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2025/10/04教案

此篇文章《钓鱼启示》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与父亲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板题导入,齐读课题。

A与学生交流:“启示”怎么理解?对课题有什么疑问?相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

B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让学生领会到本文的写作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C拿起笔来把“钓鱼的启示”画出来。(生画,师指名读画的句子。)

读了句子有什么问题呢?相机引导学生回到故事的开始,从头品读故事,从而使学生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师引导:我为什么不想把鱼放了,而父亲坚决要我把鱼放回湖中,你同意他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4、深入品析:

设问:“我”钓到鱼了吗?心情怎样?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

(1)指导读好重点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多媒体出示: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启发: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要读出惊喜之情),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2)启发:“过了好长时间”,联系上下文,过了多长时间?钓上大鲈鱼,我们心情如何?当父亲一定让我放回湖中,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合作,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和孩子的对话。

(3)启发:就在这时候,到处……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学生发言、小组讨论:

三、突破难点、感悟“启示”

启发:等了那么长时间才钓的鱼,却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坚持下,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你认为这条鲈鱼该不该放?此时父亲心里是怎么想的?下面结合实例,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

(1)、[课件]播放:关于鲈鱼的资料,猜想父亲让我放鱼的真实想法。

(2)、假设拿回鱼后,今后的做事态度,猜想父亲让我放鱼的真实想法。

(3)、你认为怎么做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猜想父亲让我放鱼的真实想法。(无论有没有人看到,都应该遵守道德)

(4)、读写结合:此时父亲什么也没有说,他心里想:

五、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启发:从一件小事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以细微之处见真情,从日常小事得到锻炼,必将走向成功。转眼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现在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2、激发学生发言

启发:作者希望我们也勇敢地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出示名言)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六、扩展思维,小练笔。

师:让我们一起努力,都做有道德的人,好吗?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的对于道德的理解写下来,成为我们的名言。

(学生思考,动笔)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学习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单元习作的题目与此相同,出示(灯片2)(指名读)今天我们将以这课为例,来学习怎样写“生活中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板书课题)注意“钓”的写法。与“钩”区分:一点鱼饵便是“钓”,撇折则在“钩”中藏。

2、师:孩子们,一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师: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拿起书,认真读一遍课文。注意做到二点。(灯片3)

(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得到了一个什么启示?

3、学生自读课文

4、师:大家都已经读完了,我来检查一下。(灯片4、)

鲈(lú)鱼鱼鳃(sāi)翕(xī)动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

学生开火车读,如果正确,全体跟读一遍。

5、(介绍鲈鱼和禁捕期)师: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你懂了吗?

6、什么是“翕动”“沮丧”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它放掉,"我"开始不答应,后来还是把鱼放了。

师:还没有说到启示呢!

生: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启示”。

师:按照“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

(同桌之间相互讲述主要内容)

3、师:(指板书)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第一个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写事的过程中蕴含道理的呢?(板书“事”“理”)下面我们就就让我们从“理”开始走进文本吧。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度:我们先从启示开始

1、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灯片5)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话,谁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板书:是非)

师: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呢?我们还是结合课文中钓鱼这件事来说说,怎么做是“是”,怎么做是“非”?

生:把鱼留下就是错的,把鱼放了就是对的。(板书:留放)

师:是留还是放,道理非常简单,可是真的要放的时候,作者可是有一大堆不放的理由啊,让我们走进课文找一找吧。

2、请同学们细读2-9自然段,从文中找找什么原因让作者不愿意放鱼呢?(灯片6)

预设一、体会鲈鱼大美

生:大。

师:有何凭证?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请你读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这条鲈鱼大的?

师:我发现这个感叹号放的位置好像不对呀!

生:这是在突出鱼的大。

师:你能读出鱼的大吗?

预设二、来之不易

师:这么大的鱼钓起来容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师:从作者钓鱼的细节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是个钓鱼“高手”。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个钓鱼“高手”的呢?

师:钓鱼“高手”眼中的鱼能有多大呢?用手势比画一下。

师:这条鱼确实大得让人吃惊,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条鱼大得让人吃惊吗。(指导朗读:带着惊喜的感受再读,齐读)

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预设三、漂亮

师:看来这条大鲈鱼确实很有魅力呀!它就这一点魅力吗?

生:漂亮

师:从哪里看出它漂亮的呢?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谁能读出这条大鲈鱼的漂亮?(指导朗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觉这条鱼是那样的美。

师:联系上文我们知道了作者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是个钓鱼高手,此时看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一条大鲈鱼,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兴奋、高兴、得意。

师:是啊,他的兴奋和得意真是无以言表。你能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试试看!指名读,得意吗?谁再来读?

师:如果是你钓到如此大,如此漂亮的鱼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再来读。

师:著名诗人范仲淹有一首诗《江上渔者》,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xxx里。古人都爱鲈鱼,更何况刚满十一岁的小作者垂钓到这么大,这样漂亮的鲈鱼,他当然是希望把这条大鲈鱼——生:留下

师:作者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预设四、体会钓鱼辛苦

生:我钓到这条鱼很不易。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你读得很到位。不易也可以理解为挺辛苦,是吗?

