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2025/10/04教案

此篇文章《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线发生折射的条件。

2、通过探究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能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习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教具学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知识回顾

光在沿直线传播;光传播到水、玻璃等许多物体的表面会发生现象。

(二)实验探究:

1、认识基本概念:

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入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折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

2、实验探究: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将法线(靠近或远离),也就是折射角

入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3)(一种特殊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水中时,传播方向,此时折射角等于____度,入射角等于_____度。

(4)如果让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光会不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例题:画出图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四)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到的是筷子的(实或虚)像;为什么会向上弯折?

(2)将一块厚玻璃放在一只铅笔上,斜着看上去铅笔似乎折成了三段,这种“一笔三折”,也是因为光的______的缘故。

(3)叉鱼时,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鱼像比鱼位置。所以叉鱼应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4)阅读课本内容,简述海市蜃楼的`形成。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④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⑤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2、解释现象:从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是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

如:筷子变弯、池水变浅、叉鱼、碗中硬币等现象。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能正确表示光线由玻璃射入空气的是()

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

a、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5、某同学在水池边看到水里“鱼在云中游”则他看到的“鱼”和“云”()

a、都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b。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鱼”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选做题

6、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和折射角θ。

7、如图所示,是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的不完整的光路图,在图中,入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折射角是,入射角为,是玻璃。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

教学目的

1.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

2. 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规律;

2. 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

光具盘、平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学生实验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 ——《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光的折射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

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

“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规律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我用一条直线表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气,下面是玻璃。”

①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入射光线

i 入射角

空气

玻璃

r 折射角

折射光线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这一条从分界面射入玻璃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

利用多媒体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这个折射光路图中的折射角为多少度?请大家不要错误的认为是90度,因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看图中的折射角现在正逐渐减小,最后减小到了0度。”

② 演示实验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请同学们在光具盘上找出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老师指出,学生确认。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实验一,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a.学生观察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b.改变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入射角的大小,再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和变化后的大小。

c.垂直入射时,观察光线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是在法线的同侧还是分居在它的两侧?

b.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c.入射角增大后,折射角是否随着增大?入射角减小后呢?

d.当入射角改变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否改变?折射光线向哪边偏折?

e.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③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回答得非常正确。请一位同学把我们刚才回答的问题综合一下,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小黑板: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_______光线与______光线、_______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_____;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_______;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教师揭示:“请一位同学大声的把这段话读一遍,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识记:“请同学们再把光的折射规律读一遍”

④ 学生猜想:(多媒体演示猜想的三种可能)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个光路图是否正确?现在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猜想一下:

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现在的折射光线将怎样射出?”

⑤ 演示实验五: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

“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想,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

现在我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请同学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猜对了吗?请大家通过屏幕上的两个光路图对比,说明折射光路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板书:[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⑥ 小结光从玻璃或水中射入空气的情况: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我觉得刚才我们所学习的光的折射规律有点美中不足,它只总结了光空气射入水、玻璃等其它介质中的情况,没有介绍光从水中、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实验现象把它补充完整,光从水、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学生自已小结,教师板书光路图。

学生回答。

⑦ 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玻璃 玻璃

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向法线。”

“同样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离法线。”

3.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① 回到引入新课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那个小实验吗?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碗变浅和筷子变弯的原因。”

多媒体演示:碗变浅的原因。

“从碗底S点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晴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S1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点的虚像S1,S1在S的上方,所以看起来碗底升高,碗变浅了。”

“你明白了吗?请你解释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请学生回答。

“哪么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看演示并讨论。

学生回答:筷子变弯的.原因。

② 学生看书:看眼睛受骗这一框。

“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受骗这一框自已看一下。”

板书:[3.眼睛受骗]

“眼睛受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刚才我们所解释的两个例子是否属于眼睛受骗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如何看见桶底物体。

“学习了眼睛受骗,我来考考你。我有一样东西放在了这个桶里,你们看得见吗?谁能用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知识来让大家都能看清我桶里的东西。不能移动我的桶和这个摄像头。”

三、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我们首先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小结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光从……”

“我们认识的光的折射现象都要遵守光的折射规律。”

四、作业

见油印资料。

订正作业。

五、结束

“同学们,其实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如:由于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太阳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发生了折射,所以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看见了太阳升高了的虚像,好象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又例如: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气的过程中发生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方望去,就觉得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这就是美丽的海市蜃楼现象。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学习,改造自然,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4

当定下来讲《光的折射》这节课时,我们九年备课组每位教师都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备课思路,每位教师都写出一篇导学案。如果把前提准备、初始教材、问题导读、合探解疑,每人分一块,一人备一部分,这样不科学,因为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每位教师都设计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共同磋商、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有的老师把自己的课换到其它节上,就是为了一起共同研究导学案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怎么提到位,话怎么说通俗易懂,导学案的设计是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李老师是主讲人,她承受的压力更大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节同课异构比她自己讲的任何一节公开课倾注了更多的努力。

那么我从导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说一下这节课的备课思路。

一、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确立这样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特点。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其中,第一个学习目标,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问题导读研究。第三个目标学习目标,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易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应该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课: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拉开序幕,“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清疑水浅,包含着物理现象光的折射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两句古诗引课,体现物理的简洁之美。既简练,又省时高效。

三、前提准备: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让学生标出入射角,反射角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

2、让学生猜一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吗?当备课组研究这一环节的时候,觉得猜一猜是最恰当、最合适的。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有效猜想;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一种能力。

四、初识教材: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五、问题导读: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光的折射特点及其探究过程而设计的.。那么学生自己猜的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光线到底对不对呢?那么我们做实验来寻找答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唤起内在的情感。打开激光笔,学生在实验中真实看到一束光红在玻璃的传播路径,感受物理现象的奇特之美,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物理学的魅力。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是实验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通俗概括。

学生通过自己做一做,突破难点;设计问题导读这一环节,把实验的步骤转化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问题设计简单化,具体化,递进化,层次化,阶梯化,降低了难度。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优化实验效果。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再从水进入空气的课件,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的认识,为突破难点提供了保证。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义,总结光的折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让学生做一个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将硬币放在碗底,一位同学向后倾,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另一位同学向碗中缓缓加水,随着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币?然后作图,解释现象。

这样的设计,利用瓶瓶罐罐做实验,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实验的真实性。体现新课标强调的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

七、效果检测: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四个问题。

1题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问题。

2题对折射特点的巩固,对重点强化。

3题是学生易忽略的问题。

4题是学生易错题。

八、教后反思: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感悟。

本设计的创新之处探究活动中设置各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有效。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话:德国的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的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理解并掌握规律,知道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折射现象的解释,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具演示

烧杯,筷子,水,硬币,挂图

引入新课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教学过程

(一) 什么叫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

(二) 探究规律 (通过画光路图解释)

1、观察光路图(挂图)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光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光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①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②让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③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三) 应用和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渔民叉鱼时,总是在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2)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为什么?

(3)在一个杯子中放一枚硬币,眼睛原来看不到硬币,倒水后却能看到硬币为什么?

(四) 画折射光线的

(1)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2) 给出入射光线画折射光线,给出折射光线画入射光线。

(五) 课堂练习(见小黑板)

课堂小结:

1、 知道什么是光折射现象及规律

2、能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并能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 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