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酒精灯、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黄瓜。
2、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都长有一张嘴。嘴有什么用?(说话、吃饭)
2、人每天都吃东西,一天要三次,这是为什么?(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很多营养)
(二)学习新课
1、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知道几个说几个,老师适时加以补充,板书。)
(2)出示幻灯,小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维生素。
讲解它们的作用。(同书)
2、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
(1)谈话:人们为了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你有办法吗?
(2)汇报: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来,通过尝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盐。
(3)检验蛋白质。
像水、盐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须要用实验方法,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①讲要求:检验前要用碘酒消毒。用铁丝插住,直接烧。闻气味。
②提问:闻到什么了?
③小结:告诉你们,你们闻到的气味就是蛋白质烧焦的气味。用火烧可以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你在什么地方也闻到过?这告诉我们什么?
羊肉内也有蛋白质,烤羊肉串时能闻到这样的气味。
(补充)留下的碳状物是盐类,食物中的盐是多种的。
(4)检验脂肪。
①像刚才那样消毒。
②放在白纸上压,留下什么?
③比较油迹像水迹一样吗?
④小结:用手压,油会留花白纸上,这和水不同,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脂肪的存在。
(5)检验淀粉。
①淀粉实验,试管内放的.是淀粉,滴入碘酒,观察。
②汇报
(6)小结: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分别检验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你能再说说方法吗?
(7)综合应用。
谈话:老师在盘子中准备了很多食物,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步骤方法去检验它们的营养成分。
学生检验。
3、营养卫生教育
(1)(出示幻灯)根据幻灯,根据你刚才的实验,告诉老师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
(2)你能谈谈你平时吃饭的情况?
(3)另外还要注意吃饭要适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 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1.懂得预测的含义以及两种常见的预测情况; 2.了解一些可供预测的科学事实; 3.懂得科学知识是我们做出科学预测的根据;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 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2、老师手中拿个鸡蛋,请你猜测一下如果现在把手松开,鸡蛋“命运”会怎样?(学生回答打碎)当你在猜测手中鸡蛋的“命运”时,你就在进行预测。在科学探究中,而预测就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预测”。 板书课题。2、预测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 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 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 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 实验验证。 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2听故事 认识预测1、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她叫珍妮·古道尔,她是位举世文明的动物行为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提问:珍妮是通过什么来预测黑猩猩下一步行动的?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 动手验正
1、教师讲解:科学预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因果,另一种是预测趋势。 观察下面的实验:在装水的烧杯里放5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放入10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再放入15克盐呢,情况又会怎样呢?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 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 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 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 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2、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自然害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你知道地球上发生了哪些难以预测的大灾害吗?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板书设计:
预 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3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4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些生活场景。(PPT出示图片)并思考打开水龙头,水冲在手上,你有什么感觉。小雨滴滴在水面上的瞬间,为什么能砸出一个水坑。
为什么人们可以利用水流冲走地上的污物。这些场景说明了什么。
生:水流有力量。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是太好了,水流有力量(PPT切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水流有力量)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PPT切换,拿起小水轮。)你能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吗。(PPT切换)看咱们能想出几种方法来。
生:用嘴吹,用手拨,用水冲。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啊。
(PPT切换)现在请同学想一想,为什么水轮会转动。
请你来用嘴轻轻的吹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产生了风,风是有力量的。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使劲儿吹。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风的力量怎么样。
生:风的力量大。
师:请你用手轻轻的拨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手给它了力量。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用力拨。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手的力量……
生:大。
师:水流是不是也能让小水轮转起来呢。
生:是。
师:那就说明水流能够产生力量。(板书:水流? 产生? 力量)(PPT切换),这一个问题,谁回答。
看谁答的最响亮,让大家都听到。
生:水轮转动的越慢,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小;水轮转动的越快,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大。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非常好。(PPT切换)水轮转动有快有慢,是不是也说明了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啊。请同学们猜一猜,水流力量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水位的高低、水量的多少、水流的快慢。(板书)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需要怎么验证。
生:做实验。
师:(PPT切换)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有水槽、小水轮、矿泉水瓶。有了实验器材,咱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吧。那么,(PPT切换)咱们先从验证水位高低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留给同学们半分钟的时间,自己思考或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这两个问题,怎么才能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
2、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好,开始。
师:好,停。看哪位同学最先坐好。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谁来给大家说说,怎么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啊。
生:看水轮转动的快慢,水流转动的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动的慢,说明水流力量小。
师: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生:先在高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再在低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观察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师: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啊。
生:两次。
师:为什么要做两次实验。
生:因为这样可以对比看出水轮转动的快慢,得出结论。
