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025/10/14教案

此篇文章《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1

一、初读课文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板书:科利亚),谁来读读这个可爱的名字?

2、科利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木匣,板书:木匣(请学生读)

谁知道什么是木匣?(用木头做的小箱子)

那么用铁做的小箱子叫——铁匣

用铜做的呢——铜匣

如果这个小匣子里装的是饼干,我们可以把这个匣子叫作——饼干匣

如果里面装的是你的宝贝,那这个匣子就又可以叫做——宝匣

有个小朋友特别爱说话,他的嘴就像一个小匣子,你猜猜看,这个小匣子里装得最多的是什么——话语,那么就叫做话匣。

今天,科利亚给我们带的是木匣,再次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预设:科利亚的木匣是怎样的?

科利亚的木匣装着些什么?

……

好,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木匣子里到底藏了些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请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动动笔,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3、交流

根据学生找到的出示句子: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要读好这句读,我们首先得关注这些词语:

盛着冰鞋小手锯小玩意儿

谁能读?(学生读)

再把他们请回到句子中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看到那么多小玩意儿,你心里觉得怎么样?(高兴、惊奇、羡慕)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真好,读一遍不但认识了上些生字新词,还解决了一个自己提出的问题,真会读书。

二、再读课文,知事

1、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

交流: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

能把这两件事的.前后顺序排一排吗?

(四年前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挖埋下的木匣。)

听明白了,你说的其实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大致意思。

2、说课文主要意思

出示:四年前,科得亚看到妈妈把箱子埋在地下,于是,他向前走了()步,()。四年后,他们又加到了家乡,他已能数到100了,他数了十步去(),结果(),最后他想了想,(),终于()。

三读:知事也论人

1、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子、挖木匣子的句子。(学生划出交流)

交流一: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请学生读一读

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无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2、透过这些句子你觉得科利亚这个小朋友怎么样?

预设:a聪明。妈妈埋箱子,他也跟着埋木匣,善于模仿;才五岁就会数到十了,特别聪明。

b能干。先挖坑,再放木匣,盖上土,踩实泥土,撒上细沙,做得一点也不含糊,非常有条理。

看来,大家已经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朋友了。你能这些句子重新组织一下,完整地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课件出示:我会说科利亚埋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看到妈妈(),于是他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去做了,他()

交流二:挖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提及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透过这两个句子,你又了解了关于科利亚的哪些信息?

预设:a有耐心。虽然挖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放弃。

b爱动脑。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动动脑筋,量五步找到了木匣。

三、质疑

1、(引导学生读板书)还有问题吗?

为什么走十步找不到木匣,量五步就能找到木匣?

老师知道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些疑问,相信再给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一定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启示。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2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节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允许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生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四岁。

生B:我知道他们回到村里时,发现屋里的东西被法西斯抢走了,但以前留下的箱子和匣子都还在。

生C: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生D:我明白了科利亚起先挖不到木匣子时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生E: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注意点:当出现类似生D的回答时,教师可让他上台借助木匣的图,示意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找不到木匣。

4.大家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该怎么读。

生A:要体现科利亚起先挖不到时很着急,找到原因时开心的`样子。

生B:要读出科利亚突然想通时的惊喜。

5.全班齐读,指导朗读。

三、借助朗读,理解第13节

1.齐读第13节,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交流汇报:帮科利亚把懂得的道理解释给全班同学听。

生A:科利亚懂得了世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例子: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些变化呢?

4.师小结: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都讲发生变化,遇事要勤动脑、多思考,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新事物。可见,科利亚真是一个的孩子。(机智、勇敢、爱动脑……)

5.指导朗读。

四.作业

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人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3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匣、锯、阶”,会写文后十三个字,能正确读教材后词语表中本文15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3、能从事例中感悟科利亚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明白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4、能从身边所见、所听、所经历的事情中收集到关于“一切都在变化”事例,从而树立以变化的眼光看世界。

(设计理念:这四项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概括了教学这一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第一项强调了字词等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任务;第二项重在落实读课文的要求及要达到的目标,不仅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而且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项是读的延伸与深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人物的形象及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第四项,重在拓展,让学生举一反三,初步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这四项目标从浅入深,从基础到能力,指导着教师的教,引导着学生的学。)

二、学习重点:

埋木匣和挖木匣。

三、学习难点:

挖木匣的失与得。

四、学习方法:

比较法与仿真操作游戏法。

五、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给课文标序号,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意思。备好笔盒当木匣,铲子4把、沙子等。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扣题探究

板书题目“科利亚的木匣”,读题目两遍。

问: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请你猜一猜作者会围绕题目写些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想象能力和依据题目思考与构思方法。)

二、初读了解大意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明细节

再默读课文找到埋木匣、挖木匣的描写部分,并在动作词上画上横线。

四、范读:学生听老师范读,并圈画不懂问题,并准备马上质疑问难。

五、自读课文完成

1、结合上下文,结合预习中所查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意思;

