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搭石》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此篇文章《搭石》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一)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1.什么是“搭石”?

2.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3.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4.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什么是“搭石”?

2.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2.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3.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风景”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1)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2)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3)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三、诵美,传情。

1.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2.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四、创美,抒情。

1.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2.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五、课后延伸,拓展

六、板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课前三分钟:介绍自己的家乡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搭石》(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什么是搭石?

生2:搭石搭在哪?

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相信书中总会有大家需要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助学单,反馈字词:

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溪水猛涨脱鞋绾裤理所当然俩人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都读准确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出示词语)同桌互读

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吗?

生1:“俩”念liǎ。

生2:“脱鞋绾裤”的“绾”

师:“绾”是什么意思?

生3:把裤子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

生:就会着凉感冒。

师: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这么重要啊!

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谴责

师:放到课文的句子里读一读。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就是在——

生:称赞勤劳。

(齐读句子)

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人影绰绰的绰。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别忘了字典这个好朋友啊!“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那“人影绰绰”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的影子的姿态柔美。

师: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绰绰有余”的意思就是“很宽裕,用不完”。把这个词写在书上,积累下来吧!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怎么摆搭石,第三段和第四段写了人们怎么走搭石。

师:那第一段呢?

生:写了什么是搭石。

师:那就是知搭石。最后一段呢?

生:赞美搭石。

师:课文就是围绕这些内容来写的。能完整的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搭石,人们怎么摆搭石、走搭石,最后赞美了搭石。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再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师:能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就是放在小溪里的石头,方便大家过小溪用的。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搭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那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我觉得“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很美。

师:你能想象的出,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生1:我得把这搭石搭好。

生2:要不别人走到这该掉水里了。

师: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生:可是,如果我走了,别人就不方便了,所以不管多急,也得搭好了搭石再走。

师: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

(齐读句子)

生:我觉得人们走搭石很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现在我们就走在了——(生齐)搭石上,别忘了,这搭石原本就是——(生齐)天然的石块,踩上去难免会——(生齐)有所活动,所以家乡有句俗语叫——(生齐)“紧走搭石慢过桥。”可要小心了。

师:我们来合作。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于是就发出了——

生:踏踏的声音。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大家走的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能读出这种美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树的影子倒映在小溪上,随着水波荡漾。

生2: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生3: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生4:我还看到了水中的小鱼。

师: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

生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

(配乐齐读)

(四)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课堂练习:

见助学单:美在身边

《搭石》教学设计 篇3

《搭石》教学设计【热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21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五、总结。

板书设计

21、搭石

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学生说.教师写)

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明白了……

教学反思: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点课件,出示刘章爷爷的家乡。

2、师: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板书:刘章)。

它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小溪中的搭石(板书:搭石)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点课件,出示生字词)

(1)先自由练读

(2)指名一人读一行,纠错。

(3)去掉拼音读。

(4)相机指导“暴、序、惰”的书写

(5)师:大家来看看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懂吗?(随机解决学生不懂的词义)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把课文读通顺,请五位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仔细听,一边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相机结合教学多音字“行”的读法,因为“一行人”既可读成“yixingren”,也可以读成“yihangren”,要根据语言环境而定,所以在读文结合教学)

三、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一)

1、师: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

2、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齐读这句话)

点课件:(随图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3、看图:这就是搭石,铺在小溪里,可以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4、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点课件:(出示句子: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必须脱鞋绾裤。)

A、师:“绾”什么意思?做做绾袖子的动作,“绾裤”就是——,那“脱鞋绾裤”就是(脱掉鞋子,卷起裤脚)

B、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山洪过后,人们出工,必须——,收工必须——,赶集必须——,访友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C、师: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什么?(麻烦、天冷了着凉……)

5、师生接读(师:所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

(二)

1、师:对呀!这就是搭石,了解了什么是搭石。那读了课文以后,搭石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给人带来了方便,美)

2、师:在刘章爷爷的心目中搭石是什么?(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3、师:想不想去欣赏这道风景,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跟随家乡的人们一起去刘章爷爷的家乡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默读课文2、3、4三个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默读)

4、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哪些画面?读出文中相关语句。(上了点年纪的人修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等情景)

四、学习课文第三节(品读“看得见”的美)

1.这些走搭石的画面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画面?

2.点课件:(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师:反复地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想想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学生自由反复读)

4、学生交流后,能用一个字概括你的感受吗?(美)

5、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美?(“协调有序”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随机点红)

预设(一)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课件点红:协调有序)

师:怎样的动作算协调有序?(联系下文来理解)

(1)师: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要跟上我的节奏,要知道我们现在在搭石上走,跟不上就有掉入水中的危险,准备好了吗?

师引读,生接读(注意节奏渐快)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2)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那边两边走后面。(注意节奏的变化)

师: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

后面的————抬起脚来————抬起脚来————

没有一个人抢先,没有一个人突然止步,也没有人掉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是呀!没有人指挥,却那么的有秩序,那么的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预设(二)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美

还从哪里体会到美?

(课件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画面(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能带上你的想象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

6、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的情景,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它更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点课件:)

谁能读出诗一般的韵味(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读、学生互评、齐读),《搭石》教学设计

7、引读

师: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这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地走,一遍遍地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呀,他怎能忘记这情景,读——(课件点回到原来文中语段)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图画美,和诗一般的韵味,这的确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其实在搭石上还有许多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我们下节课继续去细细交流体会。

六、完成课堂作业1、2、3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搭石”为媒介,描绘了农村生活中充满温情的几个镜头,文字虽不艰深,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加上本文语言美、画面美、人性美的特点,确立了围绕着“搭石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美?”让学生反复读,充分交流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风景”一词为切入点,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

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情境,从一开始通过描述刘章爷爷的家乡,将学生引入一个美的情境中,为本文的教学打下一个基础。走搭石这块内容很美,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美。让学生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上完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课的预设只是教师课前美好的设想,真正在上的过程中还会有许多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深入思考。就像这节课,由于我没有很好地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使课留下了遗憾。如:

一、在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以后,我急于让学生进入我预设的“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所以没等学生交流完,就马上出示相关的文字。如果像谢老师说的,等学生先把看到的画面交流完,加上一句:“我们不妨先走进一行人走搭石这幅画面。”就会显得自然多了。

二、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显得心有余力不足,加上语速较快,影响了文章带来的美感。就像在学生朗读小诗时,如果学生读不好,老师适时地进行范读,我想学生朗读的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上的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们指点迷津。

《搭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指名读:

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整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有序理所当然

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