师: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就是我们学过的对比试验。既然是对比试验,这里面就有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
哪里不同。(指着黑板上的高低)(PPT切换)哪里相同。
生:水量的多少,水量的快慢。
师:只有这些相同吗。
如果我倒水的时候,一次倒在中间,一次倒在边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所以倒水的位置是一样的,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切换)。好(PPT切换),谁来再来说一遍(学生举手回答)不同条件是(PPT),相同条件是(PPT)。
接下来还有两个对比试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期中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停。
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实验二,验证水量多少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量的多少不同(PPT)。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流的快慢相同,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量的多少呢。
生:一次不用瓶盖,水量多;一次用瓶盖,水量少。
师:非常好,你主要我们矿泉水瓶子上特殊的地方了。老师明白你的意思,(PPT切换)是不是这样啊。
其他同学明白怎么做了吗。谁来说一说实验三。
生:实验三,验证水流快慢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流的快慢不同(PPT)。
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量的多少相同,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流的快慢呢。
生:一次用力捏瓶子,水流快;一次轻轻的捏瓶子,水流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的变化特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知识的了解。
2、意识到青春期的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要从科学的角度看青春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正确看待青春期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其他资料。
2、课前把男女学生分开坐。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大家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你自己身体都有哪些变化,你能不能时时觉察出来?
2、小结:对,有些变化是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些变化。
3、板书课题:悄悄发生的变化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谈话:大家是六年级的学生了,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度。这一期间,我们把它叫做青春期。青春期,大家在身心发展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你愿意对朋友、父母、老师说说你近来身心各方面的变化吗?
2、同学自由交流,把交流结果作简单记录。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男生比女生发育要晚些。这个时期大家心身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5、观看青春期的录像。
(三)、讨论如何对态青春期的变化
1、谈话:青春期大家该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青春期应该注意: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证睡眠、注意卫生、积极锻炼、穿戴合适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认为当孩子好还是当成人好?
3、教师小结。
4、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2、悄悄发生的变化
在青春期我们应该注意:
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证睡眠注意卫生
积极锻炼穿戴合适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整篇文章条分清晰,说服力强,《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我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学习目的:
知识目标:1、学会学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
2、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情感目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地球的“易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地球美景,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
师: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那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看,(放录像)那里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浩瀚碧水托起群群海鸥;晨光熹微,照耀山川河流;落日余晖,映照山野城镇……同学们,这个地方是哪儿呢?、生:地球!、师:对,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类成长的摇篮,而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简评:优美的画面,轻松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一个清新美丽的境界,感悟地球的美,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为本课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3、投影展示地球图: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而且每年的4月22日定位地球日。
那么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读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字词,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字词情况。课件展示字词:学生用个不同的形式互查、轮读、识记。
贡献裹着宇宙慷慨恩赐滥用目睹渺小资源枯竭晶莹透亮一叶扁舟群星璀璨感叹(简评:多媒体课件展示生词,使学生自查与教师检查多种形式相结合,方便快捷,夯实了学文的基础)
三、导读探究,品读感悟
(一)了解地球的'“美丽”。
1、谈话: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
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看。(出示图片)
2、学生观看图片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球留给你的印象。
3、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出示语段: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指导朗读。(简评:读中自悟。感悟地球的美丽。)
5、多美呀!看看课文怎样赞美地球的?
(出示语段: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读后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
6、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7、课文还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分小组学习,并找出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理解地球的“渺小”
1、学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2、出示九大行星比较图:这就是我们的地球,他的体积在九大行星中排列第五,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么大,永远不会再长大。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简评:课件演示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积,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活动范围很小,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地球表面积五点一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占其中的五分之一)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让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三)小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1、师:就是这样一个美丽且又渺小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但是宇航员在赞美它可爱的同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是易碎的呢?(我们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3、学生交流
4、请同学们再阅读课文,思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哪两类?(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另一中是可再生资源)
5、四人合作小组讨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其结果如何?
6、什么是“生态灾难”?举例说说吧。面对这么些的环境破坏,我们改怎么办?
7、出示句子:“但是,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学们读到这一句,请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