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2025/09/29教案

此篇文章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很神奇,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特点

1.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轻轻地读课文,找找哪些段落描写了庐山的云雾。

2.默读2、3自然段,找出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

3.指名说,齐读。(板书: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能给人如此奇妙的感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生读,师巡)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变成红色) (板书:千姿百态)

2、“ 千姿百态”什么意思?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样子

3、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样子呢? 一生回答后,老师再与学生接读这几个比喻句:师说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4、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哪一幅图对应书上哪一句话,说说你的依据。

A: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①山头的云雾

②“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③白色绒帽

B: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①半山的云雾

② 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③一条条玉带

C: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①山谷

② 弥漫:充满,布满

③茫茫的大海

D: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①山峰

② 遮挡:遮蔽拦挡

③巨大的天幕

5、齐读这一段话

师述:大家看,这一段中,作者第一句先总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四句再详细介绍庐山的云雾是怎样千姿百态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总分写法。

其次,作者在写每一种云雾又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写得既生动又具体。再看,这四句话,虽然都写云雾,但写法又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试着来用一用这些写作方法。

6、出示填空,试着背诵

庐山的云雾( )。

那些( )在( )的云雾,就像是( );

那些( )在( )的云雾,又像是( )。

云雾( )山谷,它是( );

云雾( )山峰,它又是( )。

总结:本段围绕中心句,从四个方位展示了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静态美。(板书)

过度: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而且瞬息万变。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节,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划出来。指读,齐读。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瞬:一眨眼 息:一呼吸

3、理解“变化之快”,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理解“变化之多”,变成了哪些事物?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它仅仅只变了书上的这几种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想象一下,庐山云雾还会有怎样的变化?

理解“变化之大”,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5、怎样才能读出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能表现云雾变化快的词句可以读得重一些,快一些。

6、指名读。评价。

7、齐读。

小结:这一段和第二小节一样,也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庐山云雾的动态美。(板书)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播放画面 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深深吸引了游人,游人都不想回家了。这就是流连忘返

你曾经在哪玩得不想回家呢?用上“流连忘返”造一个句子。

同学们,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出示第一节)当你

庐山的美远不止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引读: 景色秀丽的庐山

同学们请看:播放画面:

六、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古至今,有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从而留下了传世佳作。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著名的两首。

(出示、齐读古诗。)

师:你喜欢庐山吗?为什么?

其实,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到处都是美丽的风光。我们应为生在这美丽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陶醉其中吧,齐读全文。

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 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 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庐山云雾,去解开这个谜。

(二)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交流: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 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基本流程:

(1) 说照片(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 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 读照片文字(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 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 交流,学生谈体验(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出示相应画面

B、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生欣赏照片。

D、师出示文字。“云海……小岛”

E、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

F、 齐读,感悟

(3)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学生初读。

D、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生说。

F、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齐读。

H、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I、生发表不同意见

J、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生:壮观。师:加上最。

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

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速读。

2、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交流。

5、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细读,品词品句

E、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生:我觉得…………

b、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5分钟)

1、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真想……)

2、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3、拓展,提供信息:庐山云雾是庐山的一绝,庐山象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上上庐山旅游网,去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上中国旅游网,去领略一下祖国美好的河山。

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这句话,作者笔下的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篇4

12庐山的云雾

教学

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重点

难点1.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2庐山的云雾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句导读: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总说庐山云雾变幻无常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山上游览,似①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①“随手都能摸到云雾”说明了什么?]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②庐山云雾整体给你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③这句话在本段起什么作用?]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④这段话连用了四个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什么?]

段导读: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②。[句导读:这句话点明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的特点,是本段的总起句。]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③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动态之美,变化莫测。][⑤本段中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段导读: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的特点。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④。[句导读:这句话点明了庐山云雾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本课的总结句。]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和流连。

知识点详解:?

①似:在本文中“似乎”读“sì”,还有一个读音是“shì”,组词为“似的”

①“随手都能摸到云雾”,说明庐山之高。

②从“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这些词语,感到庐山云雾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③“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全段的总起句,下面的内容是分说,具体展开说明这个意思。

④下面的句子连用四个比喻句,把“笼罩山头的云雾”,比喻成“白色绒帽”,把“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比喻成“一条条玉带”,把“山谷的云雾”比喻成“大海”,把“遮挡山峰的云雾”比喻成“巨大的天幕”。这些比喻表现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特点。

②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发生很多的变化。

③缕:读“lǚ”.

