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025/09/29教案

此篇文章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 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结合CO化学性质完成练习二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 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 色火焰,同时 ,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性,在该反应中做 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 无 难 略小 2。B 3。C

4。蓝 放出热量 5。还原 还原 6。C 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 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 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 B.氢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

(学生回答)

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

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

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

(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

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投影:[观察思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学生讨论:

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

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

并判断是否纯净。

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

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

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

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

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投影:[思考讨论]

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

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为止?

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 热

板书: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置换反应)

(H2) (Cu0) (Cu)(H20)

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 热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动画、录像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了解化学的研究范围、定义。

②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进程。

③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事业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①化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定义。

②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放一首歌《第一时间》,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周围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如黑板和粉笔有不同的颜色,玻璃和水有不同的状态,窗上的金属和怒条有不同的硬度和导热性,等等......

你有没有思考过:

①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怎样才能使天空变的.更蓝?

②牛可以吃草过活,人为什么不能靠吃草过活?

③警察叔叔是怎样判断司机酒后开车的?

④节日的时候,人们都会燃放缤纷灿烂的烟花,你知道烟花为什么会五颜六色吗?

⑤侦察员是怎样显示罪犯指纹的?

⑥怎样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你知道问题的答案吗?

(二)新课讲授

2、1什么是化学?

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户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①以水为例说明如何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②以氧气为例说明如何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③以衣食住行这些密切相关的事例说明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欣赏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高文学修养。

讨论:生活离得开化学吗?

2、2怎样学好初中化学?(讨论)

2、3趣味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做好笔记,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①“无中生有”(先用酚酞的酒精溶液在白纸上写上字,晾干,用碱液喷射,显示红色字体)

②“清水三变”(“清水”→“牛奶”→“汽水”→“牛奶”:Ba(OH)2+Na2CO3+HCl+H2SO4)

③金属燃烧(镁条燃烧)

④“水能生火”(蒸发皿、碎纸、酒精、钾、镊子、水)

请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三)复习巩固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基础自然科学。

2、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⑴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⑵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

⑶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

⑷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一、研制艾滋病疫苗的过程中,化学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化学人类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三、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四、利用化学可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指南针、印刷术__________和________,后两种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所作的重大贡献。

(一)课堂小结

⑴化学的定义

⑵化学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作业布置:

①阅读第五页“绿色化学”

②预习下一课

③记忆P73元素符号

一、板书设计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已经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中心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教学后记

略。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 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结合CO化学性质完成练习二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 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 色火焰,同时 ,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性,在该反应中做 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 无 难 略小 2。B 3。C

4。蓝 放出热量 5。还原 还原 6。C 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 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篇6

【目的要求】:

1. 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 B.氢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

(学生回答)

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

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

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

(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

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投影:[观察思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学生讨论:

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

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

并判断是否纯净。

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

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

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

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

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投影:[思考讨论]

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

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为止?

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 热

板书: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置换反应)

(H2) (Cu0) (Cu)(H20)

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 热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