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 篇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师引导的太多
课上我充满激情,每个环节的导语都想的很好,把课文也连贯的讲了下来,可是我发现,我的激情背后却是孩子们的木讷,他们没有真正的走入到课文的具体情境中去,没有走入到西西的内心。师傅在评课时,说要做“唐僧”似的班主任,说实话,我之前还真没听过,于是,就上网查阅了资料。做一个“唐僧”似的班主任,就是要将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遇到问题踢给学生,让他们想办法,抓住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班级服务,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们:向前、向前、再向前。
这不正符合了现在教育观念,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指明方向。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可是由于前面的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开始写诗时离下课时间仅剩下了五分钟,更别提在读或修改了。老师们说,当时学生即使没写完也应该找个学生来读一读,没写完说完也成,说实话这个念头当时真的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只是没有实施。如果在正规的比赛当中,这算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一句话说的好,一位好的教师不是背教案,而是能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能完全的掌握课堂,睿智的处理课堂上突发的状况,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急需培养的。
一节课从准备到结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进步。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 篇3
从这节课的准备来看,针对教学内容从课题的引入、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知识的巩固练习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通过课堂的实际实施感觉上也不是尽善尽美,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师不能就这节课的知识而教这点知识,教师应该通观教材,把握知识的脉络体系,又要站在高于教材的位置统筹安排。这样,教师才能灵活的把握课堂教学。而现在,教师缺乏的正是这一点,还是为了教而教。按部就班,设计的条条框框较多,多了一些稳重,少了一些灵活。而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数十名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要灵活的多、开放的多,有可能教师固定的设计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这一角度讲,教师应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多样的处理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往往从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得出结论,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本节课,学生活动设计了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画函数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二是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三是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k 、 b符号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值得老师们探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结合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而且提供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和题目。如在活动一中,要求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活动二中,强调两点法(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画直线。在活动三中,探究k 、 b符号与直线经过的象限与增减性的关系。学生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由函数图象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k 、 b符号。体现了数学中非常重要地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段内容的教学,还是从学生活动出发,从具体的实例研究起,观察图象的位置和性质,在按照k 、 b的符号分类讨论,使学生建立起数形之间的联系。还要找到数形间的结合点,明确k的符号决定直线的什么位置,b的符号又决定了什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上设计了由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草图,由草图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k 、 b的符号的练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节课我在练习的处理上,显得比较薄弱。一是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二是题量、题型不是很全面。感觉练习不到位,学生知识落实情况不是很了解。这一环节,今后还应加强。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 篇4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针对文本语言及结构方面的特点,结合诗歌教学及阅读教学的规律,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本”,将教学目标确定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悟写、读后仿写,根据兴趣积累这样三条,旨在扎实地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针对文本每个小节结构相似的特点,我以第一小节为处理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与学生一起展开“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关注读法的引领(如,对“再也不会”的理解;再如,对比有了一双好腿前后的变化反差等,进入角色,体会心情),关注学法的提升,同时也渗透写法的总结。在教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法,体现扶放结合。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 篇5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针对文本语言及结构方面的特点,结合诗歌教学及阅读教学的规律,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本”,将教学目标确定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悟写、读后仿写,根据兴趣积累这样三条,旨在扎实地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针对文本每个小节结构相似的特点,我以第一小节为处理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与学生一起展开“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关注读法的`引领(如,对“再也不会”的理解;再如,对比有了一双好腿前后的变化反差等,进入角色,体会心情),关注学法的提升,同时也渗透写法的总结。在教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法,体现扶放结合。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教学反思 篇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