⑤从“刚刚、转眼间、明明、又”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感悟到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④流连忘返:比喻喜欢、迷醉某种事物而不愿或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能正确书写。

3.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教学课件

一、简介导入

1.有这样一座山,它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四季风景如画,是世界级名山。历代的文人墨客歌颂她;电视纪录片中宣传她;甚至我们中的一些人还游览过她。它就是——庐山。板书:庐山指导书写“庐”,指名读。

2.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她什么样儿呢?

出示: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

请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其中生字“瀑”和“幻”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瀑: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远看好像一匹挂着的布,这就是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写时要注意它的笔顺。师范写。把你的小手心借给你的同桌,看看他写得对不对。

幻:生说记法。可以组什么词?“变幻无常”就是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

3.渡:读着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庐山景色中最独特的是——(“更”中体会)补全板书,指名读。想不想先睹为快?【欣赏云雾图片】此刻,你想说—

二、初读课文

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向我们描绘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出示:

1.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对照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自由读文。

三、检查预习

1.要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首先要到他的家乡江西,只要你通过了这三关就可以顺利到达了。

第一关:生字

幻览漫姿态笼罩绕茫

幽瀑驾绒缠遮瞬缕泻蹄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姿”,翘舌音“绕、罩、绒、缠、遮、瞬”。

(2)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漫姿态笼茫瀑驾绒遮瞬泻蹄”。

形近字比较:幼一幻晓一绕

组词扩展:“游览浏览幽静缠绕一缕”

(3)重点指导,指导书写

“罩”,提醒学生“罒”应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写得扁扁的。

“幻”,右半部分不是“力”。

“笼”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绕”右边不要多一点。

第二关:词语

溪流游览感觉笼罩瞬息万变

缠绕遮挡天幕漂浮流连忘返

第三关:成语积累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以生动有趣的设计,对学生的预习作了了解,又给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2.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以上这些没能难道你们,大家再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第二段: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第三段:庐山云雾的瞬息变化。

第四段:庐山云雾令人流连忘返。

四、学习第一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快跟随作者去一睹为快,瞧,庐山到了!

2.放第一段文章录音

3.看书中插图,文中都描写了图中的哪些景物?

4.众多景物中,云雾印象最为深刻,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四周都是云雾,我们漫步山间,真的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5.感情朗读此段

五、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学习《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并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在小组的合作下解决生字的问题,读音、识记,书写,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不会的可以查字典。读通句子,了解自然段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脉络,理清顺序。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扫清了阅读的障碍。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 pù bù lǒng zhào biàn huàn wú qióng

(庐山)(瀑布) (笼罩) (变幻莫测)

sì hū màn bù tiān mù yì xiè qiān lǐ

(似乎) (漫步) (天幕) (一泻千里)

二、写出下列各字的部首。

系( ))罩(罒)幻(幺)姿(女)

二、多音字组词。

sì (似乎) xì(关系)

似系

shì(似的) jì(系紧)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

(变幻无常)的云雾(神秘)的色彩

(飘飘欲仙)的感觉(随风飘荡)的轻烟

(云雾缭绕)的庐山(巨大)的天幕

(四蹄生风)的白马(茫茫)的大海

四、“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总起句)。然后,把云雾分别比喻成了(白绒帽)、(玉带)、(大海)和(天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件及课文插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庐山吗?(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庐山,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尤其是因它的独特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想去看一看吗?让我们渐渐靠近……

二、欣赏影像资料

1.欣赏影像资料,感受云雾之美。

2.提问: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去庐山游览了一番,欣赏了美妙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3—4位同学)

3.过渡:你想再次靠近这些云雾,美美地细细地欣赏一番吗?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12.庐山的云雾)

4.读课题:谁想来读读课题?(1—2位同学)我们一起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自由地尽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交流(3—4位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相关段落的学习。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真好!请看,这就是庐山云雾的倩影!

2.看着这些美妙的云雾图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了呢?是啊,庐山的云雾这么多样子,可真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这里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词语)

3.快看这里(放映图片),谁想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6.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高举你的小手!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7.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8.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9.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10.大家快看,(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11.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自己先练读一下,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表现一下,好吗?

