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端午节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此篇文章端午节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端午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2、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粽子叶、糯米、毛线;相关视频。

学生的准备:查找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通过上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分小组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各小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吧。

二、展示与活动

(一)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端午节

1、诗歌分享。

下面有请林琳这一小组上台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关于端午的诗歌。生:端午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迹可循。以下是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生用幻灯片展示,配乐展示读。)

2、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师:从刚才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知晓端午的由来,哪一个小组负责搜集这个方面的资料?请你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小组成员之一绘声绘色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忠臣屈原倡议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成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痛苦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身躯,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河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也都纷纷仿效。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又怕食物被蛟龙所食,所以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赛龙舟是因为要吓走鱼,不要它们靠近屈原。所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习俗了。)

(其他成员补充):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讲讲端午节的习俗。

师: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视频,并配以解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端午食粽:(图片展示)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出示图片)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出示图片)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师:在这些习俗之中,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今天啊,我们就请来了包粽子能手,我们班热心的家长们,现场来教我们包粽子呢!动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准备哪些材料呢?生介绍包粽子该准备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骤你了解吗?观看视频,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组讨论打算怎么包,说说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参与)。

(三)尝试创作

根据大家探索的各种方法,开始包粽子。家长带领学生在小组内实践。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包的各式各样的粽子展示在他们的桌子上。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让大家了解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亲手包一只粽子,让他们吃得又香又甜,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 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 吃鸭蛋

玩蛋壳

端午节教学设计 篇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国旗一面、国歌。

2.升旗手绶带三条。

三、活动过程:

老师、小朋友们早上好!

在这我先念一首儿歌给大家听,听完以后,我要问一个小问题。“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小朋友,你们知道儿歌里说的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这个星期五,那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我们都喜欢吃什么?

四、介绍升旗手

1.讲卫生宝宝:

宝宝很爱干净,身上每天都是香香的,来园时,能坚持带好手帕,衣服脏了会及时跟换,指甲也是干干净净的`,真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2.爱学习宝宝:

上课认真,老师提问后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筋。在亲子绘本比赛中获太仓市一等奖。很了不起吧。

3.讲礼貌宝宝:

看见老师很有礼貌,能主动和老师、奶奶打招呼,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宝宝。

4.表演节目,童谣《上山打老虎》

端午节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意图: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活动时间:

20xx年6月19日上午9点

活动地点:

大一班活动室

活动对象:

大一班全体师生

活动一《语言》:

屈原的故事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师: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师:

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

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活动二《美术》:

《美丽的龙舟》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画、撕、剪、贴等多种方式和同伴共同装饰美丽的龙舟。

2、乐意和同伴共同协商,分工装饰龙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赛龙舟的照片、绘画手工工具等。

活动过程:

1、观察端午节龙舟比赛的照片,回忆龙舟的外形特征,激发装饰龙舟的兴趣。 师:你看到的龙舟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

2、观察龙舟,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激发合作装饰的兴趣。

师:①龙舟上缺少什么?怎样才能把龙舟装饰得漂亮呢?

②你准备装饰龙舟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

3、分组协商、分工装饰龙舟。

(观察幼儿合作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指导。)

4、举办“美丽的龙舟展”,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有益的`学习经验: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敬重屈原。

2. 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活动。

2.准备:

有关端午节的录像片断:赛龙舟、吃粽子。实物粽子一串。

活动与指导:

1.出示一串粽子,寻问幼儿这是什么吃食?你吃过吗?是什么节日吃的?要过什么节了?引起幼儿渴望了解的兴趣。

2.老师讲粽子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3.请幼儿观看录像片断:包粽子、划龙舟、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4.请幼儿品尝粽子。

端午节教学设计 篇5

端午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写出课文中词语的相应近义词。

3、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

现在的端午节()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