师:怎么不容易?出示: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钓鱼辛苦的?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鱼的辛苦,看来,为钓到这条鱼,作者是等了很久,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的确不易。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预设五、体会无人知道

生:无外人知道。

师:文中怎么说的?出示: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无人知道的?你能读出这种静悄悄吗?指名读。

预设六、父亲也很喜欢

师: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不仅诱惑着作者,还诱惑着你们,父亲有没有被它诱惑住呢?

生:父亲让我把这条大鲈鱼放回湖中去。

师:难道是父亲不喜欢这条大鲈鱼吗?

生:父亲也喜欢。

师:何以见得?你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父亲喜欢这条鱼的呢?

生:“得意”“欣赏”都能看出父亲的喜爱之情。

5、小结

师:当时四周围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和船的影子,无人知道,而我面对的又是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你喜欢吗?你想留下吗?

你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所以,当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急切,我大声的与父亲争辩,我哭出了声。正如作者在启示中说的那样——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板书:实践难)大家看,在叙事之中就已经蕴含了这个启示。这是本文另一个写作特点——事中寓理。

作者又是怎样悄悄地把启示藏在故事之中的呢这里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铺垫。

刚才我们找的这些理由都是为感悟道德实践之难所做的铺垫。因为鱼越大,父亲让我放掉时我越恋恋不舍,鱼越美,越爱不释手,越来之不易,越格外珍惜,越没人看见,越不忍放弃。这就是铺垫。(板书:铺垫)正是作者成功的铺垫才让我们切实体会到道德实践之难。

四、铺垫的运用

1、《中彩那天》中的铺垫

A、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铺垫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法,大家回忆《中彩那天》,两篇课文有相似性,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写出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B、为了突出父亲的品质,作者做了一些细节的铺垫。读读句子,体会铺垫对突出人物品质有什么帮助。(出示灯片7)

C、读句子。

D、交流

2、学以致用

A、同学们,我们学是为了用,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铺垫这种手法?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出示灯片8)指名读。

B、如果你是作者,为了体现坚持就是胜利这个启示,在描写我骑车回姥姥家这件事的过程中,你会做哪些铺垫呢?

C、小组讨论

D、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初步感受到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还学习了一事一议文章中铺垫这种写作手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在体现作者抉择之难的描写中,也蕴含着一个巧妙地写作手法,你们想学吗,下节课再见。

六、板书:

一事一议是(放)实践非(留)

寓事于理遵守规定难

铺垫

文章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钓鱼启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捕捞、鱼饵、小心翼翼、操纵、鱼钩、乞求、抉择、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理解其中带点词。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心情变化的过程,理解父亲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3、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明白每个人从小接受严格教育,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重要。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从放鱼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二、指导学生略读、复述钓鱼的过程,体会钓到大鱼的“得意”

三、研读4~9自然段。感悟“放鱼”时的复杂心情及“放鱼”的原因

1、心情变化:

得意→急切→伤心→盼望→无奈。

2、指导感情朗读。

3、讨论父亲一定要我“放鱼”的原因:

(父亲)放鱼 (我)不放鱼

对 错

(严格的道德教育 深深的爱)

四、研读10~11自然段,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感悟“放鱼”后的启示,明白每个人从小都要进行严格的道德教育的重要

1、“启示”的含义:

道德实践

是 非

(难) (易)

(严格训练,获得勇气和力量)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严格教育对我一生的影响。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或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实践道德的`“是”与“非”。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学案】

一、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作文,自学生字新词:

⑴ 书写难字:溅、皎、沮、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涟渏、皎洁、翕动、乞求、沮丧、诱惑、抉择、告诫、小心翼翼。

2、默读课文,按“钓鱼→放鱼→启示”把课文分成三段,概括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1~3自然段。按“景美→钓鱼→心情”复述钓起大鱼的过程。

4、自读课文4~9自然段。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 )→( )→( )→( )→( )

5、讨论:

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一定要“我”这么做。

6、自读课文10~11自然段:

⑴ 我从钓鱼这件事获得了( )启示。“启示”的含义是( )。

⑵ 联系“放鱼”谈谈“我”和父亲怎样实践道德的“是”与“非”。

⑶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怎样实践道德的“是”与“非”。

二、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选一个词造句。

2、抄写文中人物行动、心理及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

3、作文:

从( )想到的(括号是填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一种社会现象)。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一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2、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节课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3、默读全文,想想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1~9节)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4、简要理解(10~11节)写的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理解中心,总结扩展

1、反复诵读第10节,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重点句: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⑴讨论:

这鱼指的是什么?

⑵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3、理解: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你遇到的与本文相类似的情况写成一篇小短文,或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急切道德:是与非

哭出声

乞求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