2、在小组交流中进一步寻找正确答案。

六、朗读练习:尽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七、练习:抄写生字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各步安排重在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我认为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情节,然后再去细究字、句的意思。也就是说初读重在篇的整体理解。对于一篇讲读课文,值得学习的方面很多,值得吸收的知识很多、值得揣摩玩味的文句很多,必须要引导学生好好阅读,尽量多的吸其精华。这一节我设计了五次读课文,每次都有明确任务,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读中明白大意,在读中动手批画,在听读中学习生疑,在自读中合作探究学习,解答疑问,在练读中提高朗读能力。这些教学环节的相连与完成,不仅促进了学习主式的变化,而且落实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课文生字16个、词语15个(见本文词语表中)

2、说出你难读的字、词大家读读。

二、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

科利亚是怎样挖到木匣的?他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品味阅读

1、自由读8、9、10节,说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2、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3、现场表演埋、挖木匣经过。

(预先在教室前铺上3.5米长,0.2米宽的长方形沙道,用木板拦住,用文具盒当木匣,备一把铲子)

a、请一幼儿(或班上最矮一名)当小时候的科利亚,表演埋木匣过程。

完后老师采访:科利亚小朋友,你埋的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埋?你走几步埋下木匣的?

b、请一高个学生来表演挖木匣,找5位学生当小伙伴,表演好9、10节对话。

老师采访这位高个学生:你的宝贝会被挖走吗?为什么?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挖到它呢?(也可由其他学生来多方面回答。)

c、启发:妈妈埋的箱子挖到了,科利亚的木匣应该还在,那么科利亚为什么挖不到呢?他的挖法错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展开议论)

d、指名读11、12节,思考:科利亚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又如何呢?

比较脚步,埋、挖者上台各走十步,比所走距离。

请现在的科利亚再次挖木匣。

问:你这次一下子就挖到了,你埋的时候走了十步,现在为什么只走五步就挖到呢?

说说“果然”的意思

e、有感情读8~11节。

(“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不惜时间、精力重锤敲打,让学生充分感知,真正理解。埋木匣时的小,挖木匣的大,埋木匣的实,挖木匣的失与得,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光读一读效果不会太好,我抓住他们好动、直观性的特点,设计了课文内容现场表演演示方法,加上记者现场采访法,活跃了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学生重难点的理解与消化,也必将为学生领会课文中心铺好道路。)

四、读最后一节,思考:

科利亚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哪些事物在起变化?

(家中东西、家、木匣子……)

2、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a、启发:自己身体、学习、家庭……

b、奥运会:上一届、这一届金牌变化

c、天气

d、其它方面

(有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中心句,创设情景,让学生畅谈真实感悟,只要是学生的真切体验,只要是学生思想和内心的独特表露,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将予以肯定和接纳。设计这一环节就是要把学生所吸收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见解,充分地释放出来。这一环节要保证时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张扬。)

五、齐声朗读课文,说说学了这一课的收获(包括问题的质疑与解答)

(齐读,富有感情地读,进一步整体感知深入内化所学谈收获,包括基础知识、写法特点、明白道理等,同时,也让学生有疑质疑,解决还未弄明白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本文词语表中15个词语和最后一段课文。

2、回家给父母讲讲《科利亚的木匣》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周围的一切 都在起变化)

(该板书紧扣题目与课文重点,以埋木匣、挖木匣作对比,用线段代表尺寸的长度,形象地揭示出挖木匣的失败、成功与当时埋木匣的关系,以及蕴含在其中的身体变化,直观地显示事例与中心句的内在联系。一个问号,引发思考,一方面表现了科利亚爱动脑筋,另一个方面也在说明做事情要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特点,才能把事情办好。)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中记下自己的疑问。

2,画出一个手里抱着木匣的科利亚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聪明的苏联小男孩,他的名字叫科利亚,他还有一个木匣子,(出示图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2,复习课文的词语

3,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请学生来回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发)

二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理解第8段中的“仍然”

c.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d.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e.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3,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三 小结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科利亚在5岁时,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并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四 作业

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理解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第二次却挖到的原因;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认识木匣。

2.师简介时代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清文章脉络。

三、研读重点,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了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又是怎样埋的。画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挖木匣

(1)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语句。

(2)同桌之间交流读书所得。

(3)根据学生汇报,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

(4)课件演示科利亚的思维过程。

(5)理解文中词语:仍然、果然。

(6)体会科利亚的心情,读出感受。

3.学习第三部分:受启发。

过渡:当科利亚手捧着心爱的木匣时,她会对小伙伴们说什么呢?(出示文中插图。)

(1)(出示中心句)指名读。

(2)质疑: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齐读中心句

(4)小结:是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交流:请你说说你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

2.看来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一个大人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看!(课件出示《刻舟求剑》)

3.讨论交流:他能捞到他的宝剑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小结: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象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

5.抄写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一切在变

第二课时(简案)

一、回忆课文内容,复习检查。

二、体会文章写妈妈和小伙伴们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