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雾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雾凇》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 (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 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总结全文]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雾凇》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 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雾凇》教学设计 篇3
第二课时
丹阳市云阳学校:张叶芳
教学期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雾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学生齐读课题)大家都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真实的雾凇?
二、浏览网站,探究学习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说说得真好,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段自己的语言介绍了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愿意读?(谁能读得比他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时,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形成?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相机板书:气——冷——结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浏览网站,学做导游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习,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习。
《雾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导入: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板书)
3、齐读这两个词。
4、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指名朗读,齐读,初步感知雾凇的特点。
6、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课文还写了雾凇的哪些特点?
7、交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板书)
8、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千姿百态”。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9、说话训练: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10、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2、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4、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②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指导朗读。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质疑后归纳:①什么是雾凇?②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4、讨论交流:
①什么是雾凇?
指名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② 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ⅱ、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
ⅲ、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
ⅳ、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ⅴ、观看雾凇录像,进一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奇特。
(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五、课堂延伸:我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吉林人,此时来了一批游客,你准备如何向客人介绍家乡的雾凇?
a) 分组讨论交流。
b) 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c) 评议。
六、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还充当了小导游,向客人介绍了吉林雾凇,感受到了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七、作业。
观察早晨霜冻的景色,并留心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练笔。
(作业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语文积累,动手、动脑由课内到课外,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雾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