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教师宣布比拼方式与方法。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二、课堂比拼
1、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⑴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⑵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⑶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2、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⑴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⑵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⑶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⑷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教师示例:
①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②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③ “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3、比拼二:读悟警句:
⑴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①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②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③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⑵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⑶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⑴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⑵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⑶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表格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2、阅读《森林报》等科普名著,并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2、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这一单元学习的一些说明的方法,填写表格。
(2)读读日积月累中的《四时之风》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
(3)感悟四时之风各有什么特点?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完成表格,交流
2、全班交流展示
(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课文中的例子、课外书中的例子。
(2)朗读《四时之风》这首小诗。
(3)对诗的理解。四时之风的特点。
(4)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三、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
2、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四时之风》。
第二课时(课外书屋)
一、提出目标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森林中每天都有很多新闻。比如,兔妈妈什么时候生下了小兔?黄鹂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林中大汉”麋鹿为什么打架?这些消息,你都能在《森林报》中看到。你喜欢《森林报》吗?
2、提出目标
(1)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
(2)在《森林报》中,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形象生动的。
(3)、你还阅读了哪些科普文章?谈谈你的读书收获。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介绍《森林报》中印象最深的章节。
(2)谈谈读书收获。
三、拓展延伸。
1、阅读著名的科普名著:
(1)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2、建立一个科普读物图书角,举办课外阅读活动。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表格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2、阅读《森林报》等科普名著,并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2、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这一单元学习的一些说明的方法,填写表格。
(2)读读日积月累中的《四时之风》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
(3)感悟四时之风各有什么特点?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完成表格,交流
2、全班交流展示
(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课文中的例子、课外书中的例子。
(2)朗读《四时之风》这首小诗。
(3)对诗的理解。四时之风的特点。
(4)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三、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
2、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四时之风》。
第二课时(课外书屋)
一、提出目标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森林中每天都有很多新闻。比如,兔妈妈什么时候生下了小兔?黄鹂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林中大汉”麋鹿为什么打架?这些消息,你都能在《森林报》中看到。你喜欢《森林报》吗?
2、提出目标
(1)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
(2)在《森林报》中,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形象生动的。
(3)、你还阅读了哪些科普文章?谈谈你的读书收获。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介绍《森林报》中印象最深的章节。
(2)谈谈读书收获。
三、拓展延伸。
1、阅读著名的'科普名著:
(1)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2、建立一个科普读物图书角,举办课外阅读活动。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教师宣布比拼方式与方法。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二、课堂比拼
1、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⑴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⑵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⑶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2、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⑴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⑵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⑶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⑷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教师示例:
①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②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
③ “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3、比拼二:读悟警句:
⑴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①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②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③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表格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2、阅读《森林报》等科普名著,并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2、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这一单元学习的一些说明的方法,填写表格。
(2)读读日积月累中的《四时之风》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
(3)感悟四时之风各有什么特点?
(4)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完成表格,交流
2、全班交流展示
(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课文中的例子、课外书中的例子。
(2)朗读《四时之风》这首小诗。
(3)对诗的理解。四时之风的特点。
(4)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
三、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
2、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四时之风》。
第二课时(课外书屋)
一、提出目标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森林中每天都有很多新闻。比如,兔妈妈什么时候生下了小兔?黄鹂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林中大汉”麋鹿为什么打架?这些消息,你都能在《森林报》中看到。你喜欢《森林报》吗?
2、提出目标
(1)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
(2)在《森林报》中,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形象生动的`。
(3)、你还阅读了哪些科普文章?谈谈你的读书收获。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介绍《森林报》中印象最深的章节。
(2)谈谈读书收获。
三、拓展延伸。
1、阅读著名的科普名著:
(1)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2、建立一个科普读物图书角,举办课外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