要适当说明)[教师]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教师]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这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过氧化钠。 [思考与交流]过氧化钠有什么特殊用途?利用了过氧化钠的哪些性质?
[总结板书]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都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潜水艇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过氧化钠来供氧;过氧化钠有漂白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物质。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硫、氯气等活泼非金属单质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如果能,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思考、讨论并写出方程式:
2Na + S === Na2 S 2Na + Cl2 === 2NaCl
[教师]注意反应的条件分别为研磨和点燃。
[练习]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教师]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镁、铝是三种相邻的活泼金属,我们已经知道金属钠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燃烧,生成过氧化钠,镁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生成氧化镁,那么,铝的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3、铝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铝是一种比铁还活泼的金属,铁在空气中很容易生锈,但是铝在空气中却能稳定存在,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交流,得出结论: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膜等。 [教师]镁和铝的表面都有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因此,在点燃镁带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更容易点燃,铝的情况如何呢?请大家动手进行课本P40的科学探究实验,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投影板书]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一样。原因:铝箔的表面有一层氧化铝保护膜,氧化铝熔点高(2050℃),铝熔化时(660℃),氧化铝并未熔化,固体氧化铝不仅包住了熔化的铝,而且还隔绝了空气与铝接触,阻碍了铝与氧气的进一步反应。
[教师]既然铝表面的氧化膜能保护内层的铝,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可以象点燃镁带一样,先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那如果这样做,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继续课本的科学探究。
[投影板书]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以除去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除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 [教师]大家能否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其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写出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氧气和铝。 [思考与交流]怎样才能使铝燃烧起来?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见解,如把加热的铝伸入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用铝粉代替铝箔以增大接触面积等)
[教师]同学们都很积极,所提的见解也很有新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到实验室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投影板书] 小结:思考与交流
(1)根据金属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结合已有的知识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推断其他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反应的条件、现象怎样?产物又如何?这些不同的情况与什么有关?[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结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按照金属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难,反应条件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慢等。
(2)是不是所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结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都做还原剂,因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B、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C、钠有很强的还原性;D、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2、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C、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D、在化学反应中,铝容易失去电子,作还原剂。
作业:课本P45第一题。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2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七、课前准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3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一、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三、实验准备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五、实验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习,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实验探究】 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实验探究】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 钠质软,银白色。
【实验探究】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钠浮在水面上, 小于水的密度;
熔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 ,熔点低;
游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NaOH。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 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 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2NaOH+ H2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掌握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难点
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一段金属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的视频,提问:为什么不同的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不同?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多媒体展示镁、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总结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写出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锌、铁、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通式。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动画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
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金属活动性顺序
给出一些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实例,让学生排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练习: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展示实验方案,教师进行评价。
课堂小结
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思考:如何防止金属腐蚀?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以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氧气、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置换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采取利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归纳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还准备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让后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块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建议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的介绍安排在下一课时呈现。
2、第二次磨课达成共识
谢老师的课堂采用环节教学法,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二、教学实践分析
1、第一个环节——问题引入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从“鉴别真假黄金的化学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入,设计问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黄金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个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
通过回顾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对比,反映出不同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再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不同点,从而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也培养学生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属的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黄金的真假?”达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设问“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去检验黄金的真假?”过渡到下一环节学习,过渡自然。
3、第三个环节——金属与酸反应
以“生活中用铁质小刀削苹果、梨时小刀颜色的改变”作为情景设置问题,进入镁、铁、锌、铜能否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先思考后小组讨论,拟定验证方案。
接下来学生实验。边实验边完成学案上的现象记录及教材上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师巡查实验情况并检查学生方程式的书写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通式“金属+酸→化合物+氢气”,再引导学生按照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分析反应特点,得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再与金属和氧气的反应类型对比,让学生举例并回忆还学过什么反应类型?
这样的处理,老师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及时设计跟进练习,反馈学生对置换反应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氧化碳与三氧化二铁反应、新反应“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置换反应。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置换反应的两种类型,就更好了。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堂知识,画出思维导图。这是谢老师的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画的思维导图,相当精美。
5、教学实践理论分析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谢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都用了哪些方法与策略?
(1)应用元认知策略
由于该老师的省级科研课题是《应用元认知突破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策略的研究方案》,在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在中尝试运用“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认知监控与调节的元认知策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来突破金属的常见化学性质这一学习难点。
(2)渗透学科思想
关注化学与生活,从生活中引出所讲的金属,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金属原子结构不同引起不同金属与氧气、稀酸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期间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3)突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在新课教学中落实。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首先演示镁条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让学生体验到同种金属能与不同的稀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书写Mg、Zn、Fe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方程式排成纵列,为置换反应概念的得出打下基础。
(4)注重方法引导
在置换反应的教学中,通过两次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体会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巧用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新课后自主建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的学科观念。
三、问题讨论
1、设计金属与盐酸反应后又与硫酸反应,是多此一举吗?
教材的探究实验在设计了金属与盐酸反应后,有用稀硫酸代替盐酸进行实验,是不是多此一举?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叫金属性顺序表吗?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金属性Na>Ca,但是,金属活动性却是Ca>Na,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些知识老师知道就好,没必要教学时过度强调,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