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黔之驴》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文)
②面对凶悍的老虎,驴有何反应
“鸣”“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观看flash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
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
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拓展: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观点?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上课之前,咱们来个实话实说,初一学年即将结束,我们学了18篇文言文,我想问一问你们喜欢学文言文吗?
(“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有如此高的学习兴趣,我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会学得轻松愉快。)
(“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也有同感,老祖宗的东西,咱们学起来有代沟,没关系,这节课,咱们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一起努力,大家有没有信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大家自学为主,学习的自主权就在你们手里,希望大家能够做好学习的主人。
二、介绍作者、寓言特点
1、文章作者是柳宗元,哪一个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绍给我们?(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谁能谈谈寓言的特点(点一生介绍)
3、教师投影作者简介、寓言特点
三、演读情景
1、齐读“预习提示”中生字三遍后,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正音,指出朗读分三个层次:
a.读得准确;
b.读得流畅;
c.读出感情。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注意要读得声情并茂,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再现故事情景。
3、教师范读,再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抢答竞赛,检查词语、句子的理解。
1、大声读文下注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抢答竞赛,检查大家对本文重点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竞赛题目分两个等级,一星级的题目只解释词语,二星级的题目除了解释词语外,还要能翻译句字。谁先站起来,谁先答,优胜者得红旗,答对一星级的题目得一面红旗,答对二星级的.得两面红旗。
2、解释下列字词:(投影文字)
一词多义: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憫然,莫相知。(…的样子)
然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要)
且
☆且焉置土石(况且)
特殊用法:
☆稍出近之(靠近)
☆☆驴不胜怒,蹄之(踢)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虑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止一只)
古义:(离开)
☆☆尽其肉,乃去
今义:(往)
方法一:学会养成分类整理,随时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
方法二:文言文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较熟悉,不一一介绍)
3、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看画面,想情节
齐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给大家展示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画面,想故事情节,准备添枝加叶讲故事。(教师投影几幅动画,学生根据画面回忆故事情节)
六、添枝加叶讲故事
轻松一下,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咱们班谁特会讲故事,请你把《黔之驴》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师投影画面,一生上讲台绘声绘色讲故事)。
我看见有同学露出了会意的笑容,笑什么?他讲的故事精彩,老师展示的画面精彩,文章的语言更精彩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
七、妙点品味
文言文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再接触一种新的学法“妙点品味法”(投影文字)。
所谓“妙点品味”,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以及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阅读现代文时,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经常用到,这里我们把它移花接木,巧借到对文言文的学习上。像本文就有不少的美点妙处,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八、教师示范
我先给大家一个示范: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投影“屏展蔽林间窥之”画面)“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投影文字)
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文言文中还学了许多与“看”有关的动词,一起回忆。
望桓候而旋走(远远看见,《扁鹊》)
睨之,久而不去(斜着眼看,不在意的样子,《卖油翁》)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往旁边看,《狼》)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狼》)
可否将“窥”字换成“睨”字?生作答并模仿“窥”与“睨”不同神态。
九、学法实践,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
从词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品味本文的美点妙处,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
学生进行课文妙点列举,教师投影几幅画面:“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驴不胜怒,蹄之”、“庞然大物”、计之曰:“技止此耳”。
十、归纳妙点
1、妙在词语运用恰当,特别是动词的使用传神。
2、妙在心理活动描写,细致逼真,且富于变化。特别是把老虎的心理刻画得一波三折,层次清楚(畏惧——好奇——害怕——怀疑——胆怯——窃喜)。
3、妙在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驴被虎吃的角度)。变换一个角度,理解寓言,虎吃掉驴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其它角度: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十一、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投影文字和画面)
《黔驴新编》《鄂驴之技》
学生可任选一题,编写故事,相互交流。
十二、课外积累
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投影文字)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二、课前预习
1、注音
黔()船载()庞然()憫然()
骇()遁()噬()狎()
跳踉()大?nbsp;)
2、作者简介
三、教学过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r>
4、总结课文内容
四、当堂反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好事者( )庞然大物()远遁( )
窥之( )稍近益狎()跳踉(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憖憖然()他日()虎大骇()益习其声()驴不胜怒()计之曰()技止此耳()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r>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
⑵远遁()
⑶以为且噬己也()
⑷蹄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五、拓展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
⑵秦青弗止
⑶自谓尽之
⑷乃谢求反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饯于郊衢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②自谓尽之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归⑵饯()于郊衢
⑶()抚节悲歌⑷薛谭乃谢()求反
15、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4
课题:《黔之驴》(柳宗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课型模式:朗读、表演型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驴与虎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加深对虎与驴形象的理解;
2、理解故事的深刻寓;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探究寓意,把逼真、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寓于表演中。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设想: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导入,并介绍:
1、寓言:用通俗浅显的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二、朗读感知全文
1、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然后全班同学评点朗读情况,再齐读以下字词:
黔好事者窥遁骇啮狎不胜跳踉
2、听朗读,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理解全文。
3、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4、体会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1)、“蔽、窥、稍”→体现虎的好奇、急、害怕
(2)、“憖憖然”→体现虎的小心谨慎
(3)、驴叫→体现虎心有余悸
小结:
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5、形象:
虎:机智勇敢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6、成语积累: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虎和驴,模仿虎、驴特有的动作和心理即兴表演,然后教师小结、指导,再请学生扮演。
五、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虎驴的形象。
六、领会寓意
1、将原文结尾的内容及译文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者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的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2、引导学生从虎、驴及作者的遭遇谈寓意。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此文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无才无能,外强中干而又毫无自知之明的上层人物。
八、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掌握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准确背诵第一段。
考点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句。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确定目标
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实验导入/直观展示/复习导入/其他
(二)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小组学习/学生质疑/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其他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讨论/学生答疑/教师答疑/其他
(四)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方法:学生展示/学生归纳/当堂训练/纠错提高/教师小结/其他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一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不会的字音做上记号。
2、解决不认识的字。
3、大声朗读课文。
4、个人展示朗读。
自学指导二
1、小组合作译读第一段
要求:重要词语一定要单独翻译
翻译过程中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
翻译完后,小组自己设计展示方案展示。
2、背诵第一段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背诵展示
当堂检测
学生出题,学生答题。(所学的重要词句)
李莎
《黔之驴》教学设计 篇6
课题:《黔之驴》(柳宗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课型模式:朗读、表演型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驴与虎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加深对虎与驴形象的理解;
2、理解故事的深刻寓;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探究寓意,把逼真、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寓于表演中。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设想: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导入,并介绍:
1、寓言:用通俗浅显的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2、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二、朗读感知全文
1、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然后全班同学评点朗读情况,再齐读以下字词:
黔好事者窥遁骇啮狎不胜跳踉
2、听朗读,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理解全文。
3、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4、体会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1)、“蔽、窥、稍”→体现虎的好奇、急、害怕
(2)、“憖憖然”→体现虎的小心谨慎
(3)、驴叫→体现虎心有余悸
小结:
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5、形象:
虎:机智勇敢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6、成语积累: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虎和驴,模仿虎、驴特有的动作和心理即兴表演,然后教师小结、指导,再请学生扮演。
五、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虎驴的形象。
六、领会寓意
1、将原文结尾的内容及译文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者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的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2、引导学生从虎、驴及作者的遭遇谈寓意。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此文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无才无能,外强中干而又毫无自知之明的上层人物。
八、布置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