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散步》教学反思

2025/09/30教案

此篇文章《散步》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散步》教学反思 篇1

对于亲情,很多洋浦的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习《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散步》教学反思 篇2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散步》教学反思 篇3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本课也是通过一家四口的散步来体现浓浓亲情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能让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却以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成年人对待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观察和理解。然而,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刻体验。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文中亲情、人性、生命的内涵成为课堂的最大难点。

经过研讨,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习朗读并努力体会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所以,这篇《散步》,要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亲情般温馨温暖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关于“亲情”和“生命”的洗礼,学习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如何做到营造温馨的氛围,而且要在课堂初始便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放松的状态,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多媒体。借助描绘亲情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状态。然而,只有音乐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进入我想要的情境。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温情”中回忆自己体会过的“温情”。音乐加回忆,学生们的情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对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甚至对生命的感知自然也会更加敏感。果然,从课堂上的效果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状态,对于中长对幼、上对下的爱也深有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这堂课仍有着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利用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交流不够,自然也无法更多地从别的同学那时得到别样的知识和感悟。然而,生生对话其实是比师生对话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一种对话方式。

其次,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我校的孩子们用笔能力不足,在一开始的.文字描绘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考虑下次可以让孩子们用图画的方式或口头描绘的方式完成。或者,也可以将展示环节分为两部分,在课堂结尾再请几位同学展示,形成一种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响应”。

最后,学生没有预习的好习惯,虽然内容十分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对课文过于陌生,课堂推进很慢,最后虽然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但明显感觉到课堂环节间过于紧凑,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这次的课堂让我明白:导入方法是死的,而设计教学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导入方法虽然被我归为三种类别,但并不代表一节课只能用其中一种。不同的方法相结合会有别样的效果。

《散步》教学反思 篇5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散步》教学反思 篇6

对于亲情,很多洋浦的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习《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