12.谁想来表现一下的?(个别读,请学生适当评价。2-3个同学)真好,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想来读一读的?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13.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14.想象到了吗?请缓缓地张开你的眼睛,谁想来画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还有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中的云雾,遮挡住山峰的云雾(指名画),其他的小朋友请在下面画在你们的语文本上好吗?

15.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好吧,老师先利用这么点小小的优势先来表现一下:(备用)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课文学完了,按照惯例,该布置课外作业了,今天呀,老师请你自己来布置作业,谁第一个来布置?

(1)读。读是我们语文最基础、最应该掌握的,相信你一定会读得很有味道。

(2)背。把那么美的课文印到脑海里,这对你一定很有帮助。

(3)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相信你一定会画得很棒!

(4)去庐山看一看。只有亲身看过,才能真正领略到庐山的那份奇幻美丽。

(5)找一些古诗,是啊,神奇的庐山云雾,美丽的庐山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他们也被庐山的景色陶醉了,留下了一些诗。老师给大家找来了几首。出示: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

(6)根据课文总分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7)上网看看庐山的其他风景。

2.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次的课外作业出色地完成!

总变幻无常

庐山的云雾分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总——分

总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景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在教学本课时,教师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在学法上,教师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他们自学。相信孩子们对于总分结构段落的学习应该会掌握方法了。

一、照样子写词语

例:千(姿)(百)态

千(方)百(计)千(奇)百(怪)

二、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似乎一(好像)刚刚一(刚才)瞬息万变一(变化多端)

1.庐山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庐山市境内,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共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关于庐山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张继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元稹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3.总分结构

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把事物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本文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

由此可以看出:要把事物写具体,同学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细心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写一种花,你首先看到的是它的颜色和形状,这时就想象一下:它的颜色怎么样?形状像什么?然后再走近去闻一闻它的气味,这样写出来,文章就比较生动了,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庐山的云雾语文教案 篇5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2、课文着重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文中哪两句话分别告诉你们的?把它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二、精读第二小节:

1、这一小节重点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自由读第二小节,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试着用简笔画的方法来画一画这些姿态。

2、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结合简图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师述引读:看作者用词多贴切呀。站在山腰或山脚,抬头仰望,那山头的一片云雾,就像——( ),多么轻柔可爱啊;那些——( ),又像——( ),显得高贵典雅,让人爱不释手。站在山顶,俯瞰山谷,那云雾——( ),一眼望不到边际,令人觉得辽阔而深远;仰望天空,云雾——( ),使我们不禁想仰天长啸。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云雾,真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陶醉其间。你们能用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自由练习,指名读,齐读)

4、庐山云雾这么美,这么神奇,那是它真的有这么多形态吗?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云雾千姿百态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丰富的想象,用了比喻的手法)

3、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4、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真的让人神往,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指名读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表示变化快变化多的字词。

(生读圈)

3、交流:

A.变化多:

(1)请大家一起告诉我你们一共找到了哪些姿态?(4种……)

(2)这4种就能让你们觉得变化很多了吗?(不能,还有省略号)

(3)我们来看看这4种姿态究竟能不能说明变化多?

一缕青烟: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轻盈柔和的美

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浓重、厚实,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美

四蹄生风的白马:小巧运动着的美

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高大静止的美

师述:这些或浓或淡、或静或动的形态是多么地具有代表性啊,而这些形态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时间再长一些,那变化该有多少啊?可见变化真多。

B.变化快:

(1)那你们又从哪体会出云雾变化的快呢?

(2)学生交流: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3)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4)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句式练习: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转眼间( );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 )……

4、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它的变化之多、变化之快真是令人惊叹,我们该怎么通过朗读来展现出来呢?(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就置身于庐山的云山雾海之中了。在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四、略讲第四自然段

1、如果你们也置身于云遮雾罩的庐山,感受着这神秘莫测的云雾奇景,你们想说些什么?(生交流)

2、师述:看来大家的感受一如作者一样,都不想回去了。

3、造句:像作者一样,面对美丽的自然景物,不忍离去,即流连忘返。你们能用这个词造个句子吗?(生造句)

4、美丽的景色总让我们沉醉,让我们流连忘返。现在我们正身临庐山,让我们再次读一读作者的慨叹:(齐读最后一小节)